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主题情境探究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实践

2018-11-06刘琴

地理教育 2018年8期

刘琴

摘 要:以区域地理教学为核心的初中地理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重任。学生通过区域认知,感受人地关系,认识世界的美好。本文以“青藏地区”为例,探讨“一个区域,一种精神,一份情怀”的主题情境教学策略,分析如何挖掘区域精神,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感悟人地协调观念。

关键词:主题情境;区域精神;区域地理教学

一、教学主线巧展开,寻找区域精神

区域地理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学习区域的一般方法,概括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特征。在地理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往往会进入固定的教学模式,让区域的学习变得非常枯燥。然而,每一个区域都有故事和生命力。所以区域地理的学习不止眼前的知识与方法,还有远方的田野、丰富的情感和美好的情节。巧妙铺陈教学主线,可以把认识区域变成一场有趣的活动,将课堂变成情感体验的场所,进而帮助学生从认识区域到喜欢区域,从了解某个区域上升到欣赏某个区域,增强审美能力、体验美的愉悦。在这个过程中,教学传递给学生的是“尊重自然,人地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学生一起感受每个区域独有的区域精神。

教学片段1:一个高原,一种动物,一份感动

青藏地区是初中地理学习的最后一个区域,可设置一条合理的教学主线,创造合适的主题情境,并以此作为学生情感融入的基点,成为教学创新的原动力。

教学背景:尼泊尔地震后,牦牛多吉在和主人一起给登山队运送物资的途中走散。它希望大家可以帮它找到主人,但是每一个关卡都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的帮助才能最终完成任务。请大家组成救援队,帮助牦牛多吉找到主人。

深情开头:有这样一群动物,它们成就了牧民的物质生活,并深深融入他们的精神生活中。它们适应高寒生态条件,吃苦耐劳,善走陡坡险路、雪山沼泽,能游渡江河激流,有“高原之舟”之称。它们喝的是天然矿泉水,吃的是冬虫夏草。它们全身是宝,是牧民最忠实的朋友。

感动结尾:今天这节课,与其说是我们在帮助牦牛寻找主人,不如说是牦牛带着我们一起感受青藏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是牦牛成就了牧民的物质生活,并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被牦牛的“尽命精神”感动,对青藏地区增添了一份神往与期待。

“主线明确,情感铺垫”是主题情境教学的出发点。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之前,关注区域热点,深挖区域环境,找准区域精神。教学中,抓住教学主线人物,设置主题教学情境,编排主题明确的主线。目的在于拉近学生和所学区域间的距离,在增强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同时,寻找每个区域所特有的那份“区域精神”。

二、生活地理巧运用,感受区域精神

依据“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进行區域地理教学时,应安排“怎么去、如何去”的贴近生活、简单易操作的地理活动,为学生学习区域热身。超越复习旧知迁移新知的基础,为这些活动设置情境,赋予情感的意义,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区域精神。

教学片段2:一个高原,一条铁路,一份向往

设置这样的情境,目的不在于简单复习“地理位置的确定、交通工具的选择”,而在于引出一条神奇的“天路”。并以此为线索认识区域自然环境,并通过“天路”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背景:接到牦牛多吉从“格拉丹东雪山附近”发出的求助信号后,救援队开始在地图上查找青藏地区的位置,并尝试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可以采用哪些交通工具?

教学素材:青藏地区地形图、行政区划图,四大分区图,主要航空线、公路线、铁路线图等。课前,将图片素材发送至学生Ipad上。

活动要求:根据提供的素材,在Ipad上选择图片标记或描画(山脉、省份、邻国等);每个小组选择1个素材,描述青藏地区的位置与范围,说出选择的路线。

活动升华:准确定位后,救援队赶往多吉和主人走散的主现场——格拉丹东雪山。在雪山脚下,可看到一条神奇的“天路”——青藏铁路。这是一条怎样的铁路?让我们一起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请大家观看视频时思考:青藏铁路克服了哪些难题,反映出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哪些特殊性?

活动目的:①通过标记或描画:青藏地区周围的山脉、青藏地区主要的省级行政单位,周围的邻国,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与范围。②通过线路的选择,认识神奇的“天路”。③感受区域精神,了解青藏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藏区人民坚强的精神世界。

“行”是讲解区域经常运用的方法,这样的“去哪里、怎么去”的活动,表面上是学习交通工具,实际是“于无声处”感受区域精神,踏雪无痕。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线路、一些工程”,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感受区域精神。如塔里木盆地的西气东输工程,感受生态与经济的双赢;长三角地区的旅游文化,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感受区域经济的联系;一带一路,感受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美国的农业带,感受地区专业化的成就……

三、积极情感巧融入,体会区域精神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留点时间传递情感,留点空白感受温暖。在有限的时间里,和学生一起体会区域精神,拓宽课堂的深度和广度。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可穿插一些貌似与课堂、教材“无关”的内容,其实对于整节课而言,加深学生与所学区域间的情感共鸣,促进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形成。

教学片段3:一个高原,一种生活,一份情怀

教学素材:藏民修建寺庙时的建筑和歌唱形式——打阿嘎。视频时长45秒左右。

教学背景:救援队到达后,在青藏地区看到这里建造房屋的过程很特别,想和大家分享。

教学引导:视频中大家发现房屋建筑的材料主要是阿嘎土和碎石,和平原地区有很大差别,这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有关系吗?

教学感受:从视频中,可以发现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很恶劣,雪山连绵,冰川广布。但是从藏民们边舞蹈边夯土、边唱歌边造房的这段视频中,感受更多的是藏民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正如诗人艾青所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块土地爱得深沉。”这一份沉甸甸的爱,也是对该地区域精神更深的体会:生活在如此恶劣生态环境中的藏民,却有着那一份对高原的美好情怀。

如果说,学习区域地理是为了让学生懂得欣赏和品味区域的美好,那么,学完区域地理之后,更加希望学生能够带着这一份区域精神去体会。在进行区域旅游时,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真正的情感体验;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有更多的素材和观点。

四、探究活动巧设置,升华区域精神

农业是区域自然特征部分的重点,但又是城市学生理解的难点。合理的素材铺垫、有效的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大胆推测农业的分布,貌似“纸上谈兵”,实则“大胆猜想,学以致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也有利于学生通过活动再次感受区域精神,让区域精神在此处升华。

教学片段4:一个高原,两类农业,一种观念

教学素材:“高原青稞”视频,时长50秒左右。选自“第三极”中的食物专题部分,通过剪辑、拼接,将原来的视频压缩成1分钟不到的视频资料,其中包含“青稞的习性、分布,青稞的炒制、糌粑的制作”等内容,目的是在短时间内,浓缩更多和牧民生活相关的信息。

活动背景:青藏地区的传统食物青稞酒、糌粑,它们都离不开青藏地区最重要的一种农作物——青稞。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青稞是高原上非常重要的一种粮食作物。

活动内容:探究河谷农业。利用Ipad,自主学习视频“高原青稞”(提示:根据个人的学习进度,调节观看进度,并做好记录);围绕青稞的分布、生长等,提出与青稞有关的问题;小组讨论,每个小组精选一个问题,写在教室里的白板上。

活动记录: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主要有:①青稞的主要农业分布区?②青稞一年几熟?③青稞为什么只分布在雅鲁藏布江附近?④为什么青稞能在青藏地区生存?⑤为什么青稞的营养价值较高?⑥青稞最主要的生长条件有哪些?

活动评价:通过投票器投票,最终由学生确定出第②、③、④条为价值较高的问题。由小组根据视频,回答这些疑问。最终完成青藏地区河谷农业的布局。

活动目的:在八年级上册“农业”部分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青藏的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将此部分内容作为学生的知识铺垫,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可以降低学习难度。利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区域的学习,帮助学生综合学习农业区位因素,有利于知识之间的链接。同时,自主布局農业生产,一方面激发学习成就感,另一方面通过认识青藏地区河谷农业的特点,感受那份恶劣自然环境下,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人地协调观念。

工农业区位因素的学习在初中部分是重难点,很多地理区域都有工农业的内容。这样的探究学习方法,既适用于世界地理的国家部分,也适合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最关键的是,通过主题情境探究活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区域的认知,在寻找、感受、体会区域精神的过程中,使区域精神得到升华,进一步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