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下大学课堂信息化管理对学风建设的影响

2018-11-06刘国鼎吴国卿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考勤学风校园

刘国鼎, 吴国卿

(安徽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学风是指学生在长期学习工作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学习风气与学习氛围,是学生总体学习质量和学习面貌的重要标志,是全体学生群体心理和行为的综合表现[1]。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能否营造一个优良学风环境,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2]。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对学生价值的引领、治学之风的规范、办学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影响学风的因素众多,如社会环境、家庭教养、校园文化、教师教学、学生个人等纷繁复杂的因素相互交织、互相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建设日趋完善,网络新媒体已经迅速发展并对高校的学风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学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以大数据为支撑,通过对学生课堂行为模式的研究,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帮助学生实现优良学风的养成。

1 高校学风建设现状

1.1 学风建设形式缺乏创新

目前,各高校从学生角度去加强学风建设方法较为传统,主流的做法有:通过制定早晚自习、课堂点名考勤、晚就寝点名等一系列制度,以学生干部为抓手去规范学生学习行为;发挥学生党员作用,开展学生“一帮一”结对帮扶;召开主题班会、学生干部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等主题教育,及时分析学风建设问题,查找原因;通过宣传品学兼优学生典型,表彰先进,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潜能;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术科技竞赛,以赛促学等等。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高校优良学风的形成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但多数措施仅停留于表面,不能建立长效机制,受到外界条件干扰较大,效果不显著。

1.2 学生主体作用不突出,建设成效不显著

各项加强学风建设的传统举措,虽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列举,但学生主体作用未体现,成效不明显。如:学生管理依托学生干部实施,会存在较强人情因素,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学生自习、到课表现;“一帮一”的学生党员集中于高年级毕业班,指导学生时间短,不具有可持续性;主题教育方式方法传统,多数演变成了班会、茶话会、红歌比赛、文艺演出等,与学风建设的初衷南辕北辙;选树的品学兼优先进典型,对于积极要求上进的学生确实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但对于平时学习消极的学生而言不能很好地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同样,在参加学术科技竞赛上,参与面仅限于爱好科研、动手能力强的同学,不具有全面性。

1.3 新媒体运用于高校学风建设不够广泛,缺乏亮点

“智慧校园”这一概念在2010年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被正式提出,全国各高校都在智慧校园建设上进行了积极探索[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教技厅[2016]1号)以及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技[2016]2号)明确指出,要引导学校围绕教育教学和班级、教师、学生、教务、后勤组织管理及家校互动等方面,开展利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管理的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应用。目前,各高校将信息化融入学风建设中,陆续开发并使用了信息化教学考勤软件,通过对学生实行指纹考勤、二维码考勤、基于蓝牙感应考勤等方法达到提升学生出勤率的目的,但考核漏洞多,学生抵触情绪强,实施困难。

综上,目前国内高校在学风建设的方式方法上创新性不足,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学生全员、全过程参与,需要通过新的有效手段和措施进行进一步优化改进。信息化在高校学风建设中起到丰富学习资源、提供交流平台、提高学习效率、改变学习方式、反馈学习信息等积极作用。因此,高校应该针对自身特点从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搭建校园平台、扩大应用渠道、加大监管力度等方面对新媒体进行规范使用,使新媒体能够更好地作用于学风建设。

2 大数据下高校学风建设新举措

通过对安徽省某高校的部分本科专业共计1 000余名在校本科生运用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的情况进行调研,发现该校以在校师生为切入点,在充分研究丰富学习资源、提供交流平台、提高学习效率、改变学习方式、反馈学习信息等方面的创新培养模式基础上,成功引入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并进行推广使用。通过持续地跟踪调查、反馈,形成了对创新日常学生工作管理、教师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善、提振学习风气等方面提供可参考的成果。

2.1 使用人脸识别考勤,高效精准反映学生到课情况

学生下载安装客户端后,通过个人学号登录、绑定手机、录入人脸或指纹信息等操作完成信息录入,学生上课所在教室均安装了基于蓝牙交换信号并严格匹配课程信息的微型考勤终端设备,有效距离范围仅为相应的教室。学生课前在教室通过人脸识别或指纹验证完成该次课程的签到;课程结束后,学生同样要在规定时间完成签退。有效避免了迟到、早退、代签到和人机分离的现象,考勤效率高,数据精准。学生请假,需提前通过软件上的请假模块,说明请假理由或将请假条拍照上传,提交由授课老师或辅导员审批即可完成。

2.2 一键直达常用网站链接,实时接受重要通知

为方便学生日常获取重要信息,将学校官网、学院官网、教务处、数字校园等门户网站统一归类建立了校园直达模块。学生可一键进入相应网站浏览信息,并能满足网上选课、查看课表、查询考试成绩、查找文献等需求。学校管理员或专业辅导员可以在通知公告模块里针对不同班级、不同人群有选择性地推送通知信息,学生在其客户端能够第一时间收到消息提示,确保每一条重要通知都不错过。

2.3 实时评价教师上课情况,及时全面反映学生需求

学生评教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中最直接、最具有说服力的一项重要指标[4],能够直观反映出学生上课状态,接受、理解课程内容程度,对于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很好的推动作用。教师通过学生评教结果反馈,实时了解掌握学生上课情况,有针对性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解决学生遇到的疑问和困惑,对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有着重要作用。该软件在每次课前签到时都会弹出评教窗口,提醒学生及时对上一次课程进行评教,教师在课后通过客户端第一时间查看学生的留言,把握学生对该堂课的整体印象,在后续课程中有针对地予以解答。

2.4 共享教学资源,畅通师生互动渠道

授课教师可以通过账号登录,随时随地将课件内容、复习材料、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上传至云共享,所带班级学生登录软件后,即可自行下载学习。该模块还提供了师生互动交流窗口,学生可以通过软件平台实现与授课老师、本班级同学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实时讨论。该功能的使用,对于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资源使用率,增强学生学习渠道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3 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对学风建设的推动作用

3.1 学生课堂动态数据化,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通过对该高校学生一学期共计75 830条到课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分别从学生到课情况、到课率变化趋势、各班级到课率、全部课程到课率等维度进行统计,直观反映出不同年级专业学生在不同时期、不同课程的学习表现,进而能够有针对性地改进课程教学、对学生提出鼓励或批评。

从多维度分析数据,研究学生管理过程中已经规范化的流程并用大数据加以分析、精简并固化,明晰和简化教育管理流程,提高教育管理实效,减少管理过程中的人为控制、临时应付等,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3.1.1 学期整体到课情况 从图1可见,正常到课率为94.09%,旷课率为2.32%,迟到和早退占比为3.46%,整体到课情况良好。

图1 学校考勤统计图Fig.1 The attendance statistics of the students

3.1.2 学生部分周次到课率情况

图2 学校部分周次到课率情况Fig.2 School attendance rates per week

从图2可见,该高校在前几周由于新生对软件熟悉需要过程,导致数据偏低。后续周次该校整体到课率稳定在95%左右,到课情况良好。

3.1.3 部分班级到课率对比图

图3 部分班级到课率情况Fig.3 Attendance rate of some classes

从图3可见该高校各班级到课率有差异,毕业班到课率均低于95%的平均水平,反映了毕业班学生到课情况偏低。学校针对这一现象开展批评教育,并要求全体学生要参与到营造优良学风氛围中去。

3.1.4 部分课程到课率对比图

图4 课程到课率情况Fig.4 Attendance rate of studeuts taking the courses

从图4可见,该高校从所开设课程维度统计,到课率也有差异,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到课率较高;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到课率略低。学校通过调研发现,学生对于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一现象在统计结果中得到了印证。

3.2 学生管理决策科学化,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普及,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新型现代政府治理与决策已经成形。在教育领域,随着大数据发展而带来的教育政策研究与决策的“以证据为本”的趋势日渐显著[5]。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队伍主要由学院党政领导、党团专职老师、辅导员、班主任组成,通过学生管理队伍指导学风建设。该学院在现有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获取大量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日常在校表现情况进行数据化统计,建立数据分析模型,能够直观分析出学生工作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依据和指导。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综合利用,实现了既可支持强化管理部门的可程序化决策,也能给管理人员以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人性化的决策中,提高决策工作精准性。

3.2.1 提供大数据支撑,量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大学生综合素质包括了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这四个方面[6]。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于学生具有重要意义,直接与学生在校期间奖学金评定、党员发展、研究生推免、获得国家社会资助等各种奖优助补工作挂钩,关乎每位学生切身利益。学生在校期间一言一行能够通过大量翔实的数据进行量化,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表现提供更为客观公平的评价。通过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获取的学生到课情况、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情况、师生互动情况、个人在各项班级日常事务中表现情况等数据,全面系统地建立了学生行为评价的量化指标数据库,对数据进一步处理和分析,进而以相应积分制进行换算,定量评价学生行为,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量化体系。这对有目的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和学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3.2.2 探析学生行为模式,及时调整管理思路 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主要包括休息、上课、自习、就餐、锻炼、文娱活动、上网、外出这些内容。掌握大学生行为规律,了解学生行为模式,对于大学生日常管理、学风建设、学生安全稳定都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对学生日常作息时间、第二课堂活动参与率、学生外出情况定位、学生课堂评价反馈等信息综合分析,建立学生行为模式数据库,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行为模式进行干预和改变,对管理工作进行有目的改进和创新,提升学生日常管理服务水平,辅助学风养成。

4 学风建设信息化展望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运用,高校学生工作也责无旁贷地融入到了大数据时代的潮流中,如何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当下各高校积极探索研究的重要课题。学风建设信息化工作才刚刚起步,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4.1 推进智能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建设

学生工作管理系统智能化程度还有待加强,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若将学生管理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不单依靠手机这一终端设备就能实现,这还需要将学生其他日常行为融合进来,比如与学生校园一卡通服务绑定,能实现对学生就餐习惯、校园消费构成、进图书馆阅读时长、宿舍早出晚归规律等情况掌握。伴随着智能手机飞速发展,系统在应用程序使用体验上也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升级,在保证获得精确的学生行为数据同时也要做到以人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能出现泄漏学生隐私、给学生增添额外负担、影响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等损坏学生利益、剥夺学生权利的现象。

4.2 拓展大数据在学风建设中的运用

从学生维度出发,影响学风建设的因素众多,不仅是前文中提及的学生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还包括了如心理健康、学习动机等一系列微观或隐含因素。要进一步拓展大数据在一系列影响学风的方面运用,还需对大学生在校期间表现,以及学生入学前中学期间的表现,毕业后融入社会后工作的表现进行深入分析,去探索发现新的数据测试点和评价指标。

4.3 促进智慧校园建设

智慧校园的概念,随着社会科技信息化的发展也在不断的补充和完善,已由单一的校园网络化全覆盖,衍生到校园学习、生活、工作、科研、交流各个环节。以学风信息化建设为切入点,建立起融合数字校园平台,涵盖教务系统、学工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图书电子资源系统、迎新离校系统等各项系统平台为一体的智慧校园平台。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智慧校园操作,就能知悉作为一名大学生在某个时间段应该做什么事,大学生如何过好大学生活。学风建设信息化将作为智慧校园建设的一部分,持续发挥着促进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考勤学风校园
事业单位人员考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对党建促学风、学风固党建的辩证思考
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考勤应用研究
智能人脸识别考勤系统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高职院校大学生学风考风作风的建设
浅谈用人单位的考勤管理在劳动管理中的重要位置
炊事员的几宗事
学风就是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