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野下的乐观主义研究
2018-11-05李婷婷贾林祥
李婷婷 贾林祥
摘 要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乐观主义成为西方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乐观总是与一些积极品质相关,乐观不仅会对个体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而且也会对社会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世界上没有单向的情绪,乐观与悲观往往并行存在,在情绪碰撞中更要注意两者之间的价值融合。乐观主义是当前社会追求精神满足所必要的因素,其发展势头不可阻挡,必将成为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新取向。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乐观主义 积极品质
中图分类号:B8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8.084
Abstract As the developing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optimism has been the hot topic in the field of the western psychology researching. Optimism is always related with positive qualities, optimism has a good effect not only on individuals, but also on society. There is no monodirectional emotion, optimism and pessimism always exist in paralleling, and thus we had better pay attention to the syncretic of these two sides. In this paper also prospect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optimism, and it is the essential factor of our current society to pursue the satisfaction of spirit. The development momentum is unstoppable and will become a new orientation in the field of psychology research.
Keywords positive psychology; optimism; positive qualities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乐观主义成为西方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在1958年的心理健康运动中,女心理学家Jahoda,M.首次提出“积极(Positive)”这一概念,而后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概念则是由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在2000年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要用乐观的、积极的态度对人的心理做出有效的解读,目的是发现人们心理的实际的、潜在的、有力量性的、有建设性的积极品质,以此来帮助普通人在良好的环境下更好地适应生活、发掘自己的优秀品质、开发人的潜能等,并且寻找能够帮助人们获得幸福生活的各种因素。作为一种积极的人格特征,乐观主义有助于促进积极情绪的产生,预防消极情绪的出现,进而增加人的心理能量,提高人的健康水平。
1 乐观主义的相关概念
1.1 乐观
对乐观的系统阐述最早开始于莱布尼兹,他认为乐观是一种天然的理性范畴的认知方式——即使有时候美好善良会伴随着一定的痛苦,但它们最终必然会战胜邪恶。但现代心理学所说的乐观更多的是指一种积极的体验。
许多心理学家对乐观进行了多种界定,最具代表性的为Tiger的定义:当评价者把某种社会性或物质性的未来期望视为社会上需要的、对他有利的或能为他带来快乐时,那么与这种期望相关联的心境或态度就是乐观。从中可以看出,乐观不是客观的,而是人的一种主观心境或态度,这种心境与一个人的期望紧密相联;乐观是指向未来的,但是它也对过去和当下的个体产生影响。
1.2 气质性乐观
气质性乐观这一概念最早是由Scheier和Carverb提出的,它是指个体对未来结果的期望。主要包括两个维度:乐观和悲观的期望,分别是指个体对积极结果和消极结果的期待。乐观者通常认为会有好事发生,悲观者一般认为会有坏事发生。因此研究者认为气质性乐观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可以预测压力情况下个体能否积极应对。
1.3 解释风格
Seligman通过习得性无助推理出人也可以习得性乐观,并通过不断的修改和扩展,最终形成“解释风格”理论。解释风格是指个体通过后天学习,对成功或失败进行归因时表现出的不同的人格特征。解释风格具有三个向度,时间向度上的持久性,空间向度上的普遍性,人格向度上的个性化。
2 乐观主义价值评估的分歧与融合
世界上没有单向的情绪,乐观与悲观往往并行存在,在情绪碰撞中更要注意两者之间的价值融合。盲目的乐观可能就是悲观的开始,脱离实际的乐观其实一种悲剧,并且会对个体本身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对待任何事情都不能盲目的樂观,要根据现实情境、个人状况以及事件本身来制定合理的计划,选择合适的方案,并且产生合理的自我效能感,以此来避免由于盲目乐观而对个体造成的伤害。在乐观主义的价值取向上,衍生出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悲观的乐观主义和积极的乐观主义。
悲观的乐观主义是在悲观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对乐观的信念和追求。就如同基督教徒认为的人生来是带有罪孽的,我们要用一生的虔诚洗掉身上的罪孽,达到问心无愧,幸福的生活。按照这一观点的解释,当乐观主义者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变成空想时,不仅不能有益于健康,还可能由于极大的心理落差而激发相反情绪,影响身心健康。
但是,悲观的乐观主义和积极的乐观主义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一的,独立的两个变量,这二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悲观主义者会逐渐向乐观主义转化。研究发现,年长者比年轻人普遍偏向乐观,二者之间的转化还包含其他一些因素,但是目前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
悲观与乐观价值融合的意义在于,激发悲观的积极一面。当遇到复杂的、持续的、不可控的情况时,悲观主义者往往会直接以逃避的消极方式来表现。但从某种意义来讲,在失望中果断放弃,远比心理落差下的颓丧更有价值。当在遇到一些较为容易的事情时,乐观主义信念和期待,为问题的快速解决提供了更直接有力的动力输出。目标的实现,消除了刺激性的紧张源,更易于调整身心状态。
3 乐观主义研究的当代启示与展望
3.1 乐观主义研究的当代启示
当代社会充斥着大量的负能量,当“毒鸡汤”散落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时,乐观意识就被迫切需要。当悲观大行其道,人的心理状态就会呈现负动能,只有与乐观意识相融合,使得人体机制在心理和生理上,保持一种正动能增长,才能做出有价值的行动。乐观在心理层面是一种正相关的情感,能够缓冲生活中的负面情感;在身体机能上,它又象征着心理健康、成熟和自信,是抵抗疾病的第一道防线。
3.1.1 人类主观幸福感取决于个体的客观解释和评价
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并不是来自事件本身,而是来自个体的客观解释和评价。乐观主义者倾向于用积极的态度解释外部事件,而悲观主义者倾向于用消极的态度解释事件本身,所以人类主观幸福感决定于个体对事件的客观解释而不是事件本身。研究发现,高乐观主义的个体更容易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个人成功。
3.1.2 乐观主义可以通过调节认知方式和改变应对策略来培养
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认知方式和应对策略不同,因此可以通过调节个体的认知方式以及改变应对策略来培养其乐观主义。乐观主义者面对问题时会积极找寻问题解决的办法和可能性,最终达到问题的解决。而悲观主义者面对问题时更多的是采用回避、妥协的消极应对策略,面对问题就彻底否定自己,放弃努力。因此,培养个体积极心理,让其形成正确的认知方式和应对策略,引导他们去感受生活、增加积极体验、用心去体会身边的小幸福,养成发现美的好习惯。
3.1.3 个体达到乐观品质的条件不同
有的人一贫如洗,家徒四壁也有可能生活的非常快乐,而有的人虽然腰缠万贯,富贵荣华却不懂如何开心。个人的乐观品质达到的条件不同,大多取决于个人的心态。而当代心理学不仅要告诉人们乐观主义品质的优点,也要让个体形成对当前生活的满足感,对周围的事物抱有感恩的心。
3.1.4 环境对人的影响重大
周围的环境会塑造一个人的品质,能够良好的适应环境也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品质。良好的社会、积极的社区、亲密的家庭、开明的家长等生活环境对个体积极品质的形成起着综合作用。例如,父母总是评价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不如“别人家的孩子”或者上司总是说员工没有任何能力等,会使个体变得沮丧、消沉、悲观,不利于个体积极乐观品质的形成,而相反地,如果多去鼓励个体,以赏识的眼光看待他们,发掘其身上的优点,则会使个体变得自信、勇敢、乐观,会使个体更容易形成积极乐观的品质。因此,构建一个适宜、乐观向上的环境对个体乐观品质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3.2 乐观主义研究的未来展望
3.2.1 正确认识乐观主义的价值,宣扬辩证乐观主义精神
乐观主义的研究让人们认识到积极乐观面对事物的优点,乐观的心态会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人生,但是目前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在告诉我们乐观主义好的一面,都在宣扬乐观主义的价值,而忽略了过分乐观将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危害,不是所有的乐观都有利于个体健康,这个要因人而异,只有适合自己的,没有最对的。乐观主义价值意义的夸大,让人们轻视了疾病的危重性,从而忽视了身体健康保障等。因此,乐观主义的未来研究要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待乐观主义,将问题一分为二,而不是盲目推崇。
3.2.2 加强乐观主义的培养策略研究以及乐观主义的实践应用
在培养策略上,作为一种积极的人格特征,乐观主义与个人的社会经验、社会学习相关,但是,是否能真正地从本质上培养成乐观主义者,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乐观主义的研究成果应用方面也是一个值得深层研究的问题,乐观对人的身心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所以研究不应该只停留在实验室或者文献中,而应该考虑如何应用到人的生活实践当中。
3.2.3 结合中国古代传统乐观主义,形成中国特有的乐观主义形式
目前国内有关乐观主义的研究主要沿用了国外的研究方式,没有形成创新,也没有结合中国古代传统乐观主义文化进行研究,我国古代乐观主义的研究主要是对环境的适应性,不仅展现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还包括了对过去事件的乐观积极解释以及对当前所处环境的适应性。因此乐观主义的未来研究上,可以综合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我们独特的乐观主义形式,以此来完善乐观主义研究。
作为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和研究热点,乐观研究已汇成了一股强劲的乐观主义潮流,而且乐观主义是当前社会追求精神满足所必要的因素,乐观主义的发展势不可挡,必将成为心理世界发展的新的成长点。
参考文献
[1] 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71-187.
[2] 李晓彧,郭胜忠.心理学视野下的乐观主义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5):18-20.
[3] 段海军.追寻生命的意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乐观主义价值[J].心理学探新,2011.3(1):9-13.
[4] 姜婷娜.大學生乐观与应对方式、健康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7-8.
[5] 温娟娟,郑雪.大学生气质性乐观、解释风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研究,2011.4(5):90-99.
[6] 温娟娟,郑雪,张灵.国外乐观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1):129-133.
[7] 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4(4):120-126.
[8] 段海军,霍涌泉.西方心理学视野下的乐观主义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10.48(6):88-94.
[9] 陈瑞,陈红.乐观主义研究简介[J].社会心理科学,2006.4:15-20.
[10] 仲理峰.心理资本研究评述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3):482-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