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戒应尊重规则和规律
2018-11-06万玮
万玮
惩戒与惩罚,从教育的角度讲有所区别,从生活的角度讲毫无二致。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避自己的短板所带来的惩罚,这是我们共同的命运。
写这篇文章时,我沉浸在一种情绪中,那是电影《芳华》带给我的伤感。电影的最后,两位主人公刘峰、何小萍相拥而坐,随着片尾曲《绒花》的旋律响起,电影戛然而止,然而伤感的情绪却在观众心头氤氲开来。刘峰、何小萍的人生结局并不好,在文工团中,他们却是最善良的兩个人,不功利、执着,甚至有一些任性。为了心中那一点点幻想,一个放弃考大学,一个放弃演主角。我们希望善有善报,但生活如此复杂,美好的愿望终究只是祝福的话语。刘峰与何小萍被观众喜欢,是因为其理想化的人格,他们受到命运的惩罚,也是因为此。电影的结局是他们的宿命。
讨论要不要给学生以惩戒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每个人都在被生活惩罚。我们可能会侥幸成功,那是因为每个人都有长板,如果某一件事情的评价指标对应的恰是我们的长板,我们将会脱颖而出。但我们终将会失败,因为我们必有短板,生活在职场与社会,短板迟早会暴露出来,可能会让我们一败涂地。
这些年,经历过许多事情之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长处不一定使人成功,短处一定使人失败。残酷的人生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我们的漏洞,然后狠狠地教训我们一番。
教育乃是帮助人成长,成长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任务,便是完成自我认知。认识到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认识到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认识到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
孩子社会化的过程,归根结底还是学会如何处理自己的短板。短板有两个,一个是能力的短板,另一个是认知的短板。能力的短板一半来自于先天的基因,另一半来自于后天的努力。认知的短板则主要来自于教育,教育的本质是学习。
对于短板,通常有三种态度: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以及扬长补短。第一种不可取,第二种有些消极,第三种才是积极进取的态度。我们没有必要为了短处牺牲长处,在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得依靠长处立足。在生活中,认知如果有短板根本避免不了,避无可避,必然要受到惩罚。因此,人的一生就是做两件事:扬长,同时补短。
孔子描述他自己成长的历程,从三十而立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乃是一个认知升级的过程,也是不断补长自己短板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痛苦,痛了,自然就懂了。痛,来自于惩罚,或者说惩戒。心理学家斯金纳说,教育惩戒必定带来不愉快的结果,如此方能抑制孩子不当的行为。
基于此,我们便可以知道,惩戒不是坏事,乃是帮助一个人认识其短板。惩戒来自于哪里?一是规则,二是规律。一个社会化的人很清楚,自由的边界是规则。违反了规则,就会侵犯到群体或者他人的利益,必须受到惩罚。而规律则是天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按规律办事,“报应”迟早会来。
在学校教育中,班主任以及其他教育者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自己代入规则或者规律,来实施惩戒。须知,惩戒学生的不是教师,不是学校,而是规则与规律。而教育者,只是与学生有关联的第三者而已。这个第三者,需要温情,需要坚定,需要维护规则、顺应规律,也需要陪伴学生一起度过受到惩罚的阵痛期,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认知与能力的短板,然后设法弥补。
电影《芳华》的隐喻让人伤感,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我们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前进。我们怀念逝去的芳华,是因为我们终于意识到自身的无力,我们如何面对宿命?刘峰、何小萍理解这一点,因此他们即便身处困境,也能平静地面对人生,知足而温和。如果认知不到这一点,可能会有更大的惩罚在等着我们。
(本栏责编 卢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