豨莶草方加减治疗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的临床观察
2018-11-06王彦红何威李艳秋
王彦红 何威 李艳秋
doi:10.3969/j .issn.1007-614x.2018.3.54
摘要:目的:评价豨莶草方加减治疗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的疗效。方法:72例患者随机平分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豨莶草方治疗。两组均治疗14 d,观察相关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7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升高(均P < 0.05),两组用药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豨莶草方治疗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豨莶草方;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
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并发症多,给患者及家庭造成严重的影响[1]。研究发现对缺血性中风进行治疗时,加用中药可使患者临床症状较快改善,对神经功能恢复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2]。本科将名老中医赵继福教授自拟验方豨莶草方用于缺血中风风痰瘀阻证患者的治疗,取得的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5月-2017年2月收治缺血性中风患者72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40~ 70岁,平均(59.5±6.o)岁;病程6—48 h,平均(12.4±4.5)h。对照组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40~ 70岁,平均(60.7±6.1)岁;病程3~ 64 h,平均(15.8±4.6)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病例选择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的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1996年通过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且证类诊断标准符合风痰瘀阻证。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诊断,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在1995年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治疗方法: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如降脂、降压、降糖、抗血小板聚集及活血通络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豨莶草方,具体方药:豨莶草20g,秦艽20 g,天麻15 g,胆南星10 g,半夏10 g,川芎15 g,黄连10 g,石菖蒲15 g,远志15 g,生蒲黄10 g,桂枝10g,当归10 g,桃仁10 g,丝瓜络10 g。均采用北京康仁堂药业的颗粒剂型,加入100 mL水中,2次/d冲服。
观察指标:治疗后,观察两组临床总疗效,对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分)在治疗后的改善情况,观察用药期间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疗效判定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分标准对中医症状积分进行评定[3]。采用NIHSS评分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4]:①基本痊愈:减少> 90%的NIHSS评分;②显效:上述评分减少46%~ 90%;③有效:减少18%~ 45%的NIHSS评分;④无效:NIHSS评分<18%或甚至反而加重。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使用Barthel Index(BI)评分(满分100分)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与生活能力呈正相关[5]。
统计学方法: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采用X 2检验标书计数资料,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 < 0.05),且改善程度治疗组较对照组优(P<0.05),见表2。
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降低(P均<0.05),改善程度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优(P<0.05),见表3。
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升高(P均<0.05),但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讨论
中医认为津液异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即痰,而病理产物由血液运行不畅溢出脉外而形成则是瘀[6],因此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的病理关键是痰瘀[7]。在治疗急性脑血管疾病方面,目前多采用对症支持治疗,如改善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等,但临床研究发现在缺血性中风的辅助治疗方面,目前中医药取得了显著的效果[8]。赵继福教授行医40余载,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著。他认为缺血性中风以“风痰瘀血、脑脉瘀阻”为主要病机特点,以“祛风、化痰、活血”为主要治疗原则,据此自拟豨莶草方。方中豨莶草与秦艽配伍,具有祛风湿、利关节、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腰膝酸软、四肢麻痹、半身不遂,两药合用,共奏祛风通络、利关节的功效。天麻、半夏、胆南星配伍,三者合用,走经络,善祛风痰而止痉,主治风痰留滞经络、半身不遂、手足顽麻、口眼喁斜等。当归与川芎配伍,两药合用,互补为用,活血、养血、行气三者并举,润燥相济,当归之润可制川芎之燥,川芎之燥又可制当归之腻,使祛瘀而不伤气血,补血而不气滞血瘀,从而起到活血通络、养血和血的功效。加之丹参、红花、地龙、丹皮、赤芍等活血通络药物,共奏祛风化痰、活血通络之效。
参考文献
[1]罗银河,葛金文,刘林.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应用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3):278-281.
[2]耿贇,方邦江,马智慧,等.复元醒脑汤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11):1970-1972.
[3]梁茂新,高天舒.《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脏腑诸证考察与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5):330-331.
[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5] 闵瑜,吴媛媛,燕铁斌,等.改良Barthel指数(简体中文版)量表评定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度和信度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8,30(3):185-188.
[6]辛文佳.加昧温胆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痰瘀阻络型中风)54例临床观察[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
[7]王国媛.活血化痰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
[8]周颖,郭淑艳,籍明智,等.化痰祛瘀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40例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5,15(4):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