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B超定位引导下对上肢手术患者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

2018-11-06于会森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17期
关键词:斜角肌间臂丛

于会森

(桓台县人民医院麻醉科,山东 淄博 256400)

麻醉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的全身或局部组织暂时失去知觉,通常用于手术或急救中。麻醉包括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复合麻醉等。临床实践证实,对进行上肢手术的患者施行局部麻醉可减少其因手术创伤所致的应激反应。局部麻醉包括表面麻醉、神经区域传导阻滞麻醉和局部浸润麻醉等。有研究表明,神经区域传导阻滞麻醉具有麻醉时间短、效果佳的优势[1]。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进行上肢手术时常用的神经区域传导阻滞麻醉方式之一。有研究表明,对进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采用在神经刺激仪辅助下施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虽好,但易使其出现血肿、感染等并发症[2]。本文主要探讨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在桓台县人民医院进行上肢手术的96例患者。这96例患者均同意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将这9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32例,女16例;其年龄为21~59岁,平均年龄为(41.12±7.32)岁。在研究组患者中,有男31例,女17例;其年龄为22~60岁,平均年龄为(41.65±7.5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前,对两组患者均进行血常规检查、凝血三项检查、肝功能检查等常规检查。进入手术室后,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并为其建立静脉通道,同时,监测其各项生命体征。为对照组患者在神经刺激仪辅助下施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体的方法是:1)将神经刺激仪的正极通过一次性心电图的电极,然后粘贴在患者的皮肤上,同时,将神经刺激仪的负极与绝缘针相连。2)连接成功后,将神经刺激仪的模式调整为针刺模式。使用穿刺针对患者进行穿刺,穿刺点为患者的前斜角肌与中斜角肌之间。穿刺成功后,启动神经刺激仪,将电流设置为1.0 mA,将频率设置为2 Hz,将计时单位设置为0.1 ms。3)当患者的神经区域出现明显的肌肉颤动,可逐渐降低电流的强度。当电流强度为0.3 mA且患者存在明显的肌肉颤动时,可确定穿刺针位于距离其神经最近的位置。4)通过与绝缘针相连的延长管,为患者注射15 ml浓度为1%的利多卡因和20 ml浓度为0.4%罗哌卡因的混合液进行局部麻醉。为研究组患者在B超定位引导下施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体的方法是:1)将B超诊断仪的探头频率设置为3.5 MHZ,将探头置于患者的锁骨上方1~2 cm处进行扫描,可见其颈内动脉和静脉,向外可探查到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间即为臂丛神经。2)使用B超诊断仪对穿刺的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将穿刺针刺入患者的前斜角肌与中斜角肌之间。3)穿刺成功后,为患者注射15 ml浓度为1%的利多卡因和20 ml浓度为0.4%罗哌卡因的混合液进行局部麻醉。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麻醉的优良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将患者麻醉的效果分为优、良和差这三个等级。1)优:进行手术的过程中,患者无疼痛感。2)良:进行手术的过程中,患者存在轻微的疼痛感,需为其使用镇静和镇痛药物才能继续进行手术。3)差:进行手术的过程中,患者存在剧烈的疼痛感,需为其更改麻醉的方式才能继续进行手术[3]。患者的不良反应包括声音嘶哑、穿刺时刺入动脉[4]。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1.0软件对本次实验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麻醉优良率的比较

用药后,研究组患者麻醉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2 两组患者麻醉优良率的比较 [n(%)]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用药后,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n(%)]

3 讨论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适用于上肢手术及肩部手术。根据穿刺部位的不同,可将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分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以往,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常根据患者的颈部体表解剖标志进行定位,但该定位方法属于盲探式操作,易损伤其神经和血管,术后并发症较多,且存在阻滞不完善的情况[5]。有研究表明,为进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采用在神经刺激仪辅助下施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使患者出现局部麻药毒性反应[6]。B超定位是一种高分辨率的超声定位技术。该定位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现患者肌间沟处神经和血管的结构,从而可避免因进行盲探式操作所致的血管和神经受损。有研究表明,为进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采用在B超定位引导下施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有利于麻醉师观察麻醉药物的扩散情况,控制麻醉药物的用量,从而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7-8]。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麻醉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患者。这说明,与在神经刺激仪辅助下施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相比,对进行上肢手术的患者使用在B超定位引导下施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斜角肌间臂丛
世界首例无肌间刺鲫鱼问世
鱼身体里的“小刺”
基于工具造斜率和井斜角的井眼轨迹设计
以“倾斜角与斜角”为例谈概念教学
草鱼肌间骨形态学观察与分析研究
可调节式肩外展支架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建立平面斜角坐标系在向量中的应用
布托啡诺在臂丛麻醉患者中的镇痛效果
臂丛神经丛内神经移位治疗周围神经损伤
肌肉肌腱转位术用于晚期臂丛神经损伤功能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