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V不V”结构探析

2018-11-06蔡满园

关键词:大类趋向词组

蔡满园,韩 婧

(信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一、引言

“V不V”结构被认为是一种正反问句结构[1]103。所谓正反问,就是把可能有的事情的正面(肯定)和反面(否定)并列说出来,让人选择一项作答,或者用另外的话作答[2]419。如“说不说”“想不想”等。在疑问句中,“V不V”结构可粗分为3种格式:(1)V不V(来不来);(2)V不(来不),省去后一谓词;(3)附加问,先把一个陈述句说出来,再后加“是不是、行不行、好不好”一类问话格式[1]103。在陈述句中,也可出现“V不V”结构,如“好在那个叫刘星的同学很热情……问他一路上累不累、要不要喝水”[3]。本文所说的“V不V”结构,就是指这样一种正反问结构,其中V代表动词(为了表述方便,由动词性词组所形成的正反问“VP不VP”结构,除了在专门研究动词性词组所形成的正反问结构之外,均用“V不V”来统一表示)。

学者们分别围绕“V不V”结构的句法、语用、形式、语法化和主观性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但有一些问题仍需做进一步探讨。比如,在实际语言使用过程中,能进入“V不V”结构的动词都有哪些类?不同类型动词在“V不V”结构中的形式变化情况如何?“V不V”结构主要具有什么样的功能特征?围绕这些问题,本文借助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第6版)(以下简称“黄廖本”)8大类动词分类法,通过语料库检索分析,尝试解答之。

二、动词的分类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现等[1]10。一般来说,根据动词后能否带宾语,可以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若按照动词的功能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以下8大类[1]10。

(1)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如说、看、走、动、吃饭、说话、学习、研究、赞成;

(2)表示存在、变化、消失的动词,如在、有、变、死、死亡、存在、消灭;

(3)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如想、爱、懂、怕、喜欢、希望、害怕、觉得、担心;

(4)表示判断的动词,如是、为、乃;

(5)表示能愿的动词,如能、会、愿、愿意、应该、需要、值得;

(6)表示趋向的动词(趋向动词),如上、出、回、上来、下来、进来、回去;

(7)形式动词,如进行、予以、加以;

(8)关系动词,如姓、等于、像、似、如、如同、仿佛。

这里所列举出来的动词,一部分来源于“黄廖本”中关于动词分类中所列举出来的动词;另一部分是我们在平时阅读文本和研究中关注的一些动词,它们也比较符合上述每一类动词的功能特征,因此也把它们归入上述分类中,作为对“黄廖本”所列举动词的补充。上述8大类动词是否都能进入“V不V”结构,以及它们在该结构中的分布情况如何,接下来我们将做进一步研究。

三、进入“V不V”结构的动词及其分布情况

在上述8大类动词中,既有单个动词,又有动词性词组。我们首先对这些动词和动词性词组能否进入“V不V”结构进行探讨,然后分析它们在该结构中的分布情况。

1. 各类动词在“V不V”结构中出现的频率

我们借助CCL语料库来进行统计分析。由于CCL语料库并没有提供依据词性进行分类检索的功能,所以检索时不能一次性直接检索到动词性结构“V不V”,而是检索到了所有“X不X”结构,包括“A不A”“P不P”“N不N”“V不V”,其中A表示形容词,P表示介词,N表示名词,V表示动词。在CCL的检索页面分别输入指令“pattern A不A”“pattern AB不AB”和“不?”,则分别可以检索到60 724条、5 097条和505条语料,总计66 326条语料。再去掉所有属于“A不A”“P不P”“N不N”的语料之后,得到符合本研究需要的“V不V”结构共计54 439条语料,包括单个动词所形成的“V不V”形式、“V不”形式以及动词性词组所形成的“VP不VP”形式、“V不VP”形式、“VP不V”形式和“VP不”形式。我们将对这些符合要求的5万多条语料进行统计分析,探索“V不V”结构的特征。

我们根据上述8大类动词来分别统计每一类动词的数量和特征。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在所有检索到的“V不V”结构语料中,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共出现6 792次(单个动词4 109次、动词词组2 683次),表示存在、变化、消失的动词共出现513次(单个动词444次、动词词组69次),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共出现3 141次(单个动词2 510次、动词词组631次),表示判断的动词共出现25 269次,能愿动词共出现17 828次(单个动词16 713次、动词词组1 115次),表趋向的动词共出现712次(单个动词554次、动词词组158次),形式动词共出现0次,关系动词共出现184次(单个动词174次、动词词组10次)。为了便于观察,我们用图1来表示。

图1 各类型动词在语料中出现次数统计图

图1是对上述8大类动词在“V不V”结构中出现的次数做的统计图。由此可以直观地看出:第一,除未发现形式动词出现在“V不V”结构中以外,其他7大类动词均出现于“V不V”结构中;第二,7大类动词出现在“V不V”结构中的频率有较大差异,首先表示判断的动词在“V不V”结构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能愿动词,再次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而剩余的其他4类动词出现的频率则相对很低。

概括地说,图1从整体上把8大类动词在语料中出现的情况呈现了出来。为了进一步观察各类型动词中不同的动词形式在“V不V”结构中出现的具体情况,分别从每一类动词中随机挑选出3个单个动词和3个动词性词组,并把它们在“V不V”结构中出现次数分别制作成表1和表2。表1代表单个动词在“V不V”结构中出现的次数(由于未发现第7类动词出现在“V不V”结构中,因此在表1中未涉及该类动词),表2代表动词性词组在“V不V”结构中出现的次数,内容如下(其中,表示判断的动词和形式动词没有动词性词组形式出现)。

表1 单个动词进入“V不V”结构情况

注:表中①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②是表示存在、变化、消失的动词,③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④是表示判断的动词,⑤是表示能愿动词,⑥是表示趋向的动词(趋向动词),⑧是关系动词

表2 动词性词组进入“V不V”结构情况

注:表中①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性词组,②是表示存在、变化、消失的动词性词组,③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性词组,⑤是表示能愿的动词性词组,⑥是表示趋向的动词性词组,⑧是表示关系的动词性词组

从上面2个表格可以直接观察到各类型单个动词及动词性词组进入“V不V”结构的情况。从2个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未发现形式动词出现在“V不V”结构中;除了形式动词外,其他7大类动词的单个动词形式均可出现于“V不V”结构中;除了判断动词、形式动词这两类动词外,其他6大类动词的动词性词组形式也可出现于该结构。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能进入“V不V”结构的动词有上述除形式动词外的其他7类动词的单个动词形式以及除判断动词、形式动词外的其他6类动词性词组。

2. 两类高频次动词“V不V”结构再分析

由于“V不V”结构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首先是表示判断的动词,其次是表示可能、意愿、必要的动词(助动词),因此,我们对这两类动词在“V不V”结构中出现的情况做进一步详细地分析。

(1) 表示判断的动词

从表1可以观察到,表示判断的动词均为单个动词形式出现;在54 439条“V不V”结构的语料中,“是”共出现了25 269次,出现的频率为46.42%,占比接近一半。由此可以看出,表判断类动词在“V不V”结构中出现频率最高。

(2) 能愿动词

从上面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能愿动词既可以是单个的动词也可以是动词性词组。在所有检索到的54 439条“V不V”结构语料中,此类动词共出现17 828次,出现的频率占32.75%。当能愿动词出现在“V不V”结构中时,其单个动词形式共出现16 713次,占此类动词“V不V”结构的93.75%,要远高于动词词组出现的比例。当此类动词以动词性词组的形式出现在“V不V”结构中时,其“V不VP”形式共出现708次,出现的频率占此类动词性词组总和的63.5%,远高于其“VP不VP”形式出现的频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是表示能愿的动词在“V不V”结构中出现的频率仅次于表判断的动词;二是在表能愿的动词类型中,单个动词在“V不V”结构中出现的频率要远高于动词性词组出现的比例;三是在表能愿的动词类型中,动词性词组主要存在3种形式上的变化(在语料分析中未发现该类型的动词性词组有“VP不V”形式的出现),即“VP不VP”形式、“V不VP”形式和“VP不”形式,且“V不VP”形式出现的频率要远高于“VP不VP”形式,而“VP不VP”形式出现的概率又远高于“VP不”形式。

3.“V不V”结构的主要功能特征

从上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除了形式动词,其他7大类动词的单个动词形式均可出现于“V不V”结构中,其中,表判断的动词在“V不V”结构中的分布最广,出现的频率占46.42%,其次是能愿动词,出现的频率占32.75%,两者合计占“V不V”结构总量的79.17%。由此,我们可以推断,“V不V”结构的主要功能特征是表判断、能愿的正反问结构,至于其他表动作、心理、趋向等功能,从实际语言使用中来看,占比很低,不是其主要功能。

四、“V不V”结构的形式变化

形式变化是“V不V”结构的另一特点。也就是说,对于同一个动词“V”与其所形成的动词性词组“VP”,在“V不V”结构中可以存在“VP不VP”“V不VP”“VP不V”“VP不”4种情况。下面我们在表2的基础上逐一进行分析。(由于第4类表判断的动词没有相应的动词词组,未发现第7类形式动词在“V不V”结构中出现,故下文并未涉及该两类动词)

第1类,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性词组,我们以“吃饭”为例,从检索数据中发现:关于它的语料共出现25次,其中包括5次“吃饭不吃饭”、9次“吃不吃饭”、11次“吃饭不吃”和0次“吃饭不”。“吃饭不吃饭”“吃不吃饭”“吃饭不吃”“吃饭不”分别是“吃饭”在“V不V”结构中的4种不同形式,即“VP不VP”形式、“V不VP”形式、“VP不V”形式和“VP不”形式。“VP不VP”形式被认为是最规范的正反问句结构[4],“VP不V”形式通常被看作是由“VP不VP”结构省略动词词组的否定形式中的宾语而形成的,“V不VP”形式通常被看作是由“VP不VP”结构省略动词词组的肯定形式中的宾语而形成的[5],“VP不”形式通常被看作是由“VP不VP”结构省去后一谓词构成的[2]103。如“吃饭不吃”是由“吃饭不吃饭”省略“不吃饭”中的“饭”而形成的;“吃不吃饭”是由“吃饭不吃饭”省略“吃饭”中的“饭”而形成的;“吃饭不”是由“吃饭不吃饭”省略后一谓词“吃饭”而形成的。例如:

(1)“人家报上说的是吃饭不吃饭的事,你都能往男女关系上想,心术能叫正吗?”(刘震云《我叫刘跃进》)

(2)有些人对你开的会并不感兴趣,而是冲着纪念品来的,“活动”完了,拿着纪念品满意而归,吃不吃饭倒无所谓。(1995年《人民日报》)

(3)我老爸装病的第二个症状,是犯傻,你问他吃饭不吃?他理也不理你。(1995年《作家文摘》)

第2类,表示存在、变化、消失的动词性词组,我们以“存在”为例,从检索数据中发现:关于它的语料共出现55次,其中包括30次“存在不存在”、25次“存不存在”、0次“存在不存”和0次“存在不”。例如:

(4)我又再次发问,不过这回只是想想而已。“这个地域在哪儿?它存在不存在?”(夏洛特·勃朗特《简·爱》)

(5)我们愿不愿意通过那扇特殊的门,去看看那个背景到底存不存在?(大卫·博姆·克里希那穆提《超越时空:20世纪最卓越的两位心智大师的对话》)

第3类,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性词组,我们以“喜欢”为例,从检索数据中发现:关于它的语料共出现246次,其中包括140次“喜欢不喜欢”、106次“喜不喜欢”、0次“喜欢不喜”和4次“喜欢不”。例如:

(6)所以投资上的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看你的投资风格,看你有没有信心,你喜欢不喜欢。(国内私募基金经理对话)

(7)但事实上如若见面,看不到她的样子,又怎么会知道自己喜不喜欢她呢?(《鲁豫有约——沉浮》)

(8)萧素只问了她两句话:“这首诗喜欢不?”(宗璞《红豆》)

第5类,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的动词性词组,我们以“愿意”为例,从检索数据中发现:关于它的语料共出现535次,其中包括211次“愿意不愿意”、324次“愿不愿意”、0次“愿意不愿”和4次“愿意不”。例如:

(9)当刘招华把自己被全国悬赏通缉的消息告诉他,并问他愿意不愿意跟着一起逃跑的时候,他没有回答愿意也没有回答不愿意。(胡玥、李宪辉《女记者与大毒枭刘招华面对面》)

(10)外来者愿不愿意在此安家呢?(1994年《报刊精选》)

(11)苟所长和王队长都觉得你聪明、勤快,愿意叫你给他俩当个不离身的随从,叫我问问你,看愿意不?(冯志《敌后武工队》)

第6类,表示趋向(趋向动词)的动词性词组,我们以“回来”为例,从检索数据中发现:关于它的语料共出现34次,其中包括13次“回来不回来”、13次“回不回来”、8次“回来不回”和0次“回来不”。例如:

(12)“虽说是谣言,留点后路,不管蒋该死回来不回来,反正不吃亏。”(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13)我再问你,你到底回不回来?(曹桂林《北京人在纽约》)

(14)“高团长回来不回?”田耀武担心地问。(孙犁《风云初记》)

第8类,关系动词性词组,我们以“等于”为例,从检索数据中发现:关于它的语料共出现10次,其中包括1次“等于不等于”、9次“等不等于”、0次“等于不等”和0次“等于不”。例如:

(15)X的三次方,加Y的三次方,等于不等于Z的三次方(《百家讲坛》)

(16)“交男朋友,你说,等不等于拍拖?”(岑凯伦《蜜糖儿》)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动词性词组在“V不V”结构中存在4种形式上的变化,分别是“VP不VP”“V不VP”“VP不V”和“VP不”;除了形式动词外,其他几类动词性词组形式——上文所列举的表示动作行为的、表示存在变化或消失的、表示心理活动的、能愿动词、表示趋向(趋向动词)的以及关系动词的这6类动词性词组形式均可进入该结构并存在形式上的变化;除未发现表示存在变化或消失的动词性词组在“V不V”结构中有“VP不”这种形式外,其他几类动词性词组在“V不V”结构中都存在为数不多的“VP不”形式;只发现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性词组和表示趋向的动词性词组在“V不V”结构中有“VP不V”这种形式。

为什么判断动词在“V不V”结构中分布频率最高呢?我们认为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表判断的动词“是”起了重要作用。因为该动词所形成的“V不V”结构“是不是”在日常口语交际中经常出现,表示疑问或期待对方的正面回答,是一个非常有实用价值的句式[6]。这和李艳的分析是一致的,她在探析“X不X”结构时也认为,这种“是不是”结构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得很普遍[7]。另一方面,判断动词在“V不V”结构中分布频率最高,这也符合距离象似性原则,人们在认知上付出的努力最少,也最经济。荣丽华在探讨“V不V”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时也指出,“是不是”形成的时间最早,其引申距离最短,人的心理付出最少[8]。这里所说的距离,涉及距离象似性原则,指的是认知或概念上相接近的实体,其语言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也相接近,就是说,概念之间的距离跟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相对应。“V不V”结构与言谈内容距离越近,发话人对言谈内容的确认依赖就越大。因此“是不是”与言谈内容的衔接程度最高,距离最小[8]。我们在统计语料时发现判断动词在“V不V”结构中分布频率最高,这和前人的研究也是一致的。

五、总结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第一,除了形式动词外,其他7大类动词的单个动词形式均可出现于“V不V”结构中,但其分布很不均衡;第二,除了形式动词和判断动词外,其他几类动词性词组均可进入该结构并存在形式上的变化;第三,表示判断的动词在“V不V”结构中的分布最广,其次是能愿动词的“V不V”结构,两者共占该结构总数的约4/5。因此,我们认为,该结构的主要功能特征是表判断、能愿的正反问结构。

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第一,在语料库中检索到的语料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上文谈到在“V不V”结构中未发现表示能愿的动词性词组有“VP不V”形式出现,但在实际语言使用过程中,是否一定不能使用“VP不V”这种形式,这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二,“V不V”结构的形成动因和机制问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大类趋向词组
基于CiteSpace 的中医软坚散结法的可视化分析
实用趋向
论西夏语动词第二类趋向前缀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谈大类招生背景下音乐教育课程的创新与发展
化学学科大类人才培养研究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
副词和副词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