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骤做出让消费者狂热的产品
2018-11-05史玉柱
史玉柱
做一个产品,首先自己要成为这个产品的狂热分子,如果这个产品不能令你本人激动,那绝对不能投入产出。之前我做的产品最主要的只有两个:脑白金和征途游戏。为什么这两个产品能够让我狂热呢?
只有通过产品关
才能称之为产品
只有通过了第一关——产品关,实物或服务才有可能被称之为产品。
产品关有两个属性:第一是从科学角度出发,能够被相关领域的专家认可;第二是从消费角度出发,能够被消费者认可。
做脑白金之前,同时有三十多个保健品让我挑选,而脑白金之所以能够从三十多个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根本原因在于效果。老年人最急需解决的无非两件事情:一、好的睡眠,二、好的肠道。在这两方面脑白金不仅有效果,而且立竿见影。尤其是安眠作用,半个小时就可以起效。一晚安睡以后,第二天早上的便秘问题也可以顺利解决。
我本人使用觉得效果显著,就让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去尝试,大家反馈效果都很好。这个结果很令我们团队激动,脑白金就这样顺利通过了第一关——产品关。
好的东西可以作为产品,而不好的东西一定要扼杀在萌芽阶段。
只有营销方案恰当
才能为销售做好准备
產品对象选好了,就要对这个产品有针对性地进行策划宣传。
首先,要有一套科学的营销方案。只有营销方案恰当,才能够为销售做好准备;如果营销方案不恰当,这个产品最终也只能是失败。
对于脑白金来说,如何宣传、如何做终端销售、如何做消费者工作这些问题都不能交给专家。那些所谓的咨询公司、广告公司根本不了解产品,也就不会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
对产品最了解的人莫过于你的团队,甚至你自己,所以解决上述问题的惟一办法就是靠自己摸索。有了新的想法后,先找一个小的市场试水。第一次很难成功,后面还需要不断完善。
在脑白金投放市场的时候,前期我放弃了之前最擅长的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宣传手段,因为我发现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观在不断变化。消费者最信任的还是身边的人,就是所谓的口碑,口口相传。所以我们把软文作为突破点,按照这个套路进行策划。
有一个好的产品,而且这个产品有知名度、有好口碑,是远远不够的,让消费者买得到才是最终目的。所以接下来我们做了营销手册,把营销标准化,将市场分为A、B、C三类。
A类是大终端,要求铺货率达到100%,B类达到90%,C类达到60%。因为当时保健品市场的大多数同类产品都是红色包装,所以在产品包装上我们选择了蓝色,让脑白金能在一片红里面脱颖而出,第一时间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因为普通人的身高大多都在1.6米-1.8米之间,如果商品摆放低于1.2米或者高于1.8米,被消费者看到的几率就大打折扣,所以我们将摆放标准定在了1.5米-1.7米之间。
这一系列的标准定下来以后,就要严格实施,为打开市场做准备。
团队能不能按照既定标准执行
是产品能否成功盈利的关键
如果仅仅做一个局部市场,老板亲自坐镇,问题不大。但如果目标是更大的市场甚至是全国市场,团队的作用就至关重要了。这就是产品的第三关——团队关。
市场过大,每一个小的终端是否按照之前制定的标准严格执行,光靠老板一个人是无法全面监管的,团队的执行力很关键。
脑白金在初见规模以后,也做了电视和报纸广告宣传。在谈广告费用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前期预算,比如省级电视台的广告费用不得超过报价的5%,二线台不得超过3%,县电视台不得超过5%,如果超出,则超出部分个人填补。
我了解广告投放市场。一线电视台每年只要完成3%就算完成了销售任务,电视台大部分广告是卖不出去的,虽然广告播出很多,但相当一部分是赠送。所以,要敢于价格谈判。到最后90%的谈判都成功了,如果实在谈不下来,说明团队的执行能力弱,要考虑更换人员。
如果产品关和策划关都过了,并且我们努力做到了一流,但团队关过不了,比如广告费只谈到了30%,那么这个产品的运营成本会居高不下,也无法盈利。因此,能不能让你的团队按照既定的标准执行,也是产品能否成功盈利的关键所在。
这一点麦当劳做得很好。总部搞研发,制定标准和流程;分部只需要按部就班地执行就可以了,这对于以全国为市场的行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千万不能让终端人员自己发挥聪明才智,搞策划方案,最后弄得乌烟瘴气一团糟。一定要总部亲力亲为做市场调查,然后效果评估,最后制定出一个标准,再在全国铺开来做。
只要把产品前期把握好,投放市场的效果就不会差。这也是我的公司处于低谷时,没有人离开团队的原因。因为团队里的人和我一样,他们看到了这款产品的未来,大部分人都认可脑白金如果面世,一年可以赚10亿。
不要单纯把工资理解为物质
更多的是一种荣誉感
在企业遭遇低谷时,没有员工离开团队,首先要做到工资能满足员工的荣誉感。
普通员工选择公司的首要标准就是工资待遇,大多数员工所追求的都是他所享受的,工资待遇在同学里、在同行业里是排在前位的。中国人更多在乎的是相对收入而不是绝对收入。
所以,如果想要留住一个人,首先工资方面要能满足这个人的荣誉感。让员工的工资比同行业高出30%-50%,成本不会有太大的涨幅,但老板在工作上会占据主动地位,放心提要求,不用担心员工随时甩手走人。对于高层干部光靠工资还不够了,还要有额外的收入,比如公司原始股。
当然,也要区分行业。比如互联网行业创业门槛低,竞争压力大,用人成本就会高;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大平台,创业门槛高,用人成本就会相对小。所以,工资待遇要稍高于同行业水平,虽然成本会相应提高,但是效益会最大化。不要单纯地把工资理解为物质,更多的是一种荣誉感。
其次要考虑员工的自我价值能否得到实践。员工个人价值是否能够得到实现,也就是能不能为员工提供用武之地,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重要性仅次于收入。
这其中涉及“授权”的概念,也就是说老板一定要将权利授予高管,否则即使开出再高的工资,让他感觉英雄没有用武之地,他会不自觉地感到憋闷,继而离开。
最后是公司的发展前途。即便前两点都满足了,但行业属于夕阳产业,公司发展前景不好,也不容易留住人才。人往高处走是天性,如果公司发展前景好,即便目前无法提供优厚报酬,但是让员工相信未来公司有这个能力,也足以说服员工留下。
选择在一家公司工作的原因可以列出很多,但这三条是最核心的,只要做到这三条,其他地方稍微逊色一些,也不影响大局,团队也就基本稳定住了。
如果不使用空降部队
原班人马又能力有限怎么办
我用人无外乎两个标准:又红又专,“红”指的是个人品质,“专”指的是业务能力。
首先个人品质要信得过;其次,专业思路要清晰。在用人方面,我不主张用空降部队,除非万不得已,比如要到境外上市,需要CFO,就只能聘请有国际背景的让投资人接受的高端人才。
除此以外,我更愿意选择自己团队培养出来的人才。胜任一个职位,除了必要的工作能力以外,还要能够和团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否则光有工作能力,团队拖后腿也无济于事。
我之前聘请过一些专业人才,但这些人普遍不稳定,频繁跳槽,公司上市以后,股票兑现完成就离开了,跳到另一家准备上市的公司,然后一直这样操作。这样的人不能为企业长久服务。
这些人的工作能力到底如何,其实和抓阄没有区别,光面试是不能全面彻底了解一个人的。而且他对公司的文化认同程度也很难判断,认同度不高和团队的融合必然会出问题。
从老员工角度考虑,空降部队也是不利公司发展的。毕竟老员工更加熟悉公司业务、工作流程、职责责任。最重要的是他一步一步陪着老板打天下,最后却让一个什么都不了解的“外人”去领导,会让老员工从心里抵触这样的事情。因此,即使空降部队决策正确,后面执行也会大打折扣。
如果不使用空降部队,原班人马又能力有限怎么办?可以尽量多地使用一些年轻人带老员工。我们每年都大量招聘应届生,虽然流失率高,但留下的人里总能发现可以培养的对象。这样的人在公司文化上认同度高,对公司了解程度深,而且年轻有为,思路开阔。因此,在信息化时代,可以多培养一些年轻骨干。
P43 用“蓄谋”的眼光做产品
文/丁磊 网易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
过于强调时间窗口是个伪命题
很多人都说网易是一家比较稳定的公司,没什么大的创新,这是因为我看到有很多创业者死在路上。对此,我有三点思考:
第一,很多创业者都是打着创新的幌子做贪婪的事情。
2008年经济危机时,全球的企业家和投资人都有一个毛病,太贪婪了。要求企业每个季度、每年都要不停成长,讲得好听一点叫高速增长,快速发展。但实际上这是不符合规律的,而且把精力都放在增长上就会无法兼顾其他,一旦产品毁了,不管是百年企业,还是十几年快速壮大的企业,都有可能很难东山再起。
第二,只求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往往不顾自己实际发展状况。
对于一家新公司,创新反而可能会把自己搞垮。创新的风险为什么大?首先创新需要很多錢,其次创新的东西需要用户有一个逐步接受的过程,最后创新还需要公司克服很多技术难关。
坦白讲,如果你要创新,首先就要把别人的东西搞明白、摸透,再去搞创新。我看过一本讲微软公司的书,微软公司的很多产品都不是自己发明的,譬如 Windows、Word和Excel等,都是 跟随别人的,但是它不断改进,最后做成功了。
第三,求快不求精,看见竞争对手做什么自己也按耐不住。
我的互联网思维中,“快”不是特别重要的,精益求精、打造极佳用户体验才是最重要的。不要看竞争对手,它有大把犯错误的时间,不要因为追求速度把自己搞死。
求快的创业者最根本的思维误区是怕错过时间窗口,但过于强调时间窗口是个伪命题。比如新浪在PC端新闻做得好,可网易在移动端通过不同时段的推送赶超了新浪。
2007年苹果才开始做手机,早在1993年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就已经在做手机了,你会觉得乔布斯当时没有机会,但实际上,他开创了智能手机的时代。所以,机会是随时都存在的。
一定要做正确的事,这在网易叫战略。战略要正确,动作可以慢,看准了再跟上去,这样风险反而比较小,别人犯过的错误你可能不会再犯。我们现在制定营销战略的时候,首先看竞争对手在干什么,他们做完了,我们把他们的问题全都找出来,这样我们就不再犯错,少走很多弯路。
当网易在美国上市的时候,我说了一句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成绩的时候不要太高兴,有挫折的时候也不要太难过。直到现在我也没有改变这样的想法。
发现用户真实需求
打造有温度的产品
网易本质上是一个内容创造者与创新者,更具体点说,是一个融合了人文与科技的、有一点品味追求的内容创造者与创新者。
这些年,网易主要做了两件事:第一,站在人文和科学的交叉口,推动跨界交融与各领域的边界消除;第二,在保证品质的同时,让产品超越“功能化需求”,真正走进“人心”。
近几年,网易产品中,用户的留言、互动发生的一些明显变化:大家越来越少对产品的功能做评价,越来越多地关注产品能为自己带来多少美学体验和情感记忆。
这给了我们一些启发。网易很重视产品文化,也形成了自己的产品文化。我们觉得,设计产品就像设计生活,不用太刻意强调专业性,应该将人自身的乐趣和审美体验放在第一位。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充满人情味的洞察,去发现用户真实需求,打造出有品味、有温度的产品,为用户创造更多的愉悦感。
从这个产品理念出发,网易主要做了上文提到的两件事。第一件事涉及到一个问题:在与互联网融合的过程中,其他领域的特色与品味,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我们发现、体现和重视。这通常是一个产品有没有品味的主要原因。
以前,凭着不错的技术和一般的产品体验,一个产品就可以满足用户的多数需求,并获得成功。但现在,互联网是基础设施,大家对产品细节和审美体验的要求,已经上升到了更高层次。
比如,网易云音乐是音乐和互联网的交融,它的品味在于,它不只是线上播放器,还会通过各种歌单、320K音质和评论区的情感交流,让用户产生真实的感动和共鸣;
网易考拉和网易严选是实体生活和互联网的交融,它们的品味在于,它不只是个单纯的网购服务提供者,更在于它会通过保证器物的品质、高性价比,让你真实感受到不同以往的日常生活美学;
《阴阳师》手游的品味则在于,为玩家提供了原汁原味的和风体验;还有我们代理的《我的世界》中国版,在自由想象力之外,打破了游戏与教育的边界。互联网和这些领域的融合,既是创新的主要来源,也是“人”本真的回归。
第二件事是,网易追求做有温度的产品。从人性化到个性化、态度化,大家的消费理念发生了转变。在产品之外,消费者比以前有着更多的情感诉求,“人心”也更加难懂。这其中涉及到了内容的消费升级。
内容消费升级不仅是技术维度上的,更是人文价值维度上的。它要求我们用心体贴用户,用工匠精神打造出有温度的产品,为用户创造简单、可依赖的情感共同体。
在《梦幻西游》、《大话西游》、《天下》、《倩女幽魂》、《魔兽世界》等产品的互动里,我们看到过非常多动人的玩家故事。他们在游戏里体验成长、收获感情,甚至将游戏的意义延续到下一代。
这些纯粹的热爱,通过时间沉淀后逐渐融入我们的产品,也让游戏这样的产品有了外界难以理解的温度。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自豪的事情。
过去20年,网易一直非常重视用户体验,希望从每一个细节入手,创造出有品味、有温度的产品,给大家更多美好的愉悦感。
与其想着从外部找种子用户
不如先“回收”公司内部种子
我对消费品充满执念,做电商就是我对消费品的个人理想。在严选之前有考拉,我自己出面写专栏,美名“三石哥私物精选”。
严选火了以后,专栏跟着搬过去。我一口气推荐了包括衬衣、拉杆箱、洗漱包等十多个商品。对企业来说,有资金的确让你可以做很多尝试,交很多学费。网易严选就是尝试之一。
互联网行业有个词语叫“MVP”,是指开发团队通过提供最小化可行产品获取用户反馈,并在这个最小化可行产品上持续快速迭代,直到产品到达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MVP的好处在于,可以帮助团队快速验证需求,快速试错。
网易严选看起来好像就是这样一款产品,从封闭开发到正式上线,一共酝酿了一年之久。
严选最开始起源于网易邮箱的一个10人团队,而网易邮箱坐拥9亿注册用户,一直在寻找流量变现的机会。之前虽有过诸多尝试,都以不太好看的结局告终,但却讓严选的初创团队积累了大量与中国制造商交往的经验。
网易严选的第一个MVP就是一封邮件,发送对象是网易内部员工的250个邮箱,内容是来自日本某大牌毛巾,以接近成本的价格售卖。邮件一发送出去,就卖疯了。网易严选的市场负责人说“那一次我们收获了30万元销售额”,这让我们内部非常兴奋。
在网易内部一直流传着一股神秘黑势力,那就是“工资回收计划”。这个计划最大的黑幕,就是网易内购。在网易内购严选专场里,现场只有一个主题:买买买!
实际上大多数网易产品,都瞄准网易员工这类人,都市白领,买奢侈品会犹豫,又想自己看起来有品又高级。我们的员工作为种子用户,不仅是第一批吃到丁家猪的人,而且在网易考拉享有员工专属客服,邮箱还会收到员工专享的严选优惠券。
对严选来说,这些员工就是原生的种子用户,一条毛巾两天卖空30万条,网易员工的表现给严选打了强心针。所以,创业公司与其想着从外部找种子用户,不如先“回收”公司内部种子。
另辟蹊径
在电商行业找到肥肉
2017年3月,腾讯上线“企鹅优品”;4月,小米上线生活电商“米家有品”;5月,阿里上线“淘宝心选”,天猫口号改为“理想生活上天猫就够了”。无论哪一家,都在倡导生活美学,消费升级,严选品质。
然而实际上,消费者却并不买账。5月上线的淘宝心选,甚至只在淘宝app首页出现过一次,就再也找不到入口。
为何在淘宝、京东蚕食殆尽的电商行业,网易严选还能杀出重围,成为引领者?
在中国做家居百货,火的几乎都是国外品牌。无印良品、宜家,一到周末就人满为患。中国品牌做大做强的只有名创优品,但是在调性和定位上却有点low。网易严选看到了这个几乎空白的领域。
根据特劳特的“定位”理论,我们在做品牌时,想要找到最精准的用户,就去竞争对手那里直接挖。网易严选瞄准的就是无印良品的消费者。
都是一些什么人在买无印良品?我们在逛实体店的时候,经常能看到这么一批人。永远穿着基本款,米黄、靛蓝、黑白灰,在人群里看似不起眼,仔细一看,非常清新脱俗。
精致、有品、脱俗,这三个关键词实际上就是这部分人群的重要标签。这也是网易做产品的底线。不管是lofter、网易云音乐、有道词典、网易云课堂,我们一直在尝试做有情怀、有品味的产品。
所以,为什么8年前我开始养猪,立志改变中国人餐桌,但一直养到2016年才爆发。因为这两年消费升级的大势才开始。
我们做了8年功课,对消费升级认得很清楚。消费升级绝不是越买越贵,而是人们观念的变化,开始追求消费让“我”更好,所以才有了网易严选那句口号“好的生活,没那么贵”。
而所谓的“大牌同厂“商品占据的比例只有35%。网易严选不仅抱了网易的流量和资金大腿,还蹭尽了大牌的流量。但网易严选的野心远不止做“大牌同厂”,“大牌同厂”甚至连中期目标都算不上。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多年以来,一直在使用流量变现的逻辑去挣钱,京东、淘宝皆是如此。网易严选不一样,我们真正参与到产品的质量把控和制造业中去。
网易严选挖来一百多个传统行业的职业“选”手把控供应商和质量,并在国内外签约了来自日韩、法国、意大利等地的诸多设计师和设计机构开发原创。
在网易严选内部还有有一个近200人的包装设计团队,外包设计团队则有将近500人。这些人,共同组成了“严选严包”天团,最后打包出售的实际上是产品+品牌+体验,这就是消费者最想掏钱的结合体,这完全是品牌的思维做产品。
品牌的身份让网易严选绕过了与京东和淘宝的正面厮杀,从另一个角度,在争得头破血流的电商行业里找到一块肥肉。大公司的好处就是流量基数,品牌无法迎合所有人的喜好,所以网易严选不会像小公司一样用花花绿绿的设计吸引眼球,而是做基本款,这其实就在抓最大公约数。
我们和咪蒙合作,打出“买不起房买得起家”的口号,深深刺痛北上广一线城市中青年的软肋。
接着我们趁热打铁,和彩虹合唱团联合推出《网易严选打折了》这样的搞怪歌曲,不仅在网络上引起热烈讨论,而且被收录进知乎2016年度营销案例。而去年双十一大战,别家品牌都是5折、8折、1元抢,网易严选却另辟蹊径,倡导“三件生活美学”,三件以内打八折,超过三件不打折。今年,网易严选从线上蔓延到线下,开设了酒店和青年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