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模式在脑卒中患者抢救中的影响研究
2018-11-05岳澜
岳 澜
(武汉市中医医院急诊科,湖北 武汉 430014)
脑卒中是当前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该疾病在具有发病率高的同时还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死亡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极大的威胁。患者发病后的抢救及时与否对救治患者的成功几率有着极大的影响[1]。而常规急救护理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因此笔者对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模式下的急救护理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55例。其中,对照组男31例,女24例,年龄48~80岁,平均年龄(64.22±11.27)岁;实验组男30例,女25例,年龄49~81岁,平均年龄(64.47±11.1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不对急救护理工作进行明确的分工,按照常规程序进行;实验组则采用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模式,根据将急救护理工作的护士以其经验、水平、技术、知识、综合素质等为标准进行划分为一级、二级与三级,由一定人数的一级、二级与三级护士组成[2]。一级护士为工作时间超过六年的护士,其负责患者头部的急救护理工作,积极的配合医生的工作,对患者实施气管插管术,清楚患者口腔内的分泌物,保证患者口腔内的清洁,使患者可以顺畅呼吸,紧密检测患者的各项体征,对患者的病情与处理方法做好记录,并发挥领导作用,对二级与三级护士是否严格遵守医嘱进行监督;二级护士为工作时间超过三年的护士,负责患者静脉通路的监理工作,根据医嘱对患者进行药物的注射,并采集血液样本;三级护士为工作时间在1~3年之间的护士,其工作难度与一级、二级护士相比较低,具体为根据医嘱对二级护士采取的血液样本进行运送,领取验血报告,做好手术前的相关护理工作,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连接,并做好心电图,做好抢救药品与设备的准备工作。各级护士要做好相互的配合工作,严守工作岗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若无医生的调动与同意,不可擅自离开。
1.3 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者从发病到接受治疗中的各项环节所用时间、致残率、死亡率、患者满意度进行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时间比较
实验组的护理时间、接诊到确诊花费时间、确诊到治疗花费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发病到治疗过程中各个环节花费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发病到治疗过程中各个环节花费时间比较(±s)
组别 n 护理过程 接诊到确诊 确诊到治疗对照组 55 26.54±2.74 39.13±4.62 36.63±5.33实验组 55 12.77±1.54 20.17±1.81 21.24±6.03 t—32.4904 28.3381 14.1819 P — <0.05 <0.05 <0.05
2.2 应用效果
实验组患者的致残率、死亡率与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护理应用效果 [n(%)]
3 讨 论
急救护理工作与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其效率与质量的高低对抢救结果有何重要的影响,因此急救护理人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可以有效的提高急救护理人员的娴熟度,进而提高急救护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以往急救护理工作采用的是常规护理措施,该措施往往存在分工不明确、责任划分不明确等缺陷,造成了护理工作缺乏秩序,对急症患者进行处理工作时往往因无法明确的进行分工,很容易出现某些工作多人参与,而某些工作则无人问津,不仅效率低下,同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延误患者的病情[3]。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极高,若急救护理工作没有有效的进行,对患者的影响更为严重,会导致患者的致残率与死亡率上升。对患者的早期诊断救治是极为重要的,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致残率与死亡率,为此笔者对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模式在脑卒中患者抢救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在脑卒中患者抢救中应用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急救护理人员的工作娴熟度,提高小组成员之间的配合,有效的提高急救护理效率与护理质量,为脑卒中患者的救治奠定了基础。据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护理工作在护理过程、接诊到确诊、确诊到治疗所花费的时间优于对照组;致残率与死亡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患者抢救中应用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模式可以减少急救护理工作的时间,提高效率与质量,减少致残率与死亡率,具有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