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高成本”问题的制度分析
2018-11-02王冬莱朱启才
王冬莱,朱启才
(云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云南昆明650221)
随着经济发展步伐放缓,产能过剩,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不少企业缩减生产规模,裁剪人员,原因主要在于企业的成本水平处于高位且为刚性.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经济放缓大环境下的市场微观主体——企业进行成本分析,包括对其高成本现状及影响进行概括,进一步解析在经济新常态下形成高成本水平的制度性原因,最后提出关于“降成本”的制度性建议和措施.
1 当前经济的高成本运行
1.1 企业高成本现状
1.1.1 税费成本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全国各项税收收入共计124922.2亿元,占GDP比重约18.13%.如表1所示,2011年至2015年我国GDP增速减缓,但税收占GDP的比重却始终高于18%.由表2可以看出,以全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为例,工业企业的税费整体呈现出连年上升的趋势,尽管根据年份的不同税收的增长率有急有缓,但是从2011年至2014年间,企业税金的增长率始终高于企业的利润总额的增长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2014年企业的利润增长为负,与此同时税金的增长依然达到3.5%,这一数据说明,企业所承担的税金与利润并未同步发展,这是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的.根据世界银行和普华永道的最新统计,我国企业的总税率已达68%,[1]现行的税种18种,各地方还根据当地情况设有12种地方税,同时还有各种行政性事业收费.在高税负的重压下,大部分企业利润率甚至不到10%,众多的加工企业处于困境之中,高税负挤压了企业的盈利空间,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甚至威胁到其生存.
表1 2011年至2015年GDP与税收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表2 2011年-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税金及利润情况
年份2011201220132014税金总额(万元)47420.7152702.2258771.6360829.91税金总额增长率(%)16.66%6.92%11.52%3.50%利润总额(万元)61396.3361910.0668378.9168154.91利润总额增长率(%)15.73%0.84%10.45%-0.33%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1.1.2 社保成本
根据《劳动保障法》的规定,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通常所称的“五险一金”除了社会保险之外还包括住房公积金,以上所提的“五险一金”一般是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根据地区的差异,按规定企业和个人所应缴纳“五险一金”的比例也不同,但从全国的平均水平来看,“五险一金”的缴纳基本占企业工资总额的40%以上,在181个国家中排名第一.以重庆市为例,如表3所示2015年与2016年重庆市的社保费用标准,为了降低企业成本,重庆市采取了下调缴费比例的措施,在社保中占据主要份额的养老保险的企业缴费比例从20%降至19%,医疗保险也从9.5%降至7.5%,但与此同时最低缴费基数的上涨也让降成本的效果打了折扣.在住房公积金方面,重庆市政府发布公告,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比例由7%-12%降至5%-12%,从2016年5月1日起正式实行.众多企业认为,当前的社保费用依旧过高,推高企业劳动力成本,已经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削弱企业竞争力,打击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积极性,同时对于个人来说,过高的缴费比例使得多数人会选择推迟消费,同样不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2]
表3 2015年-2016年重庆市社保缴费比例及基数
数据来源:重庆市统计局
1.1.3 物流成本
物流费用包括运输费、保管费(或称为仓储费)、管理费这三大部分.根据《2016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2016年社会物流总费用11.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9%,占GDP的比重为14.9%,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3]图1显示2011-2015年间,美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持续保持在8%及以下,而我国的物流费用则始终位于于16%-18%之间,虽然2016年这一比重有些许的下降,为14.9%,但相较于美国,这一比重依然居于高位,且很难有效地将其降低.或许将我国与美国的数据进行对比并没有太大的借鉴意义,主要是由于美国的物流发展历史较为长久,目前的物流发展水平较高,那我们可以同日本进行对比.日本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总体维持在11%左右,高于美国但同样较大程度地低于中国,需要注意的是,日本的物流发展尽管先于我国,但也属于起步较晚的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已经迈入了高物流水平国家之列.除了美国和日本之外,我国的物流成本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约6.5个百分点;高于印度和巴西5-6个百分点左右.以上数据充分说明当前企业的物流成本过高,加重企业了负担.
图1 2011年-2015年中美两国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
资料来源:美国物流年度报告、中国物流统计年鉴
1.1.4 融资成本
当前我国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成本高”的难题,对中小微企业来说更为艰难.[4]中小微企业有着规模小、优质固定资产比例少、抗风险能力弱、承债能力低的特征,导致贷款融资申请难以通过金融机构的审查,即使通过审批,在卖方主导的资金市场中,难以获得同大型企业的同等价格待遇,且还须承担除高利息之外的多种融资费用,主要包括由银行收取的贷款利息、手续费;由政府相关部门收取的抵押登记费、公证费;由第三方机构收取的资产评估费、担保费等.如此一来实际的融资利率达到10%左右.总体来说,我国企业融资成本占融资总额的13%-18%,由此,许多企业选择了民间借贷这一手续简单、审批快的融资渠道,但民间融资的高利率和不确定性,同样会推高企业的融资成本.尽管央行已经连年降息,融资成本总体下行,但是造成融资成本过高的因素依然较多,这也已经成为了企业生产发展的一大拦路虎.
1.1.5 生产要素成本
企业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成本、资本、原材料,还有生产过程中的水电气等.关于劳动力成本能够从上文提到的社保成本中了解到,资本成本即上文所分析的融资成本.由于物价的不断上涨,企业的要素成本水涨船高.与此同时,截止到2016年5月,持续了52个月的PPI下降更是让企业不堪重负.水电气价格的高水平及员工工资的增长已经成为企业最大的制度性成本.
1.2 经济高成本运行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企业不断增高的成本使得企业的盈利能力逐年下降,企业的经营处于困境之中,进而降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打击企业创新的积极性,而高额的成本同时也降低了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内生动力,甚至会造成企业的入不敷出,亏损成了企业经营的常态,甚至一些中小微企业会面临破产倒闭的局面.如表4所示,从2013年开始,工业企业单位数增率开始逐步降低,显示出整个市场投资热情的退却,而与之相对,工业企业亏损的单位数增长率从2013年开始逐步上升,进一步说明企业面对着严峻的生存局面.除了成本的持续上涨,从2011年开始,PPI持续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63554亿元,比上年下降2.3%,是继2014年后的再一次下降,也是历史上的第二次利润下降.从图2可以看出,工业企业的亏损额从2011年的3913亿元飙升到2015年的9366亿元,企业规模急剧萎缩,不少企业兼并重组,工业企业个数从2011年至2015年一共减少了约5.8万家.而对于民众而言,企业的高成本促使企业不得不在提高物价的同时进行适度的裁员以期降低成本,尽管根据国家统计的城镇失业登记来看,我国的失业率始终保持在4%左右,但是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未进行登记,[4]因此我国官方失业率一直处于被低估的状态,一些机构通过调查性的统计,得出了从2012年至今,失业率已经翻了两倍,达到了12.9%的结论,由此可见,近几年的高失业率也侧面反映了经济的不景气,与此同时民众还必须面对无可避免的通货膨胀,这使得消费者面临更高的成本,从而削减民众的消费欲望,不利于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表4 2011年—2015年工业企业单位数相关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2 2011年-2015年工业企业亏损总额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 经济运行成本高企的制度性原因
2.1 宽松的货币政策
为了使经济从全球经济危机中尽快恢复活力,M2从2008年的47.5万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33.34万亿元,其年增速远高于GDP的增长,货币存量的大幅增长抬高了物价如水电气等,进而间接推高了劳动力成本.而伴随着经济危机而来的产能过剩使企业无法将成本外部化,如此一来,企业的利润空间被极大地压缩了.
2.2 税制设计的不合理及各项行政性收费
从上文提到的税负率来看,我国的税负持续保持在18%以上,且我国企业当前总税率处于世界高位,涉及的税种较多,存在严重的重复征收,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增值税和营业税等,使得经济形势出现“国进民退”的局面,以间接税为主,增加了企业负担.部分间接税税率较高,税制不合理,并且面临区域性差异,同时税基较窄,企业痛感会更明显.众多的行政性收费较高,其中以房地产企业为主,其涉及的各项评估检测费用较高,并且在一些领域存在着垄断和指定服务的情况,中介机构参与的环节太多,服务不规范.
2.3 社保缴费比例过高
我国的社保缴费由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根据统计,单位缴费占工资总额的30%左右,个人缴费约占工资总额的11%,[5]如加上住房公积金的话,整个“五险一金”的企业缴费比例已占到工资总额的40%-50%,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这一比例的确处于高位.虽然缴费的比例根据区域的不同也各有差异,但是普遍的高比例缴费却是明显存在的.据统计,近两年来,成都市社会保险缴纳最低基数分别较上一年增长了13.7%、9.6%,随之而来的就是企业的社保费用实际上在逐年递增.一部分过去的老员工未缴费却视同缴费的待遇也加重了企业和现有职工的缴费负担,加之我国迈入老龄化的步伐加快,这更推高了企业的用工成本.
2.4 物流中的体制性因素
物流行业所涉及的相关政府部门太多,人为地割裂了货物的运输流程,导致在物流运输过程中的各环节无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得效率低下.在物流所涉及的十多个政府部门中,各个部门都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和协调,跨部门、跨区域发展障碍较多,使得企业很难取得较好的规模效益,加大在物流过程中的各项成本.但是除开这种固有的体制性约束,在交通运输过程中各项制度的监管不完善性也推高了物流成本,如较多的中间环节所导致的物流运转周期偏长.
2.5 金融体制的不完善
我国的资本市场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市场不完善,竞争不充分,水平依然落后,直接融资的比例较低,股票和债券市场不够发达,上市的高要求以及一系列复杂的审批程序也是造成融资高成本的原因之一.正是基于以上的壁垒,导致银行信贷资金至今依旧是大部分企业主要的资金来源,我国利率市场并未完全放开,银行的利差刚性进一步推高融资成本.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更显困难,尽管国家已经逐步下调了贷款利率,但是高额的非利息成本依旧使企业的融资成本处于高位,一些担保费率位于2%到2.5%之间,这是一个很高的担保费率,同时存在各项非利息成本,使得相关费用特别高.
2.6 部分要素市场的垄断以及政策的不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化程度在逐步地提高,但生产要素价格扭曲,市场的资源配置程度依旧不高,[6]导致一些要素市场存在着高额的垄断利润,从而形成了企业各要素的价格高水平,如水电气等.撇开由于市场原因及货币的过量增发形成的高物价来看,从成本上说,针对企业用电这一块,尤其是工业企业用电,应该是比居民家居用电的价格要低一些的,因为企业的用电量较大且集中,因此,现在的企业用电高成本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人为的各项政策导致的.大致包括:交叉补贴给居民及一些非盈利单位的用电和高耗能企业的高电价.
3 “降成本”的制度性措施
3.1 中性的货币政策的实施
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国家持续性的增发货币,但是为了保证物价的稳定,鉴于此,审慎中性的货币政策更能起到作用.与此同时,将政策的落实放到首位,实行更严密可行的监管机制,最好能够在制定出政策的同时提出实施的细则,做到有据可依,有法可循,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对于政策实施中的发现各项问题能够及时得到反映和解决,加大“放管服”的力度,简化政策实施中的各项环节,下放更多的权利到基层,提高办事效率.
3.2 税率优化及税制改革
“新经济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关键之一就是减税.首先是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大面积的减税,平均程度地减轻企业的负担,帮助企业改变经营方式.二是密切关注新实行的“营改增”对企业带来的切实变化.2015年“营改增”开始试行,截止2015年底,“营改增”实现减税6421亿元.2016年5月,“营改增”开始在全国各行业全面实行,这是我国政府在企业高税负这一问题下采取的重大举措,但是单靠“营改增”显然不能完全改变企业高税费成本的现状,据调查显示,部分企业在实行“营改增”之后,进行税额减少,并未实际起到减税的作用,铁路运输业,物流业等行业缴纳的税率不降反升.[7]因此,应该加紧推进税制结构改革和税率的优化,降低各类增值税的税率,删减一部分的间接税,进一步完善政策设计,扩大抵扣范围.在省级、市级权限范围内进一步对税费予以精简,包括对一些税率的调整.三是要适当减免教育附加费等以实现总体的减负,对中小微企业进行减免或按最低标准征收,对部分企业实行税收的优惠政策等.
3.3 调整“五险一金”的征收比例
适当降低“五险一金”的征收比例,协调员工实际工资和人均GDP增长的同步发展,对于“五险一金”的跨地域转移程序进行完善.同时建立各类求职招聘平台,帮助求职者和用工企业进行对接,建立完善国家对于“五险一金”的政策补贴,根据地域的不同,当地政府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对“五险一金”的缴费比例进行下调,[7]对于中小微企业可以进行较大程度的补贴,以减轻企业和员工的负担.如此一来,在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也可以刺激员工的消费,促进内需的增长,进而拉动经济的发展.
3.4 建立推进现代物流发展的统一协调
降低物流成本,一是规范目前乱收费、乱罚款现象、清理和废除妨碍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项不合理规定,优化通行环境.从众多企业反映来看,公路运输过程中所存在的大量乱收费情况十分严重,严格执行国家的收费标准是降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二是加强对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设计和建设,在运输方式及资源消耗上不断优化以提高效率.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建立如商务部、交通部、铁道部、邮政、民航、海关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机构,加强沟通,减少企业外部沟通成本,正确处理市场同政府的关系,加强联动机制可以简化过多的政府干预,节约资源,提高效率.[8]
3.5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发展,但是依然存在多种问题,“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根本在于金融体制不够完善,金融监管不够严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包括首先要建立政府、银行和担保机构之间的风险共担,同时鼓励各大商业银行对于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贷款给予较为优惠的贷款利率,进一步规范融资过程中担保、评估、等级、审计、保险等中介机构的收费情况.[9]适当放开利率和汇率市场,结合政府合理的进行调整,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二是结合各行业的特点,了解其发展和融资需求,采取差异化的扶持政策,着重对新兴发展产业进行大力度的扶持,同时降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门槛,支持和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三是发展多渠道融资.我国企业融资方式较为单一,直接融资所占比重较低,更多的应该通过融资方式之间的结构转换和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大力发展股票和债券市场,并适当推动债务的置换.
3.6 推动要素市场的价格改革
推动要素市场的改革,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最核心的机制,要素市场的改革目标就是消除因价格扭曲而带来的价格高水平.就电力这一项来说,国家并未放开供电市场,目前电价仍然是由政府制定.而电力价格机制的改革就是要让电价的制定回到市场中来,由市场的供求来决定电价,实现市场化,减少或消除电力行业的垄断,当然,对如天然气行业也是如此.在上文提到过的,通过中性的货币政策来稳定物价同样能够对价格改革起到一定的作用.而要素市场的价格改革和能源市场的发展密不可分,为了更好地深化要素价格机制改革,同样应把能源价格机制的改革纳入重点,进一步理顺能源产品价格关系,切实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优化能源发展结构,鼓励多种能源的发展,同时清理对企业不合理的收费,进一步扩大直接供电供气规模,用电企业和供电企业直接交易,减少销售环节,降低电价,从而降低企业的要素成本.
3.7 行政改革和简政放权
大部分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都是由于权力下放力度不够、各项审批环节过于冗杂且不规范所导致的,制度性成本很难准确地进行计量,它属于隐形成本.近年来,我国已经开始全力推进简政放权,加强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和意识.需要明确的是,制度性的交易成本贯穿了以上我们所讨论的税费成本、社保成本、物流成本、融资成本、生产要素成本等,换言之,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也有助于降低企业的其他类别的成本.而行政改革和简政放权无疑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重要举措.在确定简政放权具体方案时,充分考虑下级政府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放权力度,提高简政放权的针对性.其次,将一部分不必要的权利砍去,加大削权力度,减少各项审批程序,创建一个服务型的“小政府”.最后,加强基层政府的建设,给予基层政府更大的权利,从而简化行政流程,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