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记

2018-11-06张旗

大理文化 2018年8期
关键词:枕边书好书灵魂

张旗

窗前明月枕边书

你问我的欢乐何在?

窗前明月枕边书。

这是戴望舒的诗,是诗人精神生活的写照,意境不同凡俗。

这也是每个读书人所乐于追求的,包括我自己。因为人类有好书相伴的日子就是所谓“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如若我们的身边无“诗意”可言,我们的灵魂何以“诗意地栖居”?

窗前明月不常有。城里的明月已被林立的高楼屏蔽,朗朗月光已被五彩缤纷的灯光杀死。枕边书却常有。那是新到的、自费订阅的报刊杂志,是刚购置的新书,更多的还是那些自己喜爱的经典名著,古今中外,诸子百家,平时总要从旧有的上千册藏书里找出几本来,放在枕边。就寝前,或夜半醒来,躺在床上随意地翻阅浏览,不只是为了消磨一段寂寞的辰光。

夜晚是我们思考、反省的时间。这个时候,也是我们的灵魂相对安静的时候,我们才能摘掉白日的世俗面具,卸下心灵的盔甲,面对自己赤裸裸的灵魂和一个真实的自我;而阅读,也必得有这样一个自由的、随心所欲的精神状态。而“枕边书”,成了我们灵魂的托庇之所。

静夜里,窗外星月交辉,白日里的嘈杂喧嚣早已远遁。阅读让你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与智者同行,聆听古今中外圣哲大师们倾诉对自然、生活、历史、生命、爱、友情、人格的感悟;让你的灵魂沐浴在他们高貴的精神、美好的情感烛映的光辉之中,不至于被简单粗鄙的物欲完全地占有;让你明白在世俗的逻辑之外,还有别的价值判断标准,懂得作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应当追求什么样的幸福,或怎样做人才是无愧于这个称号的;让你把自己放逐到那个与真的世界不同的世界里,舒缓释放生活的伤痛和压力,获得内心的解放与安宁。正所谓“生活在别处”。

阅读是一种能够培养的习惯,习惯一旦养成,静心便不再是难事。当我们的心灵沉静得像如水的月光,像寂静的沙滩,那个时候,文字就如水、如月一样,供我们细细玩赏了。既如此,与其抱怨精神世界的空虚,不如走进书香世界,去享受阅读带来的充实与快乐。

窗前明月枕边书,是“诗意地栖居”的一种形式。

面对日益增加的生存压力,生活态度、人生信念、历史和现实的判断,是我们生存的重要的精神力量。任何一个时代,哪怕是物欲横流、人情浇漓、世风日下的时代,只要我们还有“枕边书”相伴,人就不会变成消费的动物;只要这个人类灵魂“诗意地栖居”的园地还在,我们在那些孤独与慌乱的暗夜中行走,就不会迷失方向,就依然有生存下去并获得成功的理由与机遇。

怀旧的一种方式

一生看过的书读过的文章不可谓不多,但真正能让你记住忘不了的并不多,就像你一生结识交往的朋友并不少一样,而真正能成为你的良师益友的并不多。一生与书结伴前行。青少年时代求学读书,后来又从教教书,直至退休。人上了年纪容易怀旧,尤其是退休后有了闲暇,想到从前同学同事的诸多朋友,想到从前阅读过的各种书籍文章,颇多感慨。

阿兰·德波顿说:“一本好书,应当像一个好朋友,一个分享你个人复杂思想的地方,一个摆脱孤独的避难所。”一个人的生存空间有限,一个人的思想空间也有限。交友就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读书就是为了扩大自己的思想空间。读书也是交友,那是与古今中外圣哲大师思想的神交。天下事人不可件件身体力行,人这一辈子,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验生活,经验人生,个人的经验是极其有限的,是书为我们呈现了不同时空里的不同人生的经验,是读书丰富了我们的人生。

罗曼·罗兰认为,稍有理想而不甘于庸庸碌碌的人,日常都在和周围的压力抗争。但他们彼此间隔,不能互相呼应、互相安慰和支援。因此“他们求助,求一个朋友”。读书与交友,就是因为它们能使我们有限的人生得到无限的拓展,让我们走出自己可怜的生活圈子,找到自己的朋友,找到“摆脱孤独的避难所”。生活中不能没有朋友,生活中也不能没有书。

退休后常常想念从前同学同事的老朋友,总想跟他们见见面。能够与二三老朋友在一起叙叙旧,找回逝去了的一段美好的时光,重温极其有限的一点点人生经验,再咀嚼品味一番,实在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然而往日的朋友天南地北,各奔前程,早已星散,再见谈何容易。何况有的已不在人世矣,“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惟有能让我们找到并能再见的朋友,只有从前阅读过的那些好书好文章。回首艰难跋涉的人生,是它们给我们心灵的烛映和慰藉,生活的信心和力量。

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留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当初读它们时抵达的审美境界,产生的那种美好情感,甚至连读它们时彼时彼地的环境天气,氛围况味种种,都会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再读到那本书或那篇文章,记忆深处不仅会重新唤起那种美好的情感,而且当初读它们时的种种情景,也会在心版上一幕一幕地像影片似地放映起来。寻找它们,重读它们,不失为怀旧的一种方式。找回青春的感觉,激起生活的热情,抵达新的审美境界,不亚于与老朋友重逢叙旧。

有一种幸福

关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种幸福,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世人大概都不会反对,那就是,自由自在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相信这是许多人内心深处一直想着的事,但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很多时候,我们为生计所迫,往往身不由己,去做你不想做的事。而当初你最想做的那件事,却被深埋在心底,而又无法忘却。

喜欢读书写作,始自我的学生时代。那时,我由于出身不好,遭到社会的歧视,特别需要一个和实际生存的世界不一样的空间庇护,让我敏感的心灵免遭现实的伤害。阅读和写作就是这样的一个空间,给我以救赎,以生活的信念和力量,使我忘却身边的困境,忘却物质生活的匮乏,忘却孤独,让一颗年轻躁动的心走向宁静。我渴望对纷纭迷人的现实有所认识,阅读与写作就是我理解世界、沟通世界的方式之一,我用想象给自己困顿的生活抹上了几分亮色。但却因彼时为人子为人父,职责所在,身不由己,不能不有所节制,乃至放弃。生活本身是坚硬的,不恪尽职守就没收入,没收入就没饭吃。我一生没有离开过学校,先读书,后教书,舌耕以求衣食养家。生活就像流水一般,曲曲折折地总会越过坎坷向前走。吃苦、奋斗、打拼,终于熬到最后。退休之后,不再为工作所累、为生活奔忙,终于没有了压力,坚守本心,还原了最初的自己,静心修身读书,怡情文字写作。长途跋涉原只为返璞归真,寻得真爱,收获最深的快乐。生活浊浪滚滚,心灵渴望清流。

尽管我周围的世界那么繁华、喧嚣、浮躁,没有关系,有一本好书,有一个好的想法,我就可以在书桌(电脑桌)前安静下来,一头扎进语言文字中,沿着一行行文字走入内心深处,为自己构筑身体不能到达、感官无法触及的境界,在全然属于自己生命的空间,享受闲暇时光平静淡然超脱的生活。它的魅惑与滋味,可以意会而难于言传。这些文字里有我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温度,对人格的滋养和灵魂的抚慰,是无法替代的。由此带来的幸福感,是最为纯净、最可信赖、最堪回味的,健康、阳光、充实,干干净净。有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一个人执著于某件事情时产生的一种“心流”,带来的高度的兴奋和充实感,一种个体心灵浑然的美好状态。顺从自己的内心,平静而自由地生活,才是最有魅力的生活。而且,按普希金“人世间没有幸福,只有平静和自由”的说法,平静和自由不就是俗世所谓的幸福之上的幸福么!

一个人最大的满足是为了获得尊重,所以人生的不懈努力只为了“尊重”二字。这就是我们活着的理由。在这个心浮气躁的社会里,当物质和享乐绑架了曾为社会共识认同的价值观,我尊崇与珍重的人文情怀,或许会被人视为非新潮时尚的另类,但我依然会高怀自守、不忘初心。在平淡的日子里活出光彩,也是一种不平凡,更是一种能力。人的一生学会追求鲜花和掌声不是本事,学会排遣寂寞才是大本事,阅读和写作就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如何将每天的小光芒汇聚在一起,照亮沉寂的日常,考验的是我们的心理能量,更考验我们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在生活的激情退去之后,剩下来的每一个琐细日常,都需要有温暖来打底。不那么着急,也无需那么刺激,只有闲适方才允许的那种从容和淡然,只愿日常生出一些小小的愉悦和美感,打发一天天迎面而来的日子。或许这就是人家说的那种所谓的定力。

人老了,就会发现,一辈子其實做不了几件事——真正对自己能安身立命、对社会也有所助益的事。想到年轻时倾心的王尔德的那句话:“美的追求是生命的真正秘密。”生命中确实有一些很美的东西,但却不是你尽了力就能追求得到的,未免不无遗憾。古稀之年读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才让我明白,生活的意义不止是目的,生活的意义在于生活的过程,生活比任何意义都重要。在这个被快速刷新的时代,每个人心中都存在着许多无解的困惑和迷惘,然而,不管世界变得多快、多新、多精彩、多无奈,总会有一些东西是恒定不变的,比如真、善、美,在人性迷乱的纠结中能使我们不断确认着向上、向前的方向,不追风赶潮,不招摇,不张扬,有信念,有定力。

幸福不是拥有一切,而是享受已有的一切。在倔强中保持自尊,内心和谐,永远向上生长。而热闹与虚荣是真、善、美的毒药,最终收获的只能是假、大、空。犹如一阵大风吹过,被扬上天空的尘埃落定了,是尘土的依然还是尘土。也许就是这一点灵魂的操守与心灵的自净,使我在喧嚣的泛娱乐时代,能够保持着应有的平静与坦然;在熙熙攘攘的红尘中,身体被时尚潮流裹挟不断地流浪,而心却不曾漂泊,没有迷失自己,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尽管持守自己的本分和底线并不容易,但不论成功与否,在未来的日子里,依旧“一意孤行”,以阅读与写作对抗时间的侵袭,执着守望那片文学的麦田。

猜你喜欢

枕边书好书灵魂
推荐一本好书
牛,也有高贵的灵魂
枕边书
谢冕趣谈枕边书
作家们的枕边书
没有烧烤的夏天,没有灵魂
好书推荐
灵魂树 等
主编推荐:六月好书排排站
枕边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