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及徐海区汉画像力士形象探析

2018-11-06巩家楠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胡人力士画像石

巩家楠

(西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山东及徐海区的汉画像石墓主要集中分布在鲁南、鲁西南、江北等地,在这些地区发现了大量刻画力士形象的汉代画像石。这类雕刻于石柱上的力士形象造型独特,神态不一。目前学界关于汉画像中力士形象的研究主要包括《中国早期力士造像举隅》[1]《四川汉代力士雕刻造型释源》[2]《试论汉墓壁画中的猪首怪人》[3]《粤东北客家清代建筑装饰中的胡人力士像》[4]等,本文就汉画中的力士形象的来源发展、特征分析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略加探讨。

一、力士的来源与发展

梁白泉[1]认为“力士”一词来源于印度,但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力士就已经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大力士,例如乌获、任鄙、嬴荡、项羽、刘胥等,他们身强体壮、力能扛鼎,《史记·秦本纪》记载:“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5]古代的大力士受到了社会上层的关注,同时也深受民间的尊崇,力士被赋予天生的神力,富有神秘意义。

汉画像中,对力士的崇拜和信仰发展成为一种丧葬观念,汉代画师工匠们将现实生活中的力士形象雕刻在石头上,成为汉代雕刻艺术中的特色形象之一。汉画像力士像主要发现在山东、江苏、河南、四川、青海等地,这些力士身形弯曲,有呈负重状、托举状、弓背状等不同造型。东汉末年以后随着佛经的陆续译成中文,佛教在中国才广泛流传开来,这表明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力士”形象和信仰早已存在。

汉代人们所谓“视死如生”“事亡如存”的厚葬观念和行为,反映了对人生的重视和企图对人生的仿效再现[6]。两汉时期社会上“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7]的风气盛行,直到魏晋时期,西北地区的厚葬之风依然盛行,加之汉魏时期人口入迁河西,使得河西魏晋墓葬照墙上的力士砖雕继承并发展了汉画像力士形象。北魏以后,佛教开始繁荣发展,佛教中有金刚力士、托座力士、天王力士等造像,这些力士造像比汉画像中的力士图像要晚,故不做探讨。

二、力士的分类与特征

(一)人形力士

人形力士是指按照人的面貌和身体特征雕刻成型,以胡人力士为主,根据人的身体和动作又分成不同类型的力士形象。

图1 羽人力士

图2 负重力士

图3 托举力士

1. 羽人力士

在汉代画像内容上,始终贯穿着祈求生命和现实向冥界延伸的祈祷,交织着希望与恐惧的情绪,虽然理性已经迈过原始的大门,但汉代民间对死亡仍怀着不散的神秘感[8]。山东及徐海区的羽人形象数量众多并且繁杂多样,不同类型的羽人又有不一样的刻画形象,但作为石柱上的羽人力士不常见,其形象也较为特殊。图1为一羽人高举双手,用力托举石柱,抬头仰视,呈侧身半蹲状,肩披两翼,身体有鳞,下身裸体。羽人造型以人的形象为主结合了动物的某些部位,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

2. 负重力士

这种力士大都双手扶膝,呈深蹲或端坐状,深目高鼻梁,多毛,与胡人特征相似。《汉书·西域传》记载:“自宛以西至安息国……其人皆深目,多须髯。”[9]胡人形象的画像石在山东及徐海区分布较广,山东临沂和安丘地区均发现汉画像胡人力士负重的形象,临沂市博物馆藏有精美的胡人力士形象的画像石。

图2为一个胡人弓背形象的力士,头戴尖帽,双肩负重,双手扶膝深蹲,脚踩一白兔,面部高鼻深目、四肢及腹部丰满。眼睛炯炯有神,下颚的胡须处虽受损,但仍看出其典型的胡人特征。

山东济宁、枣庄、江苏徐州等地均发现胡人力士负重的形象,这些负重力士多位于汉阙之上的主阙和副阙四角处以及墓室中的石柱上。汉代画匠、工匠们似乎非常熟悉胡人形象,将力士负重形象和面部特征雕刻得惟妙惟肖。

3. 托举力士

这种力士虽然也是负重,更明显的特征是单手或双手上举,呈托举状。图3为三力士相互托举的画面,顶部的力士一手托举一手扶膝;中间的力士双手托举端坐的力士,一手托足,一手托臀;底部的力士双手扶地呈倒立状,支撑身体平衡,双脚蹬墙,以支撑中间的力士。该像生动形象刻画了石柱上的三个力士相互配合共同支撑起墓室的情景。山东安丘董家庄汉画像石墓前中室之间的方柱、后室圆柱上力士像,深目高鼻、戴尖帽、蹲姿或双臂上举,还有江苏邳县八义集、山东沂南等地都有发现力士形象[4]。多个力士托举的画面,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曾展出多种胡人力士相互配合,双手向上托举门楣。除了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收藏的力士像外,临沂市博物馆展出了类似的托举力士,横梁的石柱上雕刻了两个托举力士,力大无穷的力士支撑起整个墓室,寓意墓室的稳固。

(二)兽形力士

兽形力士主要是根据动物的种类不一,然后雕刻成型,大多数兽形力士以十二生肖中的动物为主,此外还有熊形力士、狐形力士等。

1. 虎形力士

虎形象在各地出土的画像石中较为常见,由于古代人常见到虎,雕刻虎的造型生动形象。汉画像中有较多的猎虎图,猎人往往手执长矛或戟,虎则昂首咆哮或举前足扑来。如滕县官桥、黄岭、肥城栾镇村诸石[10]。除了猎虎图,虎身体的两侧均刻以双翅,被视为祥瑞,这类虎形象成为了一种奇珍异兽。然而汉画像中虎形力士并不常见。

图4为一虎形力士,面目凶恶,张开血盆大口,吐舌,后背倚靠石柱。前肢上举,呈深蹲托举状,四肢强壮,足下踩一横卧的带翼小神兽,力士右足踩其头,左足踩其尾。生动形象刻画出了虎形力士与小神兽共同负重以支撑石柱的画面,起到保持墓葬稳固的作用。

2. 猴形力士

猴子天性活泼好动,是动物中的表演专业户,从古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由于猴子动作十分敏捷,喜欢爬树或者上房顶,这一情景被汉代画匠和工匠运用到画像石的创作之中。猴在画像石中多雕刻于房顶、树上和乐舞场面中。猴子作为力士形象的画像石并不多见,主要分布在山东临沂、济宁、枣庄、江苏徐州等地。

图5中石柱上雕刻了两只猴,其瘦弱的体型被刻画成壮硕的大力士形象,四肢发达,上部的猴子前臂上举,目视前方,下半身作侧深蹲状;下面的猴子背坐在地上,昂头注目,双手用力拖举上面的猴子,两只猴子默契配合以托住石柱。

图4 虎形力士

图5 猴形力士

图6 熊形力士

3. 熊形力士

熊在画像石中较为常见,一般与奇珍异兽组合刻画,单独刻画的熊演变成方相氏或大力士。山东及徐海区、豫南鄂北区、陕北晋西北区、川渝地区的汉画像石以及河西魏晋墓葬壁画中都刻有大量的熊形象,造型多样。从汉画像中熊图像的广泛分布状况来看,说明熊在我国古代流传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画像中的熊首力士与斗拱搭配使用时,一般位于石柱与横梁之间,起到传递荷载和装饰的作用,使之造型更加优美壮观。

图6中的熊目视前方,前臂以膝盖作为支撑点向上举起,呈深蹲托举状,四肢发达,双目有神,腹部刻有密集的线条。

三、力士的文化内涵

(一)辟邪风俗

我国辟邪风俗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古人多以占卜、巫术用来祭祀、驱魔、辟邪等。汉朝时继承了前人巫风的习俗,加之神仙观念的盛行,促使辟邪风俗进一步发展,这一风俗对汉代的丧葬观念产生重要影响。

自古以来,人们对死后的世界存在着畏惧的心理,通过雕刻怪异神兽用以镇守墓葬,以达到驱魔辟邪的目的。从众多画像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样一个共同的现象,那就是千方百计地为死去的墓主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安息环境。为了安全而安排的内容是辟邪[11]。汉画像力士形象一般雕刻在墓门、墓室两侧或四周的石柱上以及汉阙四角等位置,既有承重的作用,又起到装饰的作用。汉代画师和工匠们将力士造型刻画出怪异,例如图7中的力士面目狰狞,这种诡异面孔、凶恶兽首等形象的力士,同时起到了镇墓的作用。汉代丧葬观念中,墓门、墓室中的石柱上雕刻力士,大都是为了镇墓辟邪。

图7 力士拓片

图8 力士拥伏羲女娲

图9 胡人力士拓片

(二)神仙信仰

我国古代神仙信仰思想源远流长,当人们面对生老病死的威胁时,古人相信通过修炼可以成仙。生死是人类思想史上的永恒主题,延年益寿乃至长生不死是人类的本能诉求,超越大限的尝试则是这一诉求合乎逻辑的发展,升仙正是这一诉求在汉代思想与信仰中的特殊表达[12]。神仙方术思想与黄老之学的相互借鉴和融合,促进了汉代神仙思想的发展,汉代人更加追求生命的延续,对神仙思想的发展起了助长作用,汉代道家思想中也有许多升仙成份,因此,升仙思想在汉代十分兴盛[13]。在汉代人的观念中,人是可以成仙的,若生前不能成仙,死后也要升仙。汉画像石墓葬中出现大量的西王母、伏羲女娲等图像,目的是为墓主人营造升仙的氛围,更加方便墓主人与仙人交流。

图8为一戴冠大力士,双手分别拉住伏羲和女娲,呈深蹲状。力士被赋予神奇的力量,似乎正代替墓主人与伏羲女娲交流,便于墓主人升仙。力士看似不起眼,但既要完成驱除鬼魔的任务,又要确保墓室的安全,还能陪同墓主人升仙,在升仙的过程中若遇困境,这些力士将代替墓主人承担所有的罪责,以确保墓主人顺利升仙。

(三)胡汉文化

从西汉中后期的打通西域到东汉重新控制西域这一时期,西域胡人、使者、商人、僧侣、胡兵等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原,伴随而来的则是胡风文化的传入,胡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从历史现实看,作为外来族群的胡人形象,在汉画像中被吸纳到中国传统的神仙信仰中并发挥作用[14]。胡汉之间的战争和贸易都留下了民族文化交流的印记,随着大量的胡人进入中原,胡风逐渐盛行,对汉代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丰富的资源,胡人的形象也被画匠、工匠们用于艺术创作中。山东及徐海区出土了大量胡人形象的画像石,这些画像石上的胡人形象充分印证了这一点。汉画像胡人图像中,胡人力士较为常见,如图9所示,立柱上雕刻的胡人力士面部生动而传神,胡人怀抱小孩的同时承重,胡人抱子象征着胡人融入汉代文化中,胡汉文化交流与融合,给汉代人的信仰注入新的活力。

(四)图腾崇拜

汉画像石、画像砖以及河西魏晋墓葬壁画砖中都刻有大量的熊图像,造型多样。这体现了熊在我国古代地位的重要性,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中国古代对熊的崇拜有着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史书记载黄帝为有熊国君,号有熊氏,黄帝有熊氏部落极有可能与熊图腾有着密切联系,文献中也记载了鲧死后化熊、禹化熊开山以及禹死后化为熊的说法。人在困顿或者危难之时,化为图腾动物,也是获得超凡神力的形式和手段。鲧死化为熊和禹开山化为熊,正是演绎的图腾叙事模式[15]。汉画像石中出现大量熊形的图像,正是汉代人崇拜熊文化与死后升仙观念相融合的表现形式之一,大量的力士被刻画为熊的形象,工匠们借熊的力量和神话来为墓主人开启新的生命。汉代墓葬中石柱上的熊形力士与斗拱相搭配,既含有装饰作用,又起到辟邪镇墓的作用。在历史长河中,熊的形象正慢慢地由地上的图腾崇拜演变成地下的丧葬观念,而熊图腾也渐渐被龙图腾所代替。

四、结语

由于山东及徐海地区经济、文化繁荣,又是汉代帝王的故乡,达官贵族相对集中,同时深受儒学和楚文化的影响,成为汉画像石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此区域汉画像力士图像众多,对力士形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汉画像中的力士形象的分析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思考。

一是从人形力士的角度来看,这类力士的原型大都是真实存在的胡人,自西汉张骞凿空以来,胡人进入中原后,胡风也由此盛行。汉代画师和工匠们亲眼目睹了胡人相貌,将胡人形象融入艺术创作中。从羽人力士、吹奏力士、负重力士等形象都能明显看出胡人的特征,加之胡人的生活区域与神话中的西王母仙境最为接近,这些异域胡人的特征更加符合仙人的形象。胡人力士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被雕刻在墓门和墓室四周的石柱上,在完成镇墓驱邪任务的同时陪伴并引导墓主人升仙。

二是从兽形力士的角度来看,力士的原型大都是现实社会真实存在的兽类,有些兽类是远古人类的图腾崇拜,这些兽类被画匠们人格化。墓室的立柱上出现神兽交绕、人兽合体的力士形象,使墓室充满了神秘色彩。随着人类世界观的不断发展,这些图腾崇拜的兽类逐步进入墓室演变成丧葬观念。画像中的兽形力士跟人形力士一样成为驱鬼镇邪的手段之一,用以帮助墓主人羽化登仙。最后,兽形力士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魏晋隋唐时期的镇墓兽造型。

猜你喜欢

胡人力士画像石
灵渠胡人俑与贡道的外国使臣
破山剑
破山剑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汉代画像石里的成都生活
沂南北寨——大型画像石汉墓
英力士将在比利时投资30亿欧元建乙烷裂解和PDH工厂
如何提升企业的学习能力?——铁骑力士集团的组织学习模式研究
儒释道思想的融合体 胡人骑羊青瓷插座
汉画像石中的“天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