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合并代谢综合征与颈动脉内膜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2018-11-05重庆邮电大学医院400065

中国卫生统计 2018年5期
关键词:颈动脉硬化斑块

重庆邮电大学医院(400065)

王 军

【提 要】 目的 了解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HP感染及代谢综合征(M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并分析两者对其有无协同作用。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间我院健康体检者,对入选人群进行血压、血脂、血糖、体质指数等内科检查、以及颈动脉超声和13C尿素呼气试验,通过上述检查收集体检者HP感染情况、颈动脉内膜厚度等相关信息。结果 共纳入对象508人,HP感染率为55.3%。体质指数(BMI)在HP(+)组明显高于H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血糖、HDL-C、LDL-C、TG、TC、SUN不是HP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HP(+)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生率(50.53%)略高于HP(-)者(48.4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28,P=0.345>0.05),MS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生率(71.4%)高于非MS患者(52.6%),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0.416,P<0.05)。进一步分层分析,MS合并HP组斑块形成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单纯患MS组(75.76%:65.38%,P<0.05),单纯患MS组的斑块形成的发生率较单纯HP(+)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3.048,P<0.05)。结论 BMI可能是HP感染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HP感染与颈动脉内膜厚度无明显相关性,可能与MS有关,HP(+)合并MS对颈动脉内膜厚度变化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是诱发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血管内膜增厚,特别是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是发生AS的早期病理改变,因此常把颈动脉内膜厚度作为早期筛查和预测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敏感指标[1-2]。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一种代谢紊乱症候群,可以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可以由此推定MS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在我国的发生率约为40~90%[6]。它与胃癌、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肝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脑梗死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7-10],多个 meta研究均证实,HP感染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11-12],HP已经被定为I级或明确的人类致癌因子[13]。随着对HP感染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颈动脉内膜厚度与HP感染的关系逐渐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但是HP感染是否会增加颈动脉内膜的厚度或者促使其斑块的形成,各研究报道尚不一致。基于上述情况本文将探讨体检人群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HP感染合并代谢综合征与颈动脉内膜厚度的关系,进而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和临床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重庆邮电大学校医院体检中心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的体检人群。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知情同意,愿意合作,符合伦理学原则,年龄19~70岁。(2)无各种急慢性炎症,1个月内未服用过抗生素、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铋制剂等 。(3)体检项目包含本研究分析的变量信息。排除标准:(1)曾经做过HP根治治疗及胃部手术。(2)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3)中、重度心、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4)既往严重神经、精神疾病病史,恶性肿瘤病史,或者有严重的遗传代谢及自身免疫疾病病史者。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人数共计508人,男335人,女173人。

2.研究方法

(1)内科问诊、体格检查及静脉血采集

询问体检者家族史等一般情况,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护士按照标准方法测量身高、体重、腰围和血压,并计算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BMI=体重(kg)/身高(m)2。体检者清晨空腹(禁食8小时及以上)抽取静脉血并当天上午送检,检测指标包括葡萄糖(GLU)、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尿酸(SUN)等。上述生化指标均采用罗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2)颈动脉超声检查

颈动脉超声检查采用DC-8EXP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颈动脉内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指动脉内膜上缘与中膜-外层交界面之间的距离,采用标准的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方法,测量范围为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远段1cm、膨大处(定义为近端膨大起始处至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的分叉点)、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近端 1 cm,总计长度为 3cm的颈动脉段。整个测量过程均在安静状态下进行,测量颈动脉管腔-内膜交界至中膜-外膜交界即为 IMT,每段血管在1cm范围内的近侧壁、远侧壁分别均匀测量3 点IMT及该段最大 IMT[14]。

(3)13C呼气试验

13C呼气试验操作步骤:①收集零时的呼气;②口服尿素[13C](尿素[13C]75mg,试剂由中核海得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并开始计时;③收集第30分钟的呼气;④将收集的气体在HCBT-01型呼气试验测试仪上进行检测。

(4)诊断标准

代谢综合征(MS)的诊断根据2004 年 4 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建议的诊断标准[15]执行。13C呼气结果≥4‰为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即HP(+),<4‰为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即HP(-)。颈动脉内膜存在三种状态,即正常、增厚和斑块形成。颈动脉内膜厚度(CIMT)及斑块的界定:正常IMT应小于1.0mm,IMT在1.0~1.2mm间为内膜增厚,大于1.2mm为斑块形成。此外,当IMT >1.2mm,但未造成管腔狭窄时为内膜斑块形成;当管腔狭窄程度 >30%则为管腔狭窄[16]。

3.统计学方法

结 果

1.HP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

此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508人,经过13C检测,281人HP(+)(55.3%),227人HP(-)(44.7%)。诊断为代谢综合征的人数为49人,男性的代谢综合征患病率(41/335=12.23%)高于女性(8/173=4.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3.749,P<0.05)。BMI在HP感染阳性组明显高于HP感染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血糖、HDL-C、LDL-C、TG、TC、SUN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HP感染及MS患者与颈动脉内膜厚度的关系

将所有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感染HP、是否为MS患者进行分层探讨颈动脉内膜厚度情况,结果见表2。依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情况分为正常组,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这三组在HP(+)和HP(-)两组之间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P(+)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生率(50.53%)略高于HP(-)者(48.4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28,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情况在MS患者和非MS患者两组之间分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S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生率(71.4%)高于非MS患者(52.6%),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0.416,P<0.05)。

表1 HP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表2 HP感染及MS患者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3.MS合并HP感染患者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化的关系

颈动脉内膜厚度正常在各组所占比例为正常组>单纯HP(+)>单纯患MS>MS合并HP,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所占比例正常组(52.91%)和单纯HP(+)组(53.08%)相当,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MS合并HP组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单纯患MS组(75.76%:65.38%,P<0.05),单纯患MS组的斑块形成的发生率较单纯HP(+)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3.048,P<0.05),结果见表3。

讨 论

我国HP感染率非常高,还有增高的趋势[17]。本次研究人群的HP感染率为55.3%,属于HP感染中等水平。HP感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健康问题,因此发现其多种影响因素是预防HP感染的有效途径。张劢等[18]通过对HP感染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HP感染率是随着BMI指数增加而增大的,而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我们也发现BMI指数在HP(+)组和HP(-)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BMI指数的升高,可能会导致HP感染率的上升。但此次研究未发现HP感染与年龄、性别、血压、血脂,血尿酸等因素的相关性,与Yuzhen Xu等[19]的研究结果一致,有相关研究发现HP感染与年龄相关,可能随着年龄增加而使感染率升高,还发现HP感染有呈年轻化发展的趋势[20],屈姝均等[21]结果也表明HP感染与年龄、生活方式有关,未发现其与性别、饮酒的相关性。

表3 MS合并HP感染与颈动脉内膜厚度的关系

*:正常组:既无HP感染,又非MS人群;单纯HP(+):仅HP感染,无MS的人群;单纯患MS:仅患MS,无HP感染;MS合并HP:既是HP感染,又是MS人群。

颈动脉内膜的持续增厚会进一步形成斑块,甚至会诱发血栓形成,而后演变为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颈动脉粥样硬化或颈动脉狭窄而导致的疾病死亡率是全球死因的第三位[22]。颈动脉内膜病变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除了遗传、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同型半胱氨酸等传统的影响因素外,近年来学者们越来越关注代谢综合征和HP感染与颈动脉内膜厚度的关系[23]。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认为因代谢综合征而导致的最主要的临床后果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本次研究发现MS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率高于非MS患者,表明MS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与肖文华等[24]报道一致,同时肖文华等还认为代谢综合征组分数量越多,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越大。

HP感染最初是被公认为引起胃肠道疾病的重要病因,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HP感染与消化系统外疾病的关系,其中HP感染与颈动脉内膜厚度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本次研究结果发现HP感染与颈动脉内膜厚度可能没有关系,HP(+)组的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与H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rkus 等[25]Bao-Ge-Q等[26]和刘元勋等[27]均认为HP的感染与颈动脉内膜厚度的变化无明显的相关性,与本研究结果一致。但是目前有很多研究者认为两者是有相关性的,认为HP感染会导致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不稳定性斑块的出现,甚至会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28-30]。导致研究结果出现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样本量、不同研究对象的选择、混杂因素的控制、颈动脉内膜厚度的判定方法和标准等因素。本次研究将HP感染合并M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与颈动脉内膜厚度的关系,结果表明HP(+)合并MS患者的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率高于单纯MS组和单纯HP(+)组,而单纯MS组的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率高于单纯HP感染组,说明HP(+)合并MS对颈动脉内膜厚度变化可能存在协同作用,而HP感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MS的协同因素。

综上所述,颈动脉内膜增厚是由多种不同因素引起的,不同因素之间可能还存在相互作用。颈动脉内膜厚度与心脑血管疾病联系密切,可作为能有效预测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指标,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探讨颈动脉内膜增厚的影响因素,才能为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颈动脉硬化斑块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