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价值内涵
2018-11-05杜倩
杜倩
[摘要]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关键是要从价值内涵的高度上来把握,而不是单从目标,实现路径等角度去探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弘扬应建立在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去探究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新时代下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具有重大理论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涵
社会,是指具有目标和共同价值观的人群的联合,是人类有机联系、互相合作形成的群体;主义,是人们提出遵循的理想观点和主张;核心,是关键,是精髓,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着眼点;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总看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图实现对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和谐发展的良性引导。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内涵,为我国社会实现长远和谐发展提供精神助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十八大报告中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来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从国家层面来说。富强,是近代以来中国民族长期奋斗的美好夙愿,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的价值目标。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是社会主义始终高昂追寻的方向。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追求。和谐,是历史的传统,是中国文化的特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十九大又突出强调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强国。美丽,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央的战略部署,而“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则是亿万国民的新期待。然而,建设美丽中国不能只是空话,需要付诸实践,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需要政府、企业和民众携手同行、齐心协力,用有效的实际行动为实现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要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自由,是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实现的理想之一。平等,是全人类的向往追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底线。公正,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法治,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要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涵养的公民。爱国是公民最基本的做人素养,是中华民族的情感的维系认同。敬业,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诚信,是道德大厦的支点,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友善,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是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体现。
二、西方国家的核心价值观
英国以自由、宽容、开放、公正、公平、团结权利与义务相结合,重视家庭和所有群体为社会价值观;法国以自由、平等、博爱为社会价值观;美国以自由、民主、人权为价值观;新加坡以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个人为本、求同存异为社会价值观。拿新加坡倡导共同价值观为例,新加坡之所以在全社会推行共同价值观和本国国情是分不开的。它的国情又基于深刻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具体从历史方面来探讨:新加坡历史上受到一百年的殖民统治,殖民统治者剥夺了新加坡的财富资源,还对新加坡的制度、文化和价值进行了潜移默化的移植渗透,不同的殖民国给新加坡国民带来的是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价值观念。这种不幸的殖民统治造成新加坡国民缺乏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价值观念混乱,国家意识淡漠。因此,新加坡建国面临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消除殖民统治带来的影响,重新构建新加坡国民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和价值观念。从社会构成来看,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社会。印度人、华人、马来人是三大主要种族,此外还有犹太人、日本人、欧洲人、泰国人、菲律宾人等少数种族。因此不同的种族具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文化传统、宗教习俗和价值导向。因此各民族间的融合始终是新加坡面临的重大难题。
基于以上原因,新加坡国内各民族、各阶层、不同宗教信仰的民众所共同接受和认可的五大共同价值观念,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个人为本、家庭为根,求同存异。这种价值观念从三方面加强了国民的品质修养。一是推动包容和忍让成为国民的价值追求。二是努力培养包容和忍让文化。三是要塑造包容的品质。新加坡的共同价值观教育,成为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也对我国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产生重要借鉴意义。英国、法国、美国,这些西方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大多把自由放在首位。也从侧面反映出西方所盛行的个人主义、个人感受至上的标尺。
三、现如今社会价值观认同
市场经济下,诚信、道德、社会公信力出现一些问题。有的还很严重,如道德失范、价值失衡、社会失信、没有底线、主流价值观日趋边缘化、社会多元化越来越明显,大家都有各自对社会热点事件、人物的评论和认知。各式各样的意见扑面而来呈现差异性、独立性、多样性。传统怎么继续,文化怎么引领,精神如何支撑,共识怎么凝聚,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大问题。此外,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能自觉渗透到当下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要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就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国的国情,从国情实际出发,把握改革开放40年對国情认识的深化,才能更好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工作中心的转移。1987年十三大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立论的高度。1992年十四大强调初级阶段在中国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方针政策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1997年是十五大系统全面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形成了基本纲领。2002年,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07年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2012年十八大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九大提出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对我国国情要有足够深刻的认识,才能更好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意义
(一)为中国文明的复兴事业立魂
中国文明复兴事业需要艰巨漫长的过程,追溯过去,承上启下。它和传统文化价值观存在密切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传统价值观,是指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慢慢塑成的对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价值的依赖性的衡量杠杆和观点。我国的传统价值观,主要有:1、生生不息的拼搏奋斗精神;2、知行合一观;3、精神世界的素养;4、爱国主义精神;5、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6、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世界上不少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可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许多文学作品好的素材资料,是中国和中国人成长走向世界的名牌,是中华民族与世界文化融合的精神资本。
新时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是在为中华文明的复兴事业“先立乎其大者”,所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称为兴国之魂。对国家,对小家的维系都要首先抓住核心的东西,而这就是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二)为蜕变转化的中国社会定位,为改革顶层设计寻找特殊的逻辑原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实现党和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国家的灵魂,文明的灵魂。核心价值的性质定位和功能定位在于为改革的顶层设计寻找特殊的逻辑原点,为改革攻坚凝聚共识激发能量。习近平指出深层次全方位改革的目标,实现党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建设作为社会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核心价值观也是一种文化影响,是一种文化价值。而对文化价值来说最不可或缺的载体就是制度和人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内核,又是连接亿万国民价值观的桥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促进解决目前社会存在的“价值不正”“观念冲突”“道德迷茫”等问题,推动解决目前存在的试图冲击、解构和颠覆主流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增强社会成员对国家、文化和价值大小的认同,从而实现精神文化对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的积极能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報,2013-3-18(1).
[2]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