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氡法在确定煤矿地下火区中的应用
2018-11-05胡凯
胡 凯
(山西省煤炭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山西 太原 030012)
地下煤层自燃属矿井五大灾害之一,其火源隐蔽,严重威胁煤矿安全生产和煤炭资源。煤的热容量较大,热传导率低,煤层不断氧化,温度不断增高,到达一定温度煤层就会自燃。因此,对煤矿火区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非常必要。
目前,探测煤矿火区的方法有很多,在众多方法中,测氡法是一种快速、有效、经济的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测氡法能更准确、快速地圈定出火区面积和位置,另外,它受地形、气候和温度影响较小,作为一种静态、累积的氡气测量方法,从短期勘探和长期监测角度都有很大优势,在煤矿火区中应用广泛。
本次以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乌达煤田为例,采用活性炭测氡法对其煤矿火区进行探测。通过对现场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基本确定了测区内氡异常(火区)的形态和范围,为煤矿火区进行治理提供依据。
1 活性炭测氡法的基本原理
1.1 基本原理
活性炭为非极性吸附剂,氡为非极性单原子分子。当这两种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相互接近时,由于电力转动和核振动,发生电子和核之间相对位移而产生瞬时偶极。这种情况的不断重复使分子间始终存在色散力,这是活性炭吸附氡的内在动力。当氧运移到活性炭表面时,很快会被吸附。造成其周围的氡浓度降低。在浓度差作用下,高浓度处的氡不断向活性炭扩散,直至它吸附的氡量达最大值,并与周围的氡浓度达到平衡。
1.2 仪器参数
TYHC-1活性炭测氡仪主要指标:
探测器:NaI(Tl)晶体;灵敏度:铀约为10-6,钍约为3×10-6,钾约为0.5%左右;能量范围:0.5~3.0 MeV;能量分辨率:12%(对137Cs而言);工作温度:-10~+50℃。
2 活性炭测氡法应用实例
2.1 工程概况
本次勘察对象为乌达煤田火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境内,东距黄河11 km,西靠巴音善旦。火区位于井田西南部,面积约17.3万m2,其主要燃烧煤层为 2、4、7 煤层。
2.2 地质特征
1)地层。勘查区地层分布较广,由老至新,由中石炭统本溪组至第四系均有出露。
2)构造。乌达矿区位于巴音鄂博背斜东翼的盆状向斜部分,其东部被逆掩断层所切,中段呈近南北走向。向斜北部开阔,南部窄小,形似“耳”状。乌达煤田构造总体特征:北部构造简单,褶曲平缓开阔,断层多为高角度正断层,南部构造复杂,褶曲较多,岩层受挤压较强,有较大的断层出现。
3)煤层。勘查区煤层共有27层,平均总厚度42.58 m。其中稳定和较稳定煤层12层(1号、2号、4号、5号、6号、7号、9号、10号、12号、13号上 2、13号、15号),局部可采煤层7层(8号、11号、13号上 3、13号上 1、14号、16号、17号),可采煤层平均总厚度33.6 m。不可采煤层8层(2号上、3号、4号上、4号下、12号上、12号下、13号下、18号)。
2.3 野外数据采集
测网布设:共布设物探测线37条,线距20 m,点距20 m,测线长度760~230 m,测线总长度为17.78 km。共960个物理点,其中坐标点922个,检查点38个。实际野外数据采集工作中,由于地形原因,D01-D09线人员无法到达,未能采集到测氡数据;另外,在测区中部一带,部分测点由于白灰覆盖,人员无法进入,也未能采集到测氡数据,平面布置图详见图1。
图1 测氡平面布置图
2.4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2.4.1 氡值平面分布
由于现场施工、白灰覆盖和地形危险等原因,现场实际获得数据点542个。由于测区地表裂隙极度发育,剥采区域对原始地貌破坏严重,为了尽可能消除裂隙等随机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对原始数据进行了低通滤波处理。在此基础上,绘制了测区氡值平面等值线图(见图2)。
图2 测区氡值平面等值线图
从下页图3中可看出,测区中部从西向东有一条宽达100~200 m的氡异常高值带,带内连片分布,规模大、氡值高。表明火区已发展到一定规模。除此之外,测区北部边缘偏东一带,零星分布有5个氡值异常区,规模相对较小,异常值相对也较小。除最西侧2个区有连片趋势外,其余均为散布状态。表明火区正处在发展初期。测区西南角部以及南部边缘一带,散列分布有4个氡值异常区,规模中等,氡异常值相对较高,有即将连片的趋势,表明这一带的火区处于发展期。
2.4.2 氡值剖面线分析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氡异常区分布情况,选取若干典型剖面进行详细分析。沿测区东西方向,于D11测线、D15测线、D20测线、D22测线、D29测线、D31测线位置,分别切横贯测区的剖面;沿南北方向,分别于测区距西部边界170 m处、370 m处和590 m处分别切出纵贯测区南北的三条剖面,称为纵1、纵2、纵3剖面,由此产生的剖面曲线见下页图3。
11线剖面可看出,中部有一个波谷,氡值在300计数/3 min以下,波谷西、东两侧均有氡值异常,表明该剖面线经过两个火区,西边火区距测区西界约150 m,而东边火区一直到达测区东界。
15线剖面,曲线有明显的两个波峰,表明该线穿越两个火区。两火区分别位于测区西界和东界,西边的氡值更高,氡值达到600计数/3 min以上,而峰宽大致相当,表明西边的火区温度要高于东边火区。
20线,中部偏西有两个紧连的波峰,两峰之间的波谷并不深,表明两个火区有即将连片的趋势,东峰高于西峰,表明东侧火区已发展到一定规模,而西边峰值为400~550计数/3 min之间,波峰东侧为低缓地带,该地段为无火区域。
22线,距测区西界100 m开始,出现连绵不断的高峰,直至距西界400 m结束,表明该线穿越一定规模的火区。
29线,西侧有一规模较小的波峰,峰顶距测区西界约170 m,表明该火区规模尚小。越过波谷后,进入连绵高峰,直至测区东界,这些高峰氡值均在600计数/3 min。
以上,即使它们之间的波谷氡值也在400计数/3 min以上。为测区规模最大的火区,最高峰宽度高度均非常可观。
31线,西部与中部偏西有两个规模较小的波峰,东部为低缓地带,表明西中部有两个火区,而东部为无火区域。
纵1线,北部和中部有两个规模较大的波峰,两峰之间的波谷氡值亦达400计数/3 min以上,表明火区已连片。南部边界,氡值又上升,表明该处存在火区。
纵2线,中部有一个较大规模的波峰,峰宽约200 m,峰高约700计数/3 min,表明该线穿越具有一定规模的火区。
纵3线,南部有一个波峰,直至测区南界,峰值很高,超过700计数/3 min,表明存在火区且火区温度较高。
图3 测区氡值剖面图
2.4.3 趋势面分析
为了更好地把握测区范围内氡背景值的整体特征和规律,采用最小二乘法多项式拟合的方法,得到了氡值的趋势面。按多项式最高项次数由低到高,分别进行了1次至4次拟合,结果如图4。
图4 拟合图
在趋势面分析的基础上,获得测区氡值残差图,根据各次趋势面图,分别得出相应的各次残差图(见图 5)。
图5 氡值残差图
从图5可看出,一次残差图与氡等值线图(图2)最为相近,随着次数的增高,残差图与等值线图的差异逐渐增大,表明高次残差图可以更好的反映氡异常的局部细节。根据各次残差效果的对比以及以往的数据处理经验,采用四次残差图作为测区氡异常范围的主要参考,在此基础上,经过二值化处理,圈定测区氡异常(火)区范围(见下页图6)。
根据319计数/3 min和670计数/3 min两个等级,在氡值等值线图的基础上圈定氡异常区域,该异常区域自然分为高异常区域和一般异常区域(见下页图7)。该结果与前面趋势面分析法所圈定的氡异常区(火区)范围大致相当,局部有所差异,建议在全区各处以范围大者为准。
图6 测区氡异常(火)区范围
图7 氡值异常(火区)分布图
3 结论与认识
1)本文以内蒙古乌达煤田7号火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测氡法探测煤矿地下火区,通过测区氡平面分布图、剖面线图分析,参照基点测试数据,基本确定了测区内氡异常(火区)的形态和范围。
2)由于矿区井上下条件复杂等,测区氡值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在利用趋势面分析以及异常下限值的基础上,对氡异常区(火区)进行了等级划分,将火区划分为一般异常区和高异常区。
3)地下煤层火区在自燃时,与周围区域有温度差异,氡气浓度也有显著的差别。因而氡探测火区自燃位置与区域范围具有深层机理,值得进一步研究。
4)岩石热容值极高,只是用常规的探测仪器和方法,在地表探测埋藏深度较大的自燃煤层的位置和圈定其范围,难度很大。而氡气具有因温度改变,可从深部沿裂缝和岩石迁移到地表的特点,恰好可为探测自燃区域所用。因此,利用氡气探测深部煤层燃烧位置和范围的方法,具有实际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