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转身后,对阅读教学的一点思考
2018-11-02郭慧轩
郭慧轩
【摘要】2011年,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曾指出:语文教学要从教学观念到方法、策略进行改革创新,实现阅读教学“美丽的转身”。多年来,“转身”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年轻的语文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对于美丽转身后的语文阅读教学,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大胆地走进教学,留给学生语文的精彩;打破阅读教学的常规流程,进行一种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将方法学习进行到底。
【关键词】美丽转身 指向写作 方法学习
2011年,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曾指出:语文教学要从教学观念到方法、策略进行改革创新,实现阅读教学“美丽的转身”。转身的核心就是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这就要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建构以学习表达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从过去的教会知识变为教会学习。
转眼间,我们语文的美丽转身已近七年。在这七年中,笔者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语文转身所带来的冲击,也越来越感谢美丽转身给年轻的语文教师带来的活力。对于美丽转身后的语文阅读教学也有了自己的一点思考。
一、大胆走进去
新课改对教师的角色有了新的要求,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以及合作者,教师从原先的主体地位上退下来,留给学生充分展示的舞台,学生得到了更多的自我思考时间、自主学习时间以及展示时间。但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就一直站在后面,而是要求教师要学会“垂帘听政”——关键时刻能够大胆地走进去。
苏教版第六册《放飞蜻蜓》一课讲述了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便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文章旨在表现陶行知先生的和蔼可亲以及他的循循善诱。学生通过读书,通过文中对陶先生动作以及语气的描写能够感受到他的和蔼可亲,可是循循善诱呢?怎么能让学生明白何为循循善诱并有所感受呢?这时教师就大胆地走进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提出几个问题进行引导。
同学们,陶先生在给孩子们介绍蜻蜒时,问了几个问题?用(
)圈出来。
陶先生为什么要问这些问题呢?
他为什么不直接命令孩子们放掉蜻蜒呢?
教师小结:陶先生这样一步步地引导就叫作循循善诱。
每一个问题都很简单,但却是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来解决一个最难的问题,学生真实地感受着循循善诱,自然就将本课的一个难点巧妙地突破了。
苏教版第十册《海伦·凯勒》一课介绍了与命运抗争的英雄——海伦,凯勒,旨在表现她的不屈不挠。通过重点句子、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品质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是轻车熟路了,那这篇文章中有关语言运用的训练点在哪里呢?通过研读,课堂上笔者进行了这样的处理。
在学文之后对学生进行一个采访:谈谈你对海伦的看法。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了“佩服”。教师接着问:通过课前的了解,在凯伦的一生中还有让你佩服的事情吗?因为有学生课前已经在学校的读书时间对《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进行了阅读,所以不少学生都能够讲出海伦的其他一些事迹。这时教师直接小结:作者没有长篇大论,没有面面俱到,而是精选了“学拼读”“学说话”两个事例,突出表现了海伦的不屈不挠。可见,选材对于一篇文章是多么的重要啊。
这只是一堂常态课中的一个环节,当然一定有不足之处。笔者只想通过这样的一些教学环节倾吐一下内心的感受:如果临门这一脚不得不由教师来踢的话,请大胆地走过去,留给学生语文的精彩!
二、敢于改变,乐于补充
语言技能的提高离不开语言输入和知识积累,而阅读正是学生获得语言输人的主要途径,离开了阅读的写作只能是无源之水。相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谁也不陌生,阅读与写作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关系问题。当阅读达到一定的量并且阅读者能有意识地从阅读中汲取可用于写作的营养,那么阅读就可以指导写作。所以,我们是否可以打破阅读教学的常规流程,进行一种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呢?管建刚老师的《神奇的克隆》一課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学习模板。
管建刚老师给自己的课定位是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全课共有四个板块,都指向写作。
板块一:课文知识。学生首先从中了解到有关克隆的一系列知识,
板块二:内在的线。通过对上一板块中搜集的知识进行罗列、整理、分类,学习说明文是如何对事物进行说明的这条内在的线。这条“线”有逻辑,有层次,有条理,对学生自己写作文有用。这不就是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吗?多练上几篇这样的文章,学生就能够有意识地关注自己作文内在的线,也就不至于东扯葫芦西扯瓢了。
板块三:写作目的。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并与教师出示的第一自然段进行对比,在交流中发现原来习作中内容选取的多少是要由写作目的来决定的,这样才能实现习作中的详略得当。
板块四:标点符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第一学段学生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感叹号,到第三学段的要求就已经是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了,可是,真正引起教师和学生对标点符号的关注,是当大家都碰到给句子加标点这样的题目时。教师苦恼标点怎样教,学生苦恼标点怎样加。最后大家的一致想法就是碰,像买彩票一样,碰的上就得分,碰不上就失分。
看过管老师上的课后,引起了身为语文教师的我深深的思考:语文教学需要我们用心地研读,深入地思考与学习,更需要我们大胆地改变,像管老师一样为语文教学开辟一片新的天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体目标提出:“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素养是什么?百度百科日: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由上述注解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是一种语言与文化的综合体,所以仅仅围绕课本进行语文学习自然是不够的,我们还要乐于在教学中向学生补充课本外的文体,比如小古文、小小说、绘本等。
日前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则小笑话:两美女街边休息,一老外过来搭讪,最后想要其中一美女电话,面对普通话流利的老外,另一美女问:“余欲与之友乎?”大道理相信诸位皆优于笔者,笔者只想说:邓小平爷爷说,存在就是硬道理。然也然也!
再来看看小小说。对于小小说的想法也源于笔者的日常教学。某天,同事嗟叹:“天哪,语文怎么教啊!”原来其年级的考题中赫然出现一题:请写出岁寒三友。很明显这道题考的是学生的积累,可是我们也一定想得到现在的学生生活有多么的“充实”,他们真的有时间去知道岁寒三友吗?而对于生活更加“充实”的教师们也未必有意识地去普及啊。此时,小小说不就成了我们最好的帮手吗?首先,小小说是一种平民文化,其语言的口语化、亲民性决定大家都读得懂。另外,小小说篇幅短小,语言精练,节奏紧凑,数分钟即可读完,获取知识的速度快。要是有这样的一批小文字不断地注入学生的大脑,你想,我们的教学是否能轻松一些?更不用说小小说其结构的精巧,语言的锤炼,情节的曲折,结尾的巧妙对于学生的习作指导的巨大作用。
三、将方法学习进行到底
笔者从小学起就觉得语文学习真是困难,你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什么我们语文学习就得把这文章限定在一个框框里面呢?现在想来,这就是对语文学习没有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对于文体没有认识。不明白不同文体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假如学生明白了文体的特点,是不是学习起来就更有目的性?比如,写事的文章有的是为了表现人物的品质,有的是为了说明道理:写人的文章无非就是表现人物的品质:写景的文章除了表现作者对景色的喜爱,就是为了说明自然的重要:说明文有的是为了说明事物特点,有的是为了说明道理。当学生明确了这些之后,在学习课文时,他们对于关键语句的寻找就变得有的放矢起来,完成阅读题目时,也有法可依。
二是对于常用的解题方法不明确,不会用。比如常用的解词方法,还是以《放飞蜻蜒》为例。本课有这样几個词:征询,七嘴八舌,异口同声。解释“征询”可以用分解法,把词先拆开,再把意思合起来理解:“七嘴八舌”可以联系上下文用读一读的方法:“异口同声”是“七嘴八舌”的反义词,那么恰好可以用反义词法。这些方法掌握起来并不难,却实实在在的好用。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解词对他们来说就会慢慢变得简单起来。比如我们常见的联系上下文解词。学生首先运用已知的解词方法弄明白词语的意思,再看看文中云上这个词是为了说明白什么。这道题不就解决了吗?
当然,语文学习中还有很多的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一点点去总结并引导学生一点点去发现,真正实现语文的工具性,让学生学会学语文,
美丽转身,就像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给语文教学展现了一片新的天地,也像一缕清风,拂去语文教师眼前的阴霾,更是一句蕴含深理的箴言,在一次次学习与观课中,等待最终的醍醐灌顶。我想,在语文教学的路上,还有许多东西需要思考研究,伴随着这美丽的转身,我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