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文本特点,挖掘语言“增值点”
2018-11-02龚瑾晔
龚瑾晔
【摘要】让学生把学到的语言纳入到自己的话语系统中,并加以模仿迁移甚至创造性地运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所选取的这个“点”的教学功能。这样的教学才能起到“举一反三”、促进学生语言能力不断提升的作用。
【关键词】写法迁移语料仿用
内容创生情感表达
我们的阅读教学不仅要知其言、得其意,更要悟其法、享其美。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本特点,挖掘语言“增值点”。
有效、高效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讲授文本,而是既要教学生规范的语言,又要对教学内容来一番聚集、放大和凸显,生成或重构出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阅读文本,把握文本的语言特点,挖掘语言“增值点”,对学生适时进行表达训练。让学生把学到的语言纳入到自己的话语系统中,并加以模仿迁移甚至创造性地运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所选取的这个“点”的教学功能,这样的教学才能起到“举一反三”、促进学生语言能力不断提升的作用。
这里笔者所说的“表达训练”是基于阅读情境,对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进行有序的训练,总结的文本语言可挖掘出如下几点:
一、学习文本语言形式。进行写法迁移训练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里的“作文”可理解为“语言表达能力”。
写法迁移训练就是将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形式和一些表达的方法借助教师情境的创设,运用到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上。
1.句式仿写
句式仿写是语文课上常见的一种表达训练模式,也就是模仿文中的句式,在新创设的情境中运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起到规范语言的目的。
例如,《只有一个地球》一课第三自然段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下文中又提到了很多其他自然资源,有“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在阅读教学时,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两节,大致了解内容后,再齐读这一句话,感知矿物资源的来之不易,进而追问:“那水资源、森林资源等自然资源是长期无穷提供的吗?”出示句型:拿……来说,它不是……而是……甚至……如果……必将……,在理解了第四自然段的基础上用上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水资源、森林资源等自然资源。这样做既加强了表达,规范了连词的使用,也帮助了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厘清了这两个自然段与文章主旨之间的关系。
2.章法临摹
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关于谋篇布局、文章作法等方面的写作知识和表达方法,是训练学生写法、让学生练习表达的好模板、好资源。
以四年级上册的《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为例,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五位战士诱敌上山的过程,先是从整体的角度介绍了五壮士将敌人引上狼牙山,然后分别描写五壮士消灭敌人时的具体表现,最后交代激战后的结果。这样鲜明的结构使得文章层次分明,给读者画面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引导感知段落的写法,再让学生按照这样的写法来说一说学校运动会的场景,选择一个体育项目说完整。学生会先从整体上描述操场上人声鼎沸的场景,再详细叙述某一个体育项目比赛时同学们的神情和动作,最后交代比赛结果。这样的语言表达训练使得学生既掌握了文章的写作结构,又吸纳运用到了生活中的某一情景表达中,由面及点,再回到面。
王松泉在《论语文教育中的四大关系》一文中指出,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从形式理解内容,进而把握形式的过程。它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又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
二、学习文本语言素材。进行语料仿用训练
一篇篇课文就是一个个好的语言素材,学生在阅读课上积累文本中的语言素材,进而通过合理的语言内化、调整、组合,使之成为自身的语言材料,灵活运用到平时的表达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1.语言转述
“语言转述”可以是把文本中学到的词语或语句,合理使用在另一个表达情境中,使其合乎逻辑、准确通顺。也可以是改变文本中一段话的表达方式,从对话形式改变为旁白形式,或是用上书上的语言,角色扮演式地表达人物角色的所感所想,等等。
在教《白银仙境的悲哀》一课时,读到“那里有郁郁葱葱的树林,有清澈的小河,有五彩缤纷的野花,有欢乐的小鸟,空气格外清新”时,笔者让学生闭眼感受这仙境,伴随着教师的范读将学生带人语言情境中,提问:“刚才闭眼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发言很踊跃,详细描述了这“郁郁葱葱的树林,清澈的小河,五彩缤纷的野花,欢乐的小鸟”的場景,此时再抛出训练要求:森林里的小动物要开运动会了,张灯结彩,彩旗高挂,请你用上“郁郁葱葱、清澈、五彩缤纷、欢乐”等词语描绘一下此时的场景。这样的表达训练既在情景中理解了词语,又解决了学生写作时常常缺乏场景描写的弊端。
《赤壁之战》一课中提到“黄盖写了一封信给曹操”,信的内容文中已有提及,课后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帮助黄盖写这封信。学生要想写好这封信,必定要认真阅读文中内容,加以转述,并按正确的书信格式书写。这样的角色代入感,会使原本枯燥的书面练习变得有趣。
2.语言重组
获取信息、概括总结是最基本、最实用的阅读能力。国际阅读能力发展研究将“获取信息”与“直接推断”“综合并解释篇章”“评价篇章和表达方式”共同作为测量四年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项目。语言重组正是检验学生是否能正确获取信息,吸收并内化,进而通过自己的语言体系表达出来的最好方式。
《赵州桥》中有这样一句话:“河北省赵县的交河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1400多年了。”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理解这段话都告诉了我们什么,教师适时板书,且可以有意按照文章里该信息出现的先后顺序板书。之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板书中的内容讲清楚,可以调整先后顺序。这样的教学安排既理解了文本内容,又在文本语言的模板基础上教学生重组语言,练习表达。对本单元的主要目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也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三、基于文本内容理解。进行内容创生训练
阅读是表达的基础,表达也起到了服务于阅读的作用。在阅读基础上的语言表达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思想,感受文章主旨。阅读与表达相辅相成。针对文本内容的创生表达训练正是对文本内容的一种补充、加工、改造的过程,帮助学生深化理解,体会情感,抒发感情。
1.语言扩展
“语言擴展”也就是把文中概括的、略写的语言说具体、说详细。如:《病人》一课第五自然段中说道:“我不等妈妈向我教导‘良药苦口之类的话,便老老实实地坦白了装病的原因。”这里文中没有详细叙述“我”是怎么坦白的,但是根据之前的内容我们是可以推测得出的。在大致学完了该课内容后让学生说说看“‘我是怎么坦白的”,一是起到了回顾文章内容的作用,学生要讲清楚装病的起因和文中妈妈的举动对“我”装病决定的影响,二是帮助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代入式地感受“我”在这件事中的心情变化,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了表达。
2,语言补白
在文本内容空白处进行恰当补充的训练过程中,需要引领学生充分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在阅读时,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感悟融入文本的理解中去,进而真正理解文章的寓意,充分把握文章的脉络。
在教《不知疲倦的人》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仿照课文写法,想象陈景润晚上是如何挤出时间学习的。通过相关图片的展示、音乐的渲染,降低了学生表达的难度,调动了其表达的积极性,学生表达的内容合理而动情。
《特别的作业》一课中调皮的马克听完小莉的作文后,不禁放声大哭。马克此时内心在想什么,正是课文有趣的转折点,捕捉这一语言空白处让学生讲一讲,不仅训练了表达,也加深了对下文中老师布置的第二次作业的理解,
3.语言复述
复述课文是四年级语文教学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语言结合文本语言复述课文的一段内容或是全文。
在教《律师林肯》一课时,文中第十六自然段是林肯律师的一长段辩护词,可以让学生尝试复述。在教学时,要让学生首先明白文中提到的一个天文知识,在图解完毕后,让学生分图讲清楚月亮的照射方位和三个人站立位置之间的关系,再出示填空,把辩护词中写到月亮的照射方位和人的站位填一填。结合板书提炼的三种情况,学生的复述有迹可循,语言的表达训练也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在复述的过程中,学生不自觉地佩服起林肯的缜密观察和丰富知识,情感目标也得以落实。
四、感受文本内在情感。进行情感表达训练
情感是人和人之间沟通的纽带,更是人们认识事物、接受事物的重要保证。我们在制定目标时通常要考虑到三维目标,可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三维目标里常常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或者说是最看不出成效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名篇,题材广泛,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而且实践证明,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从内容上看有些离我们很近,生动活泼得正如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有些又离我们很远,年代和场景都不是如今的样子。那些离我们很近的文章,教师要善于抓住和学生情感共通的部分,加以润色和修饰,有代入感的阅读和表达能加深印象,更能帮助理解:而那些看似离我们很远的文章,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借助各种手段拉近文字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其产生共鸣。
总之,借助阅读课开展语言表达训练打通了阅读与表达、知识与语感、书面语与口语、教与学的界限。让阅读课中常规的“教的活动”逐渐变成让学生自己读、自己体会、学会提问解疑表达的“学的活动”,这样的教学才能实现“例”的增值,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