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104例患者出现严重用药不良反应情况的分析

2018-11-06郑志强高登宁李龙宽王忠孝罗娓娓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17期
关键词:抗菌药注射剂年龄

郑 琴,郑志强,高登宁,李龙宽,王忠孝,黄 慧,罗娓娓

(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贵州 都匀 558000)

用药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使用正常剂量的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出现的有害的、与用药目的相悖的反应[1]。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50万人因ADR入院接受治疗,约有19.2万人因出现严重的ADR而死亡。医院加强对用药患者进行护理管理,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3]。本次研究主要分析104例患者出现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情况,以期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2年至2017年期间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104例发生严重ADR的报告。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这104例患者的性别、年龄、使用药品的种类、给药的途径及不良反应的类型、累及的系统/器官、患者的临床症状等。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104例患者的性别、年龄的分布情况

在这104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61例。在这些患者中,年龄为61~70岁的患者严重ADR的发生率最高,年龄<10岁的患儿严重ADR的发生率最低(P<0.05)。详情见表1。

表1 104例患者性别、年龄的分布情况

2.2 104例患者给药途径的分布情况

在这104例患者中,经静脉滴注给药的患者所占的比例最高,经静脉注射给药的患者所占的比例最低(P<0.05)。详情见表2。

表2 104例患者给药途径的分布情况

2.3 这104例患者使用药品种类的分布情况

这些患者使用的药品共13种。其中,使用抗菌药进行治疗的患者所占的比例最高,其次为使用中药制剂的患者(P<0.05)。详情见表3。

表3 104例患者使用药品种类的分布情况

2.4 104例患者出现的严重ADR累及的器官、系统及其临床表现

在这些患者中,出现全身性损害的患者所占的比例最高,其次占比较高的为心血管系统受损的患者(P<0.05)。详情见表4。

表4 104例患者出现的严重ADR累及的器官、系统及其临床表现

2.5 104例患者不良反应转归的情况

为这些患者停用所用的药品,并进行对症治疗后,不良反应消失的患者有53例,好转的患者有49例,未好转的患者有1例,死亡的患者有1例。

3 讨论

在本次研究收入的这104例患者中,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患者。这可能是由于女性特殊的生理特点导致其对药物的敏感性较高,使其更容易发生严重的ADR。这与程素华[4]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严重ADR在任何年龄段的患者中都可能发生。其中,年龄为61~70岁的老年患者发生严重ADR的比例为38.46%。导致老年患者易发生严重ADR的原因是:1)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可逐渐减退,其机体对药物的代谢能力逐渐下降;2)老年患者的病情较为复杂,其用药的种类较多,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加了其出现严重ADR的风险[5]。因此,临床上对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老年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应加强对其进行用药宣教及用药监测。有文献报道指出,患儿严重ADR的发生率为6%~7%,新生儿严重ADR的发生率可达24.7%[6-7]。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年龄<10岁的患儿严重ADR的发生率最低。这与儿童发生ADR的一般规律不符。经调查发现,年龄<3岁的婴幼儿几乎不会表达,年龄为3~5岁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这给ADR的监测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对患儿进行药物治疗期间,医护人员应加强对其进行用药监测,以确保其用药的安全性。

由表2可知,在这104例患者中,经静脉滴注给药的患者所占的比例最高。这与张利国等[8]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导致静脉滴注给药的患者严重ADR的发生率较高的原因是:1)注射液的PH值、渗透压过高、注射液中存在微粒、内毒素等因素均可使患儿出现严重ADR;2)经静脉滴注给药,患儿机体不会出现胃肠道的首过效应,药物可直接进入其血液循环中。故与其他给药方式相比,静脉滴注给药更易引起患儿出现严重ADR。临床上应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为其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严格遵循“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滴“的给药原则,从而保证患儿用药的安全性。

由表3可知,在这104例患者中,因使用抗菌药导致出现严重ADR的患者所占的比例最高,其次占比较高为使用中药制剂的患者。该结果与相关研究的结果相一致[9-11]。究其原因主要是:1)临床上抗菌药的种类较多;2)由于抗菌药的滥用使致病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医生往往会为患者加大抗菌药的使用剂量,这会升高其严重ADR的发生率;3)抗菌药的临床应用不合理;4)住院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多经静脉滴注的方式为其使用抗菌药进行治疗,可使其出现较多的输液反应。因此,抗菌药的临床应用仍是ADR监测工作的重点。医务科应加强对静脉输液的监管,督促医生能够按照药品说明书及相关用药指南严格把握用药指征。规范抗菌药的配制流程,避免超剂量、高浓度、快速地为患者静脉滴注抗菌药。因使用中药制剂进行治疗导致出现严重ADR的患者所占的比例仅次于因使用抗菌药进行治疗的患者。使用中药制剂进行治疗的患者其给药途径多为静脉注射。导致此类患者出现严重ADR的原因是:1)中药注射剂中所含的活性成分较为复杂,此类药品的稳定性较差,对其进行质量控制的方法存在不足;2)中药注射剂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不够明确,多为辅助性用药,经常与西药联合使用;3)中药注射剂的说明书不规范,存在用法用量宽泛、配伍禁忌缺失、药品不良反应多为“不详”等问题。因此,药师应加强与医生之间的沟通,督促医生在为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进行治疗时应单独给药,不能将中药注射剂与其他种类的药品同瓶混滴。为患者静脉滴注中药注射剂后或为其静脉滴注另一种药品时,应为其更换输液器或使用相应的溶媒进行冲管。在为患者静脉滴注此类药品时,应严格控制给药的速度及给药的浓度,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告知患者在输液过程中若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进行处理。

由表4可见,在这104例患者出现的严重ADR中,以全身性损害最为常见,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损害。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寒颤、高热、心悸、过敏性休克等。上述症状的程度均较为严重,应引起临床上的重视,及时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医院应加强对医护人员进行ADR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了解临床上新出现的、严重的ADR,从而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若对出现严重ADR的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其预后较好。在这104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现的严重ADR未好转,该患者转院后失联。在这些患者中,死亡的患者有1例。该患者为男性,其年龄为71岁,因肺部感染导致胃肠道出血、出血性贫血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积极地对其进行止血、强心、利尿及扩血管等治疗后,其上述症状无明显改善,其病情呈进行性加重,家属为了减轻其痛苦,放弃继续对其进行治疗。

我院对严重ADR进行监测的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主要包括:1)上报的新的、严重的ADR的病例报告还比较少,有警戒意义的病例报告更少;2)ADR报告表的书写不符合相关要求;3)ADR的信息网络不完善,导致对严重ADR进行上报的方式单一;4)临床经验丰富的药师较少,多数药师的工作能力不强;5)相关规章制度、医疗保险体制及对发生ADR患者的补偿机制不完善,使医护人员担心上报ADR会引起医疗纠纷。对此,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应加强对用药患者进行护理管理,对医护人员进行ADR相关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其对ADR进行监测重要性的认知,进而减少ADR的发生。

猜你喜欢

抗菌药注射剂年龄
变小的年龄
国家药监局关于修订辅酶Q10注射剂说明书的公告(2022年第11号)
抗菌药的常见使用误区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与12种常用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
年龄歧视
算年龄
无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兽用创新环保抗菌药的开发及其重要性
中药注射剂树脂检查方法的改进
抗菌药在宠物临床的合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