APP下载

接受美学视阈下韩国现代诗歌的汉译研究

2018-11-06文佰平刘梦婷

北方文学 2018年24期
关键词:汉译译者美学

文佰平 刘梦婷

摘要:接受美学理论以读者的文学接受为旨归,强调读者的中心地位,对当代翻译研究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本稿将以金丹实译著的韩国诗人高银诗选集《春天 得以安葬》为例,将接受美学作为理论指导,并结合具体案例试分析探讨韩国现代诗歌汉译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以及翻译的原则与策略。本研究旨在丰富韩国诗歌翻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从而进一步促进中韩两国间的文化交流。

关键词:接受美学;韩国现代诗歌;汉译;《春天 得以安葬》;读者

韩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始于20世纪20年代。其后,基于冷战体制下中韩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两国交流中断。随着1992年两国正式建交,韩国诗集才得以在中国出版。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际关系的变化,以及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交流合作的快速发展,在中国译介的韩国文学作品数量急速增加,其中韩国诗歌的译介数量也明显增多。不少韩国诗选在《世界文学》、《译林》等外国文学期刊刊登发表上陆续。二十余年间,虽取得些许成果,但也受到了社会经济及文化体制的限制,当前国内对于韩国现代诗歌汉译方面的研究接近空白。基于此现状,本稿将以高银诗选集《春天 得以安葬》为例,引入“接受美学”作为理论指导,探讨韩国现代诗歌汉译原则与策略等。

一、韩国诗人高银及诗选集《春天 得以埋葬》

(一)韩国“国民诗人”——高银

韩国诗人高银,本名高银泰,生于朝鲜半岛被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他从小在私塾习识汉字,深谙中国传统文化,被称为“韩国李白”。1952年出家修禅,法号一超。1958年在《现代文学》发表《泉隐寺韵》、《雪路》等作品,登上文坛。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因投身民主运动写作政治诗歌先后四次入狱;90年代以来,云游天下,足迹遍布全世界。作为韩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平凡的存在,他也曾是诺贝尔文學奖的热门候选人之一。

(二)诗选集《春天 得以埋葬》

《春天 得以埋葬》是高银第一本中文诗歌自选集。由诗人亲自从1960年至今的浩瀚作品中精选百余首诗作,包含不同阶段的优秀作品,是对高银创作风格和创作历程的完整呈现。作品既有对朝鲜战争造成的心灵废墟的哀歌,也有笔墨疏朗清淡,充满东方禅韵的絮语。高银的诗歌能译介到中国,除了著名诗人、翻译家薛舟外,还有一人功不可没——金丹实。金丹实在译介高银诗作前一直从事日文编辑与翻译工作。由于她出身朝鲜族,所以精通韩语。而其父又是朝鲜族诗人,从小就给了她得天独厚的文学熏陶。自2011年起,诗歌翻译家金丹实将高银的诗作系统地译介至中国。2016年1月,由金丹实翻译的高银自选诗集《春天得以安葬》由新星出版社出版,与广大中国读者见面。

二、接受美学理论与韩诗翻译

(一)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或接受研究,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它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其理论基础,以读者的文学接受为旨归,研究读者对作品接受过程中的一些列因素和规律的方法论体系”[1]。

1.读者中心理论

接受美学基本思想和理论框架始建于姚斯在1967年发表的康斯坦茨大学教授的任职演说《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一文中。他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一个与读者无涉的自足客体,而是像一部乐谱一样,要求演奏者将其具体化为活生生流动着的音乐”(胡经之 王岳川,1994:334)。即读者与文学作品并不是两个各自独立的个体,一部作品只有被读者阅读接受才算文学创作的终点。另一位接受美学学者伊瑟尔也指出:“读者作为作品接受的能动力量,在阅读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接受美学理论确立了读者在接受活动中的中心地位。

2.“期待视野”理论

“期待视野”是指接受者由现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式。也就是说,每个读者在接受活动中,总是从自己的生活和文学的“期待视野”出发去看待作品。姚斯指出:“读者对作品意义的填充是能动的、决定性的。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能够充分调动主体能动性,激活自己的想象力、直观能力、体验能力和感悟力。”(胡经之 王岳川,1994:345)因此,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时,难免会受自身知识储备、社会阅历以及审美趣味等因素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期待视野。

3.“唤起结构”理论

“召唤结构”最早由德国著名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来。具体地说:“指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在此伊瑟尔改造了英伽登的作品存在理论和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理论,在新的综合基础上形成了这一术语。……并强调空白本身就是文本召唤读者的结构机制”[2]。事实上,所有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都具有暧昧性或是不确定性,所以读者在阅读时应根据自身情感或经历去创造性地去填充“空白”,以此来实现作品的价值。

(二)接受美学理论与韩诗翻译

近年来,除有人从关联翻译观探究了韩诗汉译策略以外,国内对于韩国诗歌汉译研究的相关课题可谓少之又少。此外,国内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进行“中英”或“中日”诗歌译介研究的课题相对较多,而在接受美学理论的关照下进行韩诗汉译研究的课题则几乎没有。据笔者所知,迄今为止也几乎没有专门探讨韩诗汉译的专著问世。因此,本研究试图打破“接受美学理论”在韩式汉译研究中未被运用的僵局,初步探讨这一理论在韩诗汉译中的适用性及理论指导价值。

(三)接受美学视阈下《春天 得以埋葬》的汉译

正如前文所述,高银的诗歌具有不同的时代色彩。鉴于篇幅有限,下文将选取《春天 得以安葬》诗选集中的几首诗歌,在接受美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原文对其译文进行分析。

《某个房间》()原出自诗集《晨路》。诗人创作于1978年,主要描写了南北分裂以后,带给人们的创伤。

? ??

关灯

? ??

宽衣解带

?? ?? ???? ?? ???

我们夫妻俩起身而立

??? ? ? ???? ???

紧紧相拥 直到每一寸皮肉熔化

? ???!

只剩两具骨架!

?? ???? ? ??

照亮三八停战线

? ???

两具骸骨

“?? ???”原意为“分断 休战线”。“分断”是韩国本土人对6·25战争分界线的表达方式,译者将其译成“三八停战线”,更加符合中国读者对朝鲜半岛南北分裂军事分界线的认知。此外,“?”有骨头之意,但译者将其译成“骸骨”,更加形象地传达出战后南北分裂给人们带来的创伤。

《杀生》()原出自诗集《去文义村》,创作于1974年。以寂静的文义村为背景,讲述了面对生死一瞬间对于生命真谛的觉醒:

???? ??? ???

当老子的做儿子的 都砍吧

??? ??? ?? ?? ??

这一切那一切 一切之外的一切

? ?? ??

都砍吧

?? ?? ??? ?? ???

舞起黑暗中的刀 砍吧

??? ??

当清晨来临

??? ?? ??? ???

天地间堆满累累的死亡

?? ? ?? ???? ?? ?? ?? ???? ? ??? ??? ?

从早到晚 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埋掉一切

这首诗看似充满暴力,实则包含着求生的信念。首句“???”原意是“父亲”,但译者采用“适度归化”的策略将其译成了“老子”,不仅增加诗语趣味性,也更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审美。“??? ?? ???”一句若直译则为“用刀砍”,译者将其意译成“舞起刀砍”,为冰冷的诗语添加了少许的柔和感。后一句 “??? ??”若直译则为“第二天早晨”,译者将其意译成了“当清晨来临”,更能给人一种“生”的希望。

诗人高银从小在私塾习识汉字,深谙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他的很多诗篇中充满了中国元素。像《古代的下弦月》、《某天的孔子》可谓是典型代表。

《古代的下弦月》()原是诗集《明日之歌》(1992年)中的一首,利用月相的变化过程表达了对统治者治国的警示:

?? ?? ?

当朕消瘦下来

??? ???

天下变得丰腴

?? ?

当朕变得丰腴

??? ????

天下消瘦下来

???

时不时

???? ?????

仰望下弦月

“?”在韩语词典里,属多义词。而译者选用“朕”这一表达,可谓是“点睛之笔”。“朕”是中国古代的帝王的自称。同时,又与“天下”相呼应。“???”原意为“长胖”,译者则译作一个状态形容词——“丰腴”。中国诗歌强调韵律美,这样前后呼应的句式,更能“译诗像诗”。此外,接受美学中有个概念是“唤起结构”,即要给读者留以想像的空间。因为“适当的留白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与思考”。[3]最后一句,译者采用直译的方式,没有对“仰望下弦月”这一行为进行解释说明,而是“留白”。

《某天的孔子》(?? ?? ??)也同样出自《明日之歌》。其中包含对于孔子功德的赞扬,以及对孔子时代一去不复返的惋惜之情:

?? ?

子曰

??? ??? ???? ???

吾未尝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 ???? ? ? ? ?? ?? ?

读到这句话时

?? ?????

抛开好色

……

?? ?? ??

离开人世

??? ??? ?? ????

而令师父悲痛不已的某个弟子

? ??

我脑中浮现的是 那个时代

? ???? ???? ??

那风雨飘摇的乱世

……

? ??? ???

再往后孔子

???? ??

不如一只白鹳

“译者作为‘第一读者……正确选择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在无法体现出原文意韵的时候,可以进行适度的增译、改译或注释”(刘利国 董泓每,2015:119)。此首诗,译者翻译时做了一些增译和改译。首句直接译成《论语》中孔子的原话,更加简明地表达出原诗的表达意图。“??? ??? ???? ??? ?? ???? ? ? ? ?? ?? ?”前两句意为 “吾未尝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但兴许为了句式的整齐,译者又在其后增译了一句“读到这句时”。后面“??? ????? ???? ? ??”直译为“比起令师父悲痛不已的某个弟子 这世界”,完全不成一句话。而译者将其中“? ??”增译成“我脑中浮现的是 那个时代”,使语句更加通顺。最后的一句“??”直译为“麻雀”,译者将其译成“白鹳”,并在诗选集中作了注释,“白鹳”在韩国于70年代已灭绝,在此将“白鹳”比喻成孔子,更加体现了诗人对孔子长辞于世的惋惜之情。

三、韩语现代诗歌的翻译原则与策略

(一) 以“读者”为中心

由于中韩两国从属不同的语言体系,其语言表达也大不相同。其中包括语序、遣词造句等。翻译时,务必在忠实于原语的基础上,着重考虑到译入语一方读者的阅读习惯,注意语言结构及语序的调整。同时,基于两国文化的差异,在语言表达习惯上也不尽相同。因此,面对中国读者,要使译文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切忌逐字对译。

(二)译诗像诗

无论是原诗,还是译诗,都应具有最基本美感!若只是平实地传达出原诗的原意,则不能称之为“译诗”。因为诗歌因语言的韵律美而独树一帜,成为一种不同于小说、散文的文学体裁。翻译时,除了做到“信”和“达”外,还要“雅”!即在追求译诗语言美的同时,还要追求形式美。这就要求译者必须拥有“再创造”的能力,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译诗像诗”,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与审美习惯。

(三) 适度归化

无论是日本,还是韩国,都曾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故在韩国诗歌中的不乏有中国古典元素。此时,就要求译者不仅要了解韩国文化,更熟谙中国传统文化。具体而言,就是要了解原诗中的“出典”,适当活用中国的成语及古诗文等,做到“适度归化”。当然这也符合“接受美学”理论的要求,做到“以读者为中心”,揣度读者的“期待视野”。

(四)留白——传神韵

一个作品,只有在“作者-译者-读者”三者同时参与时才可谓完整,否则,只是“半成品”。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诗歌时,只在有必要释译或增译的地方释译、增译,其他可选择适度“留白”。因为诗歌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形其式短小凝练,故诗意的传达会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暧昧性。这时,诗意的解读也会因读者的不同而不尽相同。正如莎士比亚所言:“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译诗需适度“留白”,把作品的最后一步交给“读者”,同时也能更好地传达出原诗的“神韵”。

四、 结论

诗歌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转达。本文以接受美学理论为理论指导,以高银诗选集《春天 得以安葬》为例,对韩国现代诗歌汉译的原则与策略进行了初探。笔者提出:韩诗汉译时应遵循“以‘读者为中心,译诗像诗,适度归化,留白——传神韻”的原则。虽然接受美学理论给韩国诗歌汉译研究带来曙光,但不代表它一定适用于所有的韩诗汉译。笔者希望能够通过此次实例研究初探,能引起大家对韩诗汉译研究这一课题的关注,也由衷希望各位同仁能在“接受美学”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对韩诗的汉译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注释:

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344.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95.

刘利国,董泓每.接受美学视阈下的日本诗歌翻译[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5(03).

文佰平.三行情书,源起日本 ——中日“三行情书”对比研究及翻译初探[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7(10):115.

参考文献:

[1]刘凤梅.从接受美学视觉论翻译[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2).

[2]岸海.诗人译诗为诗[J].中国翻译,2005(06).

[3]管振彬.从接受美学理论到诗歌翻译中的接受者[J].长沙大学学报,2009(05).

[4]谢雨彤.接受美学视阈下的文学翻译策略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01).

[5]董务刚.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2008(03).

[6]朱立元.接受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7] (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著).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 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8]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汉译译者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李尔王》汉译的序跋研究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纯白美学
西方译学术语的汉译现状与思考
“妆”饰美学
谈谈柯尔克孜语中“bay”、“-bay”和“bek”、“-bek”的汉译
适应与选择:俄语“关于”类复合式标题汉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