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式阅读,基于哲学维度下阅读教学的全新视角
2018-11-02朱雅婷
朱雅婷
【摘要】对比式阅读不仅仅是一种阅读方法,还是一种认知世界、解构文本的重要策略。本文从源头:以对比为出发点,探寻鲜明的学价值意图;阐释:以对比为中心点,解构丰富的内在意蕴;探寻:以对比为辐射点,推动灵动的践行策略等几个方面对对比式阅读做了阐述。
【关键词】对比阅读 探寻价值 内在意蕴 推动策略
对比式阅读不仅仅是一种阅读方法,还是一种认知世界、解构文本的重要策略。对于阅读教学而言,这是生命主体之于客观事物、教材文本内在联系的一种认知方式,更是促进学生认知事物规律、把握事物联系的重要途径。
一、源头:以对比为出发点,探寻鲜明的学习价值意图
【案例回放】
一位教师在执教《哪吒闹海》这篇课文时,不仅将教学的视域聚焦在这一篇文本上,还为学生推荐了《小儿垂钓》《大作家的小老师》两篇文本,引领学生在互文印证的过程中进行辨析式阅读。在组织学生深入探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这样的认知:《哪吒闹海》一文中的哪吒虽然是一个具有超强能力的神话人物,但其展现出来的本质特点却与生活中的顽童形象较为相似:而《小儿垂钓》中的“小儿”,“采得白莲回”但却“不解藏踪迹”,那一份纯真与可爱跃然纸上;《大作家的小老师》中的儿童形象古灵精怪,机灵可爱。三篇课文虽然有着不同的认知情境,但人物的核心取向却是一致的。
【深入反思】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充分运用了统整的思维,没有将目标局限在单一的文本篇章上,而是将课文中最为核心和本质的元素进行补充与认知,从而为学生推荐了与教学主题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品味不同语境、不同作者笔下的儿童神韵,更重要的是在相同主题的配置下,形成不同的表达效果和阅读体验。在这种教学理念的关照下,学生品析的不仅仅是作者蕴藏在文本中的童年生活,更是促进学生关注文本、体悟文本的重要表达策略。
由此可以看出,相同主题下对于文本的体验是迥异的,正是运用这种方式引领学生对比阅读,才丰富了学生的认知视域和阅读体悟。
因此,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必须要走出传统教学中以篇章为单位的局限模式,而应在统整思维的关照下,对文本核心主题的把握与探寻,通过补充、互文、对比等方式来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引领学生走向文本的深处。
二、阐释:以对比为中心点。解构丰富的内在意蕴
(一)基于方法视角下的对比辨析
1.在对应点中彼此链接
在常态教学中,阅读教学就围绕着文本的阅读体悟、固化核心字词、释放情感朗读、表达自我体悟的顺序进行。而在辨析式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所关注的内容并没有拘泥于文本的限制,而是通过适当言语的介入拓展学生的认知,丰富学生的视野。
2.在对应点中相互映衬
我们不仅要理解语言表层含义,更要借助各种形式和手段对事物的本质内涵进行深入感知。因此,教师在点拨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体悟的过程中,有必要拓展相应的资料,让学生的思维在文字符号与生动可感的认知形象之间进行对比辨析,凸显课文内容所展现出来的认知水平。
(二)对比主张下的方法践行
1.在对比中唤醒生命意识
学生言语生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让学生在阅读与体悟的过程中精心涵泳,才能得以实现。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哪吒闹海》一文时,充分运用对比式策略,分别引领学生从“概述”中概括、提炼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详述”中紧扣人物的形象,补充文本的表达细节:从“转述”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文本,进行实践的表达与转述。
看似是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其实内在却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蕴和形式多样的对比策略。细细考量整节课,薛老师始终以语言表达为轴心,通过概括、细化、转述等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不同的表述方法,借以从不同的视角感受文本,为学生综合性、立体化的表述奠定基础。
2.在对比中体验文化自觉
只有在对比中,学生才能发现事物与其他事物存在的区别,从而最终把握事物的本质特点。著名特级教师祝禧作为文化语文的倡导者,在执教《哪吒闹海》这篇课文时,与薛法根老师的执教方案有着较大的区别。但对于对比式策略的运用,却是相同的。整个教学过程,祝禧老师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基本形象,并引导学生将文本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勾连起来。接着,祝老师还引领学生更深一层,即从事件的情节出发,探寻故事背后所蕴藏的英雄伦理。学生在彼此认知的相互分享过程中,其认知也从原本的感性逐步向理性迈进,从而将静态的文本呈现出动态发展、直观体验和审美感知。
三、探寻:以对比为辐射点。推动灵动的践行策略
所谓方法论,原本属于哲学范畴,所指向的是生命自身对于世界认知的方法以及去体验与改造世界的策略。对于阅读教学而言,对比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整体性运用,就应该呈现出以下特质:
1.构建对比体系,让对比轻松落实
例如:在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这篇课文时,教师除了引领学生紧扣细节感知事情的发展、体悟故事所蕴藏的哲理之外,还引导学生对三则寓言故事在结构上进行对比、整合,从而发现中外寓言在创作策略与言语形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国传统寓言故事,基本都以典型的人物为基础,将蕴含的哲理融入叙事的过程中:而“伊索寓言”则多以小动物为主,所蕴含的道理都会在课文的最后展现出来。教师就是这样运用对比式方法展现出课文的共性特征。
2.展现动态方式,让对比螺旋上升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介入元素进行深入研读、自主探究,发现其内在根本就是要对学生的思维体系进行一种全方位的介入碰撞,让学生内在的思维状态与身心意识都处于非静止状态。
例如:在教学《小儿垂钓》这首古诗时,很多学生都将诗歌中的“遥招手”理解为是对来访客人的一种拒绝,以防因为与路人的对话影响自己钓鱼。正当很多学生都满足于这样的认知过程时,一位学生语出惊人:“老师,我觉得不应该这样理解。”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果这样理解的话,这个小孩显得太没有礼貌了,为什么诗人还要选择这个孩子来写呢?”的确,如此解读与诗歌意蕴展现的儿童的可爱天真背道而驰。其实,该生提出的解读方案为学生进行深入研究与对比提供了必要的资源支撑。教师敏感地意识到这一教学资源,所以迅速引领学生将两种解读策略和结果进行对比研读,对于中心表达起到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最终意识到:诗歌中的“遥招手”并不是要将客人拒之千里之外,而是要路人再靠近一点说话,这样才不会影响自己的鱼儿上钩。
3.强化对比维度,让对比走向辽阔
在阅读教学中,对比性的阅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从单一的角度去解读,而是基于客观事物自身特性考量下的一种对文本的解读。阅读教学的对比策略应该是不断伸向文本层面的。
例如:在教学《牛郎织女》一文时,很多教师都会将教学的中心聚焦在对文本人物形象的感知上,牛郎织女的吃苦耐劳、织女的善良可爱、王母娘娘的心狠手辣。但如果教学仅仅停留于此,阅读教学就只能限定在相应的故事中,难以从文本的故事情节中探寻出更深层次的解读成果。因此在教学中,笔者紧扣民间传说的特质,让学生在深入感知的过程中,不断深入文本,引领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人物都是现实生活中哪一类人物的代表?学生开始尝试着将课文的内容与分析当时社会的生存状态相结合。他们逐步意识到,牛郎织女其实正是现实生活中底层人民的代表,王母娘娘则是权力的象征,而创作出这篇民间故事的价值就在于表达了底层劳动人民对于自由和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有了这样的体会与感知,教师则为学生拓展补充了《白蛇傳》《梁祝》《孟姜女哭长城》三个著名的民间故事,并引导学生在对比策略下对文本的故事情节、人物特性、反面人物、表达中心等多个视角进行感知,从而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改善,更对民间传说这一认知特点进行了深入感知,从而将阅读教学从单一的视角逐渐引向了广阔的天地之中。
总而言之,当对比式阅读已经从一种纯粹的教学策略演变成为一种教学方式与理念时,其实就已经赋予其深厚的文化传递功能。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教学流程的设置以及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就已形成了体系化的构建,从而让学生形成了自主而独立的认知特点,促进了阅读教学朝着更为积极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