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行需尽快重塑发展模式

2018-11-02温彬

金融经济 2018年8期
关键词:转型银行金融

温彬

新时期,银行要根据发展环境的变革尽快重塑发展模式,主动落实回归本源、防范风险等重大战略部署,在服务好实体经济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新时代,银行业发展环境的深刻变革对银行传统经营理念、业务模式、风控模式等形成严重冲击,新的发展模式应该在不断适应新环境中尽快重塑。

银行发展模式的冲击与重塑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银行经营理念的冲击及重塑。

一是由追求资产规模向重视发展质量转型。借助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红利以及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实现快速扩张,2017年末银行业资产规模达到252万亿元,十年间年均增速接近17%,银行体系内普遍形成“大才是强”的观念。目前,依靠同业扩张的途径难以为继,金融业必须回归本源,重回稳健的高质量发展之道。

二是由重视对公业务向零售型、综合服务型转型。对公业务一直占据银行业务的大半江山,可以说,过去银行发展的黄金时期正是对公信贷业务发展的黄金时期。然而,传统对公客户大量集中于产能过剩行业,受经济周期和产业政策影响显著,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对公贷款业务增速明显放缓。反观零售业务具有较强的抗周期性,金融市场业务为银行综合经营提供了众多机会,银行的经营理念逐渐由重视对公业务向零售型、综合服务型转变。

三是向轻型银行转型。传统银行业务竞争更多集中于存贷款领域,银行对资本的消耗“较重”,普遍面临资本约束的天花板。银行应探索由传统的单一贷款提供者角色向交易撮合者、资金组织者、财富管理者的多角色转变,走上一条资本消耗更低、运营方式更集约、技术手段更先进的轻型发展道路。

四是向差异化发展转型。随着金融业态更加多元化,客户会根据需求和体验“用脚投票”,向更具差异特色的银行转移。明确自身优势,找准定位,打造差异化发展战略成为银行安身立命的根基。未来,银行应更多地从特色战略、特色客群、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等方面打造差異化品牌,实现脱颖而出。

其次,银行业务模式的冲击及重塑也不容轻视。

一是授信模式由重抵押向重信用转型。传统授信模式以历史数据和抵质押品为基础,这种授信模式无法适应当代企业需求。如小微企业天然具有信用信息劣势,新兴科创企业通常资产少、风险高,绿色环保企业通常资产轻、担保弱,但这些企业都在国家鼓励的普惠金融、“双创”、绿色金融范围之内。银行在授信过程中,要更多考虑行业和企业的现实特征,以重信用为基础探索创新性授信模式。

二是渠道由靠网点向靠网络转型。过去,物理网点是银行的基本形象,网点覆盖的广度和深度预示银行的影响力。随着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网上银行为代表的“轻渠道”服务平台纷纷上线,传统物理网点成本高、效率低的劣势开始显现,信息科技越发达的地区,新兴渠道对物理网点的替代率越高。未来,银行服务渠道朝着网络化、平台化、智能化转型已是必然趋势。

三是服务由靠人工向靠科技转型。传统银行营销、授信、风控等前中后台各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迅速发展,依靠科技手段营销、获客、展业、风控的新模式,在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未来,科技将以更深的程度渗入银行经营的方方面面,主动拥抱科技创新是银行的不二选择。

四是业务结构由重利息收入向拓展中间业务转型。在过去存贷利差相对固定时期,利息收入基本保证了银行收入来源,中间业务收入比重不高。当前,利差收益逐渐收窄,拓展中间业务收入,提高手续费、佣金、咨询顾问费等非利息收入的占比成为银行拓展收入来源的重要手段。中间业务收入已被视为衡量银行综合化经营能力的指标。

再次,是银行风控模式的冲击及重塑。

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经济主体的关联程度更加紧密,银行的风险特征更加复杂。国际方面,我国对外开放进程和力度加速,与世界经济更深度融合,国际经济金融风险向我国的传播能力和速度都会有所提高,银行不仅会在国际业务中受到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演变的影响,也会因国外风险传导至国内而受到牵累。国内方面,金融体系内的跨行业、跨市场业务更加频繁,银行与客户之间、与同业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传统风控技术显得捉襟见肘。为全面落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大部署,提升风险管理质效,探索依托于先进科技的新型风控手段既是形势所迫,也是大势所趋。

银行发展的新机遇

新时期,银行要根据发展环境的变革尽快重塑发展模式,主动落实回归本源、防范风险等重大战略部署,勇于承担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主体责任,在服务好实体经济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第一,消费金融。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提高,居民收入逐年增长,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持续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17年,我国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5%,但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银行应该抓住国家消费转型升级的机遇,深入强化信用卡等传统消费金融业务,积极拓展耐用消费品贷款、文化、医疗、旅游等新型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打造新增长点。

第二,绿色金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提速,顶层设计和基础性制度安排日趋完善,绿色投融资工具日益丰富。银行要树立绿色金融理念,聚焦清洁产业结构、清洁能源结构和清洁交通运输结构的转型机遇,充分利用贴息、担保、再贷款等绿色信贷优惠政策,引导资源更多流向节能环保领域;建立多层次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体系,以绿色贷款为基础性服务,积极探索绿色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加强绿色金融合作,促进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绿色保险、绿色基金协调发展。

第三,普惠金融。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十九大报告多次强调“补短板”“强弱项”“降成本”“扶贫”“改善民生”等内容,这些政策保障为银行发展普惠金融提供了契机。同时,面对银行业盈利收窄、竞争加剧,发展普惠金融成为银行开拓市场、差异化发展的有效选择。我国普惠金融的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还有提升空间,未来围绕打造差异化特色,服务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双创”、“三农”仍然具有较多机遇。

第四,科技金融。科技支撑的金融服务模式,通过网络化运营降本增效,提升客户体验,既有效挖掘了传统银行的优势,又带来新的生命力。依托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服务平台,满足客户存、取、借、记等多元化需求,重构业务竞争力;依托深度学习逐步取代传统人工评审,降本增效;依托智能投顾升级的理财咨询,准确分析客户风险偏好,提升专业性和特质性;依托大数据、云计算提升风控能力,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有效降低损失和欺诈可能性。发展科技金融是银行向科技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的必经之路。

第五,私人银行。私人银行客群通常来自于零售客群的筛选和输送,对接零售银行的财富管理等业务具有独特的优势,但目前高端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与我国私人银行服务的供给不足形成反差。随着市场宏观环境和家庭微观环境的变化,高端客户需求更加丰富化和个性化,除了通过金融产品实现保值、增值外,对咨询顾问等非融资服务需求不断增加,银行可关注税务筹划、子女教育、消费旅游、医疗健康、艺术鉴赏等领域的业务机会,打造高端客户的私人金融管家,提升中间业务收入。

第六,投资银行。投行业务是银行业务延伸至直接融资市场的重要渠道。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和信贷成本提升,企业直接融资意愿增强,为投资银行业务提供广阔的市场。未来,投资银行业务可以聚焦医疗健康、文旅消费、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等客户领域,以投贷联动等开创传统信贷业务的新模式,围绕顾问业务打造投行业务产品线,探索融资发债、资产证券化,打造轻型化产品服务体系,缓解资本充足压力。

第七,交易银行。交易银行业务能够有效增加客户粘性,形成交易资金留存,带来低成本存款,同时向上下游拓展业务范围,延伸交易场景,稳定供应链。未来可重点关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跨境金融服务和产业升级下的新供应链金融服务。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推动国际化布局,为“走出去”企业提供贸易融资、跨境现金管理、国际结算等全方位一体化的产品和服务。以供应链生态场景服务为基础,整合融资、支付结算、投资理财等产品,提高服务效能。

猜你喜欢

转型银行金融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转型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存梦银行”破产记
沣芝转型记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