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18-11-02
健康建筑:绿色建筑发展的高端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7年3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建筑舒适性、健康性不断提高的要求,使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体验到发展成果。”
健康建筑理念提出后,迅速成为行业社会关注的热点。健康建筑标识评价实现了健康建筑理念的落地,标志着绿色建筑发展的新里程碑。
建筑,作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理应更加重视其健康性能问题。经过一年多的发展,我国的健康建筑已初具规模。相信,经过相关职能部门、行业学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与推动,我国的健康建筑将向着更加广泛和完善的方向迈进,为实现“健康中国”伟大目标贡献一份力量。
每年一届的绿色建筑行业盛会“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日前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本次第十四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是首次在北京以外城市召开。在以“推动绿色建筑迈向质量时代”为主题的本次大会上,近400位来自国内和加拿大、美国、德国、法国、新加坡、日本以及港澳台等地的国际组织、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的代表,就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室内环境、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近零能耗建筑、装配式建筑、被动式建筑、绿色建材、绿色生态城区、建筑大数据、健康建筑、国际合作项目等专题,在综合讲坛和48场分论坛上展开探讨,分享全球范围内发展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的工作新经验。健康建筑作为绿色建筑中的“后起之秀”,在大会上受到广泛关注,并被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称为绿色建筑发展的高端方向。
健康建筑再次亮相绿建大会
继去年第十三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第一次为健康建筑颁发标识证书后,本届大会上再次向新一批的杭州朗诗乐府小区等9个健康建筑项目授予标识证书。目前,我国已有23个项目获得健康建筑评价标识。这表明我国健康建筑正在稳步发展。
健康建筑的发展是人们追求健康生活、贯彻健康中国战略、绿色建筑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但在我国,健康建筑还是新生事物。2016年3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等有关机构启动了《健康建筑评价标准》的编制工作,当年12月,《健康建筑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发布。2017年1月,《健康建筑评价标准》经中国建筑学会标准化委员会批准发布实施,2月《健康建筑标识管理办法》(试行)下发,并进行了第一批健康建筑评价工作。我国健康建筑的发展开始启动。
一年来,健康建筑的发展正在深入。自2017年以来,我国已有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天津、浙江、安徽等地的23个健康建筑项目。与时同时,在学会标准和多项实践案例的基础上,国家工程建设行业标准《健康建筑评价标准》的编制工作也在有序推进中。
对健康建筑的发展工作,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清勤介绍说,现有的与健康建筑相关的标准有英国、美国的健康住宅15项指标,美国、法国的《健康建筑建造指南》和中国的《健康建筑评价标准》等。我国的评价标准是以融合性、引领性、可感知性和可操作性为原则,收集整理了53家权威机构和65位专家的252条意见编制而成的,开创性地整合了全装修、绿色建筑要求、室内空气质量高要求、室内空气质量表观指数、厨房空气污染物专项控制等亮点条文。此外,目前我国已有23个项目获得了健康建筑评价标识。
王清勤说,在推进健康建筑产业发展和国际化方面,健康建筑联盟已开展了多项行业活动,承担国际“绿色解决方案奖”中国区的申报和评审工作,并助力中国石油大厦获得2017年国际健康建筑解决方案奖第一名,与丹麦国际联盟签署推动健康建筑产业发展谅解备忘录。
可见,我国的健康建筑产业已经过了初级的起步阶段,正在逐步迈向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健康建筑诠释绿色新时代
健康建筑是得到人们广泛肯定的建筑,在本次大会上,业界对健康建筑给予了新的明确定位。在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以《生态城区ABC模式利弊分析》为题、以国内外城区建设案例为题材进行了演讲。在演讲中他提出,健康建筑是绿色建筑发展的高端方向,是生态城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仇保兴强调,“以人为本”是生态城的灵魂。他明确指出:绿色建筑、健康建筑是生态城的细胞,也是城市韧性的基础。生态城的规划建设不仅是传统智慧、现代智慧和适宜技术的组合,更是以承载人民的健康、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等为前提,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建设。毫无疑问,建筑是生态城的细胞,是人们的核心载体,其健康性能对保障人民的身心健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十几年来,以“四节一环保”为目标的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迅猛,为我国的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新时代下,在积累了绿色建筑产业链丰富成果的基础上,回归人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大势。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吴硕贤在题为“绿色建筑应是健康建筑”的主题报告中强调,绿色建筑还应向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空间方向进一步发展。
他说,在推进绿色建筑工作中,尚须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且与自然和谐共生。目前,世界上有两门学科与人类的健康最密切相关。一门是医学科学,它涉及人类身体内部的健康;另一门则是建筑科学,或就其广义而言,即人居环境科学。它是构筑最接近人体的人类栖居环境,从外部来保障人类的身心健康。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医学科学与建筑科学是最重要的民生科学。重视这两门科学,自然也就最能体现科学技术“以人为本”的宗旨,最能体现使科技成果惠及人民大众的根本出发点与目的。当今社会,特别是在城市,居民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室内度过,因此首先要关注室内健康环境的营造,从室内空气品质与室内物理环境出发,关注有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健康成长与生活的建成环境的营造。
健康建筑在实践中加速发展
健康建筑如何发展?一年来业界已进行了相当多的探讨,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这种理论实践对具体发展健康建筑具有重要意义。在本次大会上,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主办了“健康建筑理论与实践”论坛,将健康建筑的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行业权威专家从健康建筑研究现状、行业评价标准、产业发展、技术路线、空气质量研究、健康园区规划要求、健康设计、技术体系和健康校园实践案例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
吴硕贤呼吁更多的科研技术人员投入到建筑物理与城市环境物理问题的研究中,关注有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健康成长与生活的建成环境的营造。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寅平表示,我国健康建筑评价标准中空气质量控制理念和所处国情与发达国家不同,应采用创新研究思路,构建适宜的质量控制理论。包括解决控什么、控多严、如何控、控制效果如何评价四大问题。同时,在这方面仍存在一些重要问题有待研究,例如健康建筑的二氧化碳浓度低于1000ppm是否应该加分,我国颗粒物控制是否应该分区,健康建筑不是防病建筑,什么空气可以使人更健康,人对污染物暴露是否有适应性?
此外,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绿色建筑工程设计院院长朱鸿寅、上海朗诗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张崟、上海朗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监刘轶晨也分别从绿色健康园区规划、健康建筑设计与实践、居住建筑健康建筑技术体系、健康校园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介绍。
显然,业界对健康建筑的探讨把问题已经具体化和细化,这些探讨必将对健康建筑的实践和发展产生深度影响,而业内人士的探讨本身更是一种重要的实践。健康建筑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发展,才能丰富相关的理论。本届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所透出的信息,让人们对健康建筑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消息来源:中国建设报
仇保兴:建“韧性城市”应对黑天鹅式风险
这个夏天,全国多地遭遇“百年不遇”的暴雨。如果在城市公共空间和社区空间中,能够按200年一遇的防洪标高建设空中连廊,平时作为慢行系统,当暴雨再次来临时,人们则可用二层通道保证基本的交通联系。这样的城市将更具韧性。
7月26、27 日,2018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在苏州举行,“韧性城市”成为本次大会的一大热词。国务院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在发言中表示,如今,城市面临的不确定性爆炸式增加,对城市规划管理、城市技术实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的经验估算已经失灵,建设“韧性城市”是应对黑天鹅式风险的必然选择。
韧性城市可以吸收未来的对社会、经济、技术系统和基础设施的冲击和压力,仍能维持城市基本的功能、结构、系统,是一种前沿的城市设计原则,“可以用在城市建设中的方方面面,包括现在谈的海绵城市也属于韧性城市一类。”仇保兴告诉记者,但从目前的实际来看,“做起来有难度。”
“越是现代化,不确定性越大”
无论城市规划、建设还是管理,安全都是第一位的,而现代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正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仇保兴在会上表示,气候变化、环境危机以及各类极端事件都在威胁城市安全,新技术、新事物爆炸性出现的同时,也隐含着爆炸性的不确定性和爆炸性的脆弱性。
比如,高机动化意味着高危险性,无人驾驶等新型交通革命的到来,带来了隐藏的脆弱性;“万物互联”的同时,也意味着危险互联;经济社会的全球化带来消费、原料,特别是供应链、资本和能源需求大规模的波动,会迅速地影响全世界……
仇保兴表示,我们的风险和危机,正随着城市的进步、经济密度的增大,相应呈正比地放大,“城市越是现代化,越是进步,越遇到难以预料的不确定和不确定的风险”。同时,这也意味着,城市会迎来更加复杂的公共安全问题。
“传统的城市防灾思维企图营造一个巨大的‘拦水坝’,希望把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都拦在城市外面,这不仅是巨大的浪费,有时还会造成新的脆弱性。”他指出。因此,当传统的应对思路已不能应对黑天鹅式风险时,“韧性城市”就变得必要且迫切。
在仇保兴看来,所谓韧性城市,就是当“黑天鹅”出现时,一般性的干扰不会影响城市基础的功能,具备维持力;同时,有很强的恢复力,比如在经历强烈地震后,24小时内能恢复供水,而不是要等一个月;此外,还要有转型力,能够从每一次大的冲击、风险中找到脆弱点,及时进行修整。
韧性城市规划应包含六大要素
那么,应该如何建设韧性城市?它应该具备哪些条件?仇保兴在会上指出,目前的城市,基本都是按传统工业文明的思路发展起来的,所以,城市基础设施通常是集中的、大型的、中心控制的,“这具有极大的片面性,会带来集中危险。”因此,他认为,必须辅之以高度弹性的、微循环的分布技术设施。
按照他的理解,首先是韧性城市规划,就应包含六大要素:主体性、多样性、自治性、慢变量管理、冗余、标识。“按照这六大要素来建设,可以基本解决城市不确定性。”仇保兴说。
以自治性为例,是指城市内部不同大小的单元,都能在应对灾害的过程中具备自救或互救的能力,能够依靠自身的能力应对或减少风险。仇保兴特别提到“微升堤”的案例——一个升降式防洪墙设计。
他解释说,过去常说要把城市的防洪墙做得很高,为的是防御几百年遇一次的大洪水。但这在平时,却非常影响景观、影响视线。而升降式的防洪墙,洪板平常横铺作路,栏杆做成类似平原地方农宅的门槛,如果洪水预警了,再这些把门板吊起来,将防洪体提高1.5m。“这样临时的措施就能解决问题”。
多样性则来源于自然的经验,任何一个生态系统具有越多的物种和生态环境,就更具有韧性,越能抗干扰。仇保兴说,事实已经证明,城市基础设施如果是分布式的,去中心化的,并用此来改造生命线(水、电、通讯等相关系统),我们的生命线将变得坚韧,并且是可代替的。
消息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绿色理念成建筑业发展主流
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提升、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我国建筑业市场空间巨大。建筑设计是工程建设的首要环节,与建筑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建筑业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转型升级的趋势,为建筑设计行业及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机遇。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城镇化率的不断提升,直接推动了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47.50%提升至2016年的57.35%。“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预计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0%左右。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建筑设计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建筑设计企业数量较为稳定,总体保持在5000家左右,受下游房地产开发行业集中度提升的影响,最近几年建筑设计企业数量有下降的趋势,行业集中度相应提升。
随着建筑设计行业市场规模的提升,我国建筑设计行业从业人员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从2007年的25.25万人上升至2015年的99.72万人,年复合增长率达18.73%。建筑设计企业营业收入逐年上升,从2008年的686亿元提升至2015年的494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2.61%。
伴随我国社会对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的追求,装配式建筑、BIM技术、绿色建筑、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等新型建筑理念、技术和业态已逐渐成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建筑行业的设计理念、技术手段、商业模式以及组织结构也随之进行转型和升级。
目前,我国建筑设计及其相关行业总体利润率水平相对较高,但设计收费占建筑产值的比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原因在于我国建筑业一直处于粗放式的快速发展通道,对设计的品质、品位和质量要求较低,建筑设计前瞻性和引导作用未能充分发挥。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新型业态的发展,建筑设计将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设计费率有望提升。
消息来源:中国建设报
“被动房”样板间亮相中新天津生态城
作为“绿色”新城,中新天津生态城在规划建设初期,就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绿色建筑100%的目标。如今,这一目标早已实现。目前,生态城已建成的700万m2建筑,均符合生态城能耗要求。
在这其中,值得一提的便是为绿色建筑提供示范的“被动房”。按照规划,生态城先选取公屋二期项目4号、5号两栋楼作为“被动房”推广研究试点。目前,这里的“被动房”样板间已经基本完成了最后的装修工作。
“被动房”样板间的墙体要比一般住宅厚很多,玻璃厚度为普通玻璃的5~6倍。按照参数,为了阻隔热交换,“被动房”的隔热层厚度要达到240mm,而一般房屋只有80mm。从政府建设层面来看,“被动房”无需集中供暖,建筑也不用再铺设供暖管道,更无需物业维护,这些都能为城市减少一大笔基础设施投资。而对于住户来说,按100m2计算,每年可以减少大约1800元的供暖费用。
目前,生态城绿色建筑得到了国家各部委的高度认可,先后获得“国家绿色生态城区”“北方地区绿色建筑基地”“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等多个头衔,领跑全国。对此,生态城积极与唐山湾生态新城、滨海新区南部生态新城、武清商务区等绿色生态城区开展广泛的合作和交流,旨在将这些在生态城实践的绿色样本,逐步向其他区域推广复制。
消息来源:天津日报
Svart酒店
Snøhetta公司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家自发电酒店“Svart”,项目的业主是挪威北极探险公司(Arctic Adventure of Norway),他们的目标是成为挪威北部可持续旅游业的先驱。Svart坐落于挪威斯瓦蒂森山(Svartisen)的冰川脚下,北极圈的上空,项目已经开始建造,预计于2021年完成。
Svart是北极地区首个根据Powerhouse标准建造的建筑,也是世界上最北的发电建筑。所谓Powerhouse,是指能够在建筑60年的使用期限里,产生的可再生能源多于建造、建材生产、日常运营和拆除建筑所需总能量的建筑。与现代酒店相比,Svart每年能减少85%的能耗,而且还能产生能源——在这个珍贵的北极环境中,这绝对是“必须”的。
Snøhetta的联合创始人谢蒂尔·托森(Kjetil Thorsen)说道:“我们在这样宝贵的环境中建设酒店,便有义务保护这里的自然美景和动植物,必须要建造一座可持续建筑以保证最小的环境痕迹。一栋节能的酒店既能为游客提供生态旅行的目的地,又能实现对环境、珍稀物种、清洁水域和斯瓦蒂森山冰蓝冰川的保护”。
Svart的主要建材为木材,尽可能地避免钢及混凝土等能源密集型材料的使用,最大限度减小建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Svart环形体态由Almlifjellet山脚下延伸至Holandsfjorden fjord净水域。环形的外貌让居住在此的人可以一览无余地欣赏峡湾全景,还可以充分融入自然环境中。该建筑形体设计的灵感来自于挪威本土建筑“fiskehjell”(晒鱼用的A形木架)和“rorbue”(传统的季节性渔民屋)。酒店的支撑结构借鉴了“rorbue”建筑,将耐候性木材打入峡湾表面以下几米的深度,从而减少了建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也使建筑呈现出通透的外观。木质支架还可以起到木栈道的作用,在夏季供游客漫步;在冬季用以存放船只及皮划艇,节省了库房等附属的存储空间。除此之外,挑高的主体结构还能够使乘船游客自由穿梭。由于酒店四周的自然环境十分宝贵,因此仅可乘坐摆渡船从博德(Bodø)前往酒店。
为了达到Powerhouse标准,Svart采用了一系列尖端科技,且其搭建全部使用低蕴藏能量材料。首先,设计师针对多山环境场地的全年太阳辐射进行了广泛的测绘,以尽可能优化能源的获得,研究结果是环形酒店设计的重要前提。酒店的客房、餐厅和露台均采用战略性布局,以更好地获取太阳能。酒店屋顶铺设的是挪威太阳能板,采用清洁的水电能源生产而成,进一步减少了碳足迹。隐蔽的露台为游客提供较为私密且享受庇护的游乐环境。夏日正午,建筑立面能保护室内不受阳光直射,无需采用人工制冷。冬季,较大面积的窗户则可将温和的日光引进来,充分获取热能。
消息来源:Snøhetta
世界首个高科技生态村
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附近,有个名为ReGen的村庄,被视为世界上首个“高科技生态村”。在这个占地50hm2的新式社区,“村庄操作系统”技术平台通过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可同时管理可再生能源、食品生产、供水和废物处理等系统:垂直农场以及房屋周围的传统田地和果园,为人们提供食物;食物废料现场转化为水产养殖的鱼类饲料;屋顶则可过滤雨水。尤其与众不同的是,村里没有汽车。
这片土地将被打造成花园和食物森林,在温室里的垂直花园将种植食物的碳足迹减至最小。生态村设计了203套新住宅,从小房子、排屋到更大的别墅,将为这个人口可能在15年内翻倍的地区提供所需的足够住房。
这个社区的工作方式与其他社区截然不同。由于预计无人驾驶汽车将在未来几年问世,为了鼓励人们步行和骑自行车,这里的房子并未设计停车空间。沿着社区边缘的一条新的公交线路,有专门的公交专用道,可以把居民带到阿尔米尔镇(Almere)或是阿姆斯特丹。
用水主要来自收集的雨水。现场养殖包括养鸡和养鱼,这将为当地提供很大一部分食品供应。如果居民自愿为社区提供服务——整理花园、教授瑜伽课或者看护老人,社区将使用基于区块链的时间银行来跟踪他们的工作时间,然后为他们的物业管理费(Home Owner’s Association,HOA)提供折扣优惠。
消息来源:fastcompany
建筑随地形而变的“变色龙”住宅
“变色龙”住宅(Chameleon Villa)坐落于巴厘岛西南沿海地区一个叫Buwit的内陆小村庄,该地到处是郁郁葱葱的绿林。住宅占地1英亩(约4047m2),在此既可以俯瞰茂密的森林,还能倾听旁边河道的流水潺潺。场地位于陡峭的地形上,地平面与西侧河流之间的水平高差达11m。在这样一个精妙绝伦的场地环境之下,设计师面临的挑战是创建一个与地形完美融合,并能真正与周围环境对话的建筑。
建筑师通过“景观建筑”汲取灵感,模糊自然和建筑环境之间的界限。让建筑似乎成为地形生长的一部分,甚至有时会在其中藏匿消失,然后又在其他时候显露出建筑本身。
设计师将建筑放置在不同等高线的地形上,并且顺应等高线的落差依次与周边的森林与下方的河流融合生长。为了使居住者能够在如此陡峭的场地上依然享受空间与花园的体验,设计师将建筑在遵循准则的基础上创新性地进行了体量扭转。
正如传统的巴厘式建筑风格,不同的凉亭可以容纳不同的功能,该住宅的所有公共空间都朝外部开放,并且容纳卧室和其他更私密的空间,如办公室、健身房和媒体室。
从人们到达停车场开始,就可以感受到整个建筑带来的探索感。初入住宅,看到的是前方森林一览无余的开阔景观,然后可以俯瞰下面建筑物的屋顶,直到潜入这个建筑的最深处,才会发现客卧——位于整个建筑的最底层。
建筑的外框架可以保护空间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并提供一定的私密度。支撑屋顶下的空间设置冷却装置,并协助进行雨水收集,而这些框架的下方则是所有设备系统的安置地。
建筑呈现出干净又现代的体量组合,但同时又给人“朴实”和自然的印象。建筑由天然和本地采购的材料组成,这意味着不仅可以为当地供应商和工匠艺术家提供机会,还可以最大限度地节能环保。
除了制冷装置和可持续材料的选用之外,该项目采用的绿色节能系统还包括使用太阳能来降低能耗,以及用于花园浇灌的水循环和雨水收集系统。
消息来源:archcollege
Salesforce塔楼及客运中心
佩里·克拉克·佩里建筑事务所(Pelli Clarke Pelli Architects,PCPA)新作、旧金山最高楼Salesforce塔楼在经历了10年的精心打造后,在2018年伊始部分投入运营。Salesforce客运中心、屋顶花园和塔楼是PCPA在旧金山市中心的一系列重要项目,融合规划、建筑、交通、景观,昭示了美国城市建设的全新篇章。
项目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与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为邻,定义了环湾新区的核心。塔楼面朝大海,总建筑面积约13万m2。Salesforce客运中心地上、地下共计5层,入驻11种交通系统。塔楼与客运中心是旧金山环湾再开发计划的核心部分,为整个旧金山创造出2.7万个工作岗位。
326m高的Salesforce塔楼拥有经典的方尖碑样式,61层从下至上逐渐收拢,形成了修长挺拔的体量。PCPA称“墙面越过顶楼,形成了一个通透的冠顶,消融在天际之中。塔楼顶部凹进的垂直面在夜晚会发光。”Salesforce塔楼的底部是客运中心。当人们从附近的街区抵达,映入眼帘的是连绵起伏的幕墙,角钢柱结构若隐若现,给人以优雅、明亮和友好的印象。客运中心的外墙极具创新性地采用了“潘罗斯铺砖法”,被演绎为连续、柔软、通风透光的建筑表皮。客运中心内部的大型天窗令人印象深刻,可谓是本项目可持续设计的一大亮点,客运中心每一层都自然光充足,其中最大的天窗取名“光柱”(Light Columns),足足有36m高。
屋顶花园是整个Salesforce客运中心的点睛之笔,更是开放的城市客厅,花园横跨5个街区,浓缩湾区的多样生态。屋顶包括一个可容纳1000人的圆形露天剧场、咖啡店、一个儿童游戏场,以及若干安静的阅读区、用餐区和简易的休憩交谈区等,动静相宜。
项目所在地原是始建于1939年的环湾汽车车站。当时的车站楼及其漫长的环形高架坡道占据了大量空间,割裂了城市肌理,并限制了高密度开发的可能性。经改造,旧车站楼和汽车坡道均被拆除,功能不减反增,但地块面积通过整合得以解放,作为可建设用地,为整个社区创造更大的财政、商业和公共价值。
项目以高密度的发展方式鼓励人与人近距离互动,是增进交流、迸发创意的关键所在;同时,高密度集约化规划所产生的碳排放相对于横向扩展要少得多,也是促进绿色城市打造的重要手段。在对土地采取重新集约利用,打造公共交通枢纽的同时,释放了周围街区的活力和潜力,吸引私立开发商投资,再塑湾区的黄金地角。
客运中心在横跨5个街区的同时仍保持路面街道的畅通,对公众开放的屋顶公园将开设多于12个入口点,并可与周围建筑通过连桥互通。塔楼和客运中心直接联通,更是围合出一个新的街面广场,鼓励建筑与城市的共生。
Salesforce项目的设计着眼于对全球环境的积极影响和贡献。客运中心引入最新环保技术,包括世界上最大的地热供暖及冷却系统之一,供雨水再利用的综合水循环处理系统等。屋顶花园引入大量植被,既过滤颗粒物净化空气,又创造自然降温、减少热岛效应、收集雨水并进行生态过滤。塔楼通过金属遮阳格栅、高性能玻璃幕墙节能减排。客运中心的通透表皮使得自然通风成为可能——在提供天然供暖和降温的同时,疏散公交车的废气。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水资源稀缺的大环境下,客运中心一年可节水约3.5万m3。而建筑年耗能比加州能源委员会颁布的2008年第24号节能标准还要低25%。
消息来源:PCPA
奥地利邮政总部大楼
奥地利邮政总部大楼于近日建造完成,设计注重与环境的协同发展,完善了城市肌理,重塑了城市风景,富有质感的建筑材料搭配沉着冷静的立面形态,显得平静而富有力量。建筑与多边形场地充分适应,其姿态、位置和外部造型无不展现出建筑在公共领域的重要地位。建筑覆盖整个街区场地,清晰的外形与周围环境相匹配,与城市和谐相融。广场的公共空间延续到建筑之中,坐落在底层的商业区将广场与另一端的公园联通起来。
为确保建筑的持久性,其空间结构采取了多种组成形式。该项目以保留原有建筑为设计初衷,将新建部分以极高的灵活性和与基础设施极佳的适应性,来满足可能多变的未来发展需求。除了灵活的内部组织之外,建筑形象鲜明的外立面更为其自身带来了连续永恒的感觉,强调了建筑的可持续性。
建筑立面由正交和圆锥截面的预制混凝土构件搭建而成,这些构件不断重复和变形,最终形成了极具动感的外立面形态。建筑内部办公区域透过外立面的网格,与城市风景形成呼应关系。通过参数化设计,立面形态与建筑功能合二为一。该建筑将可持续性与持久的灵活性相关联,其以高生态质量和建筑持久性为主导的设计宗旨符合DGNB标准。该全新的邮局大楼有望获得其生态领域的金奖认证,并由此巩固其作为奥地利地标性建筑的地位。
场地中的原有建筑由于其特殊的技术性特征和源自1920年代的装饰艺术立面,让决策者最终决定对其进行保护,新建部分与被保留下来的历史部分共同组成了亲密又庄重的综合体。在新大楼设计中,这一历史建筑部分被重修并改造为灵活的办公区域,满足各种形式的办公需求。
新总部大楼的平面布局不仅对办公区域有明确的要求,其对社交空间与会面空间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因此,该大楼设计以当代开放性办公区域为设计理念,在保障雇员办公环境不受侵扰的同时,营造多种内部社交环境。新老建筑结合的部分为建筑内部营造了明亮的中庭。
该邮局办公大楼引进一种全新的共享办公体验,即雇员可自由组织自己的工作区域。员工可以根据当下的工作内容和合作团队,自行安排办公区域。因此该大楼除设立“桌面清理”准则之外,还需要设计师为不同形式的办公和团队合作营造多种多样的办公环境。从开放的交流空间到独立的小型办公空间,该办公区将灵活性和多样性展现得淋漓尽致。除此之外,设计师也十分重视内部设计与整体建筑设计理念的匹配。建筑内的空间组织创造了清晰的内部分区,这些区域除具备各自的独特品质和特性外,又与其他区域一同营造了优雅的整体环境,更加符合广泛意义上的建筑设计理念。
消息来源:gooood
日、法建筑师在巴黎合建“垂直村庄”
由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Sou Fujimoto)和法国建筑师尼古拉斯·莱斯内(Nicolas Laisne)、迪米特里·鲁塞尔(Dimitri Roussel)组成的团队,赢得了法国巴黎一个混合用途项目的设计竞赛,其获胜设计方案名为“垂直村庄”(Vertical Village)。
“垂直村庄”正如其名字所描绘的场景一样,坐落于巴黎都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该综合体通过丰富多样的内部功能构成,逐步满足和完善居住者的生活需求,为来访者提供商业活动,并最终激发社区的活跃性和宜居性。
项目将作为进入罗尼索斯波斯郊区(Rosnysous-Bois)的一座新的“大门”,几乎全部采用木材建造。木框架结构将延伸到第17层,只有抗风的核心和较低的楼层,包括两层停车场,由钢筋混凝土制成。
项目效果图显示,一道桥梁连接了两幢典型的藤本壮介风格的大楼,细长的白色立柱、不规则的阳台和玻璃幕墙、种满绿植的屋顶使得整体造型十分通透和秀逸。
“垂直村庄”项目高50m,长120m,总面积28 200m2,将包括5300m2的办公空间和17 000m2的住房——其中5000m2的住房将是社会住房。大约6000m2的公共空间分布在底层和屋顶,屋顶将包括食物商店、日托中心、社区中心、逃生运动区和屋顶酒吧。“垂直村庄”的各个部分都有运动设施,包括爬壁、城市足球、帕德尔球场和健身房等设施。
该项目旨在改善市民生活,并且在建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平衡地区之间的差距。
消息来源:ABBS
SOM在巴黎设计“欧洲最可持续的建筑”
一支由法国城市开发商布依格集团(Bouygues)社区发展部门领导的国际团队被选为巴黎东部边界Charenton-Bercy项目的首选开发团队,成员包括SOM(Skidmore, Owings and Merrill)建筑事务所、AREP工程公司、本地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Ateliers 2/3/4/和社区智库Le Grand Reservoir公司。作为巴黎郊区的52项政府举措之一,该项目是巴黎大都会区大开发计划的一部分。
SOM建筑事务所将主导该项目的总体规划。作为竞标过程的一部分,SOM的总体规划提出建立一个高度连接的城市区,建造一座180m高的净零能耗摩天大楼,包括酒店房间和私人住宅公寓两部分,另外还将建设一座可为巴黎带来新的虚拟现实技术中心的圆形建筑。
摩天大楼将采用一系列可持续技术,包括雨水收集、中水回收和废弃物能源转换,等等。SOM建筑事务所副董事亚塞明·凯洛格鲁(Yasemin Kologlu)表示:“作为一个更广泛的环境战略的一部分,这幢大厦将成为欧洲最可持续的建筑之一。”
“空中花园”顺着大厦两侧的绿色条带,联系大厦的绿植广场、商店和露天咖啡馆。这个场地的1/3将被改造成绿色空间,由另外的第3个有绿色屋顶的建筑填充,开发商已承诺在每个住宅单元上种植一棵树。
SOM的目标是创建第一个获得WELL社区标准认证的城市区。
消息来源:ArchDaily
锯齿状可持续节能草丘住宅
德克萨斯州的Miró Rivera Architects建筑事务所设计了一座锯齿状屋顶、半面格栅的小型住宅,作为该片农村区域可持续社区的原型建筑。该事务所设计的这座丘陵住宅与其四周的现存环境非常契合,不依赖于市政供水系统,并且通过地热系统可实现室内加热及制冷需求的自给自足。
整座住宅呈线性分布,仅设一层,建筑面积为5100平方英尺(约475m2),场地面积达44.7英亩(约18.8hm2),在德克萨斯温布利一片指定的大型野生动物管理区内。该场地内时常有候鸟迁徙过境,多年来,房主一直坚持对候鸟数量进行记录。房子坐落在一片起伏的草地上,被一系列短柱子抬离地面,水流可以在架空层内自由流动。
这是一座基本可实现能源自给自足的可持续住宅,太阳能电池板可以承担家庭每年能源消耗的61%,剩余所需电力则通过市政电网供应。住宅采用的其他可持续措施还有雨水收集系统,配套设置有木炭和紫外线净水过滤器,每天可以提供200加仑的洁净生活用水。房主已经与当地社区的政府人员进行初步沟通,希望他们能关注这些绿色节能设施,进而鼓励附近更多的居民投身到类似能源自给自足的住宅开发中,可以这座住宅为设计原型。
建筑的外立面由结构铝板制成,用材料肋隐藏固定系统,铝板更具耐久性,不需要任何特殊的整理或处理,并且可以很容易地进行清洗。屋顶也是金属制成,由双锁直立缝的布局构成,以抵御德克萨斯中部猛烈的风暴侵袭。住宅上下起伏的轮廓暗喻了该乡村所处丘陵地貌的特征。
住宅中一个更具传统风格的元素是自下而上逐渐变细的烟囱,外部以石灰石覆盖,该细部设计是为了迎合所在地区的乡村建筑风格,以及与场地中原有的一幢棚屋相呼应。
建筑物的中心是锯齿屋顶的山峰部分,最高处为30英尺(约9m),外部以暖色调的雪松木作为饰面材料。坡屋顶的一侧,水平向铺就的板条在白天可让过滤后的阳光照入室内,夜晚则将淡淡的月光透入室内。
整体设计参考了房主的宗教信仰,设计了类似小教堂的外观。房主是一位牧师,这座风格现代、与当地农场住宅特色相结合的住宅可以让人们聚在一起,在一片有责任感、可持续的环境中净化心灵。
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分别位于房子的两端,主要起居空间位于车库和前门附近,呈开放式布局。建筑内以山核桃木为地板铺面,以黑色的皂石为台面材料。其他当地材料还包括客厅内使用的石灰石炉缸以及以雪松木铺成的入口空间。
休息室位于山墙部分,旁边是内衬百叶幕墙的门廊。走廊通向客用卧室、浴室和健身房,房子的另一端是主人套房。车库外面是带有遮阳的庭院,同样用木材做饰面,与山墙两端的饰面效果相搭配。室外区域被设计成雕塑工作室,同时也是房主举办小型音乐会的舞台。
瑜伽和冥想用的房间设计有大面积的角窗,以展示自然景观。除了独特的坡顶体量之外,该住宅在工业感和实用性两方面特色突出。室内、墙壁、天花板和窗罩都以白色为主,充满现代感。
消息来源:archcollege
庐山小学设计方案——用机械臂打造连绵抛物线的穹顶建筑群
由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事务所设计的庐山小学,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160km处。整个项目将为来自12个村庄的1800名学生提供服务。该设计最大的特点是一系列混凝土桶和抛物线拱顶,使得所有朝向都可以得到最佳的光线和景观视野。
校园的整体规划由扎哈事务所完成,建筑群包括教学楼、办公室、宿舍,以及直接与周围乡村环境结合的拱形空间下的公共设施部分。每个拱顶的长度都适应校园的规划,位于校园中心一组拱顶体量最大,庭院提供了一个流线空间和玩耍区域。拱顶悬臂在建筑之外,以延伸户外的教学空间,同时为室内遮阳。
“拱形教室朝向最佳的自然光,同时对周围景观形成框景,”扎哈事务所解释道,“悬挑部分保护教室免受江西亚热带气候的阳光,同时将教学空间延伸到景观中,创造一种丰富互动的学习环境。桶状抛物线拱形是学校的主要结构和围合系统,每个拱形作为一个独立的结构元素存在”。
建筑完成后,使用陶瓷进行外表面装饰,迎合了该地区可追溯到明代的出产高品质陶瓷的历史传统。建筑整体造型仿佛音调般高低错落,也暗示了建筑的内部功能。
由于学校场地偏远,为了节约建筑材料的运输成本和缩短施工周期,扎哈事务所提出将当地传统的现场混凝土施工与热丝切割泡沫建材模板的新技术相结合,由工业机器人在现场制备出桶状和抛物线形状的模具。模数化的拱形设计使得模板可以重复使用,既加快了施工进度又降低了造价,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节能环保。
消息来源:archcollege
雨水街坊:可复制的海绵城市器官体
创新,每每由社会需求推动。作为探讨海绵城市的高颜值生态景观呈现——“雨水街坊”是阿普贝思继“雨水花园”作为海绵城市细胞体基础上的理念与技术的核心升华,是集生态景观、建筑艺术、创新技术、雨洪管理、悦享休憩于一体,使园区极具张力地发挥自然“弹性”,形成优异的生态水系统循环,轻松实现在城市遇见自然的美好愿望。
雄安作为中国的一张名片,其“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总体要求,激发了无数人对未来城市的憧憬。坐落京津冀腹地,这里要探讨华北地区缺水、污染的自然问题,并要探讨京津冀人口疏散的社会问题,还将以此为试点探讨未来中国中小城镇空间模式问题。从2017年12月到2018年3月,由万科与阿普贝思历时3个多月的努力协作,将自然生态的新型景观——“雨水街坊”落地雄安。
设计团队采用低影响开发基底系统来统领“雨水街坊”整个项目的环境内涵。尊重自然,追求低投入、低维护、低影响开发理念,注重人性化的自然体验和互动参与,尊重文化和地域性。将景观和雨洪管理结合,打造面向未来的新型景观。
以可持续景观理念探索生态景观的落地性。用雨水街坊方式综合解决海绵城市要求的景观营造;结合景观工程总承包的工作方式,设计与施工紧密结合,达到效果一致、省时间、省成本的目的。景观结合文化与技术表达,引导人们参与互动,让景观促进生活美好。
项目亮点着眼于雄安新区智慧生态之城发展定位,“雨水街坊”是适合于1万到10万m2级别的社区、园区和街区等具有生态和文化需求的景观类型。
作为阿普贝思“雨水花园”的升级版,“雨水街坊”是雨洪设施的景观化处理,更是城市生态机体至臻完美的升级再造。而“海绵城市”对应到更大的城市尺度,是在数十万、百万平米及以上级别的城市区域,自然流域等层面的综合景观类型,需要集中处理多专业联动的复合型问题。
雨水街坊囊括了五大核心载体。
(1)复合雨水花园:高度践行海绵城市的导向目标,让低影响开发思路融贯整个场地。内蕴三重动力水系统:自然条件下的可视化雨水路径、补水模拟展示雨径、趣味循环水景。
(2)研究成果展示区:自研生态被动房,装配式建筑等特色产品落脚于街坊的一侧,与环境自然融合。
(3)洽谈花园:有蓄排功能的下沉场地,也有架空的格栅平台,景观与在地文化的融合增加人们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4)花境阳台实验场:采用抬高的台地种植花卉和灌木,既提供座椅和围合感、流线感,更为植物生长提供必要的土层厚度,也方便给爱花的人们拍照、嗅闻花香。
(5)色彩台地花园:五颜六色的有机覆盖物,有效抑制了裸土飞尘等,减少绿地水耗,降低维护成本。
“雨水街坊”的成功打造为雄安未来感的都市意蕴、全新生活方式的引领、生态景观空间的营造、可持续的绿色生活格调带来了新的形态、新的理念、新的体验和感受,成为万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海绵城市项目。将景观的传统单一商业价值拓展为多维价值的复合,有效解决了海绵城市要求的绿色技术,满足了低影响开发的绿色手段,成为未来雄安城市建设的重要参考。未来,万科将计划在其他区域试验推行。
消息来源:designboom
绽放的花园Urban Bloom
上海市安福路有一处闲置的停车场,最近“绽放”出一个由绿植与有机原木组成的花园“Urban Bloom”。硅胶质感的透明球体悬浮在空中,清晰地展现出了放置其中的植物景观,科技感与温情奇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设计师认为,公共空间是城市活力的来源,而由像花园一样具有多种功能的公共空间提供的共同体验,几乎是不可替代的。城市的街道空间占总空间的80%,因此,我们应该把街道本身看成一个公共空间,把街道打造成人们的目的地,而不是单纯地经过这个地方。
城市生产过程中留下的污染和垃圾常常为人诟病。考虑到这一点,Urban Bloom让人工材料能够与自然元素互动,尽可能地将空间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包括木质托盘在内的建筑材料都是可回收的。
大量的可回收材料展现了城市生活的各种场景:休闲小聚、小型演讲、露天剧院座椅,同时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可持续问题。
Urban Bloom完整地寄托了设计师对于“快乐街道”概念的理解。在这个狭小的空间中创造了巨大的影响,人们可以在这聚会、办讲座、放电影。整个活动最有趣的部分,就在于将公共空间利用起来,重新归还给社区,并且给居民们提供不同用途的可能性。Urban Bloom虽只“绽放”短短几天,却留下了城市空间改造的重要思索,彰显了一个全新的城市景观,既人工又自然,既持久又灵活,既合理又直观。
消息来源:Urban Matters
新净水系统Graphair
当今世界仍有多达21亿的人口无法获得安全洁净的饮用水,每年有数百万人(其中多为儿童)死于因供水不足及卫生问题引发的疾病,澳大利亚最大的国家级科研机构CSIRO( 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zation,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的科学家们,最近用石墨烯制造了一个净水系统“Graphair”,该系统由一层用石墨烯制成的过滤薄膜组成。 Graphair使水的净化变得更简单、高效、快捷,经过滤器处理后,从悉尼港采集的水样可直接饮用。
作为一个完美的净水器,Graphair仅需一步过滤,就可以得到可饮用的淡水,大大节省了水处理的时间与工作流程。这一突破性研究成果有望解决全球1/3人口的饮用水需求,将在每年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
石墨烯作为世界上最薄但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在正常情况下是具有防水性的,因而并无可能用于水的净化过程中。CSIRO的研究人员开发了具有微观纳米通道的石墨烯薄膜Graphair,只允许水分子从其内部通过,而直径较大的污染物则被“拒之门外”,从而达到过滤目的。
此外,相比于造价高昂的传统石墨烯,Graphair生产过程更加简易快速、造价更为低廉且对环境更为友好,仅用豆油就可以生产。
研究人员从悉尼港取得水样,采用对照实验来测试Graphair的净水效果:选择两台同样的在售净水器,一台加了Graphair,另一台未加。加了Graphair的净水器,其过滤膜表面被污染物覆盖之后,净水效率未受影响;而未加Graphair的净水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一些污染物会在过滤膜上堆积,影响净水效果,其过滤速度在72h内减半。昆士兰科技大学(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悉尼大学(University of Sydney),悉尼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和维多利亚大学(Victoria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随后对水的净化效果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并确认了Graphair的净水质量。
研究团队表示,这种过滤系统可以作为现有净水步骤的一个替代方法,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居民更高效地获取净化水。
消息来源:CSIRO
Stonethica废弃石材再利用
设计师莫雷诺·拉蒂(Moreno Ratti)表示,他希望通过这套作品来反对浪费自然资源。莫雷诺·拉蒂将废弃的大理石组装成3D模型,采用计算机数字控制机床打造的模型,其表面随机呈现的独特的纹理突出了线条与几何边的对比关系。
Stonethica是生态可持续循环的一部分:石材加工过程所产生的废弃物是可回收的,制造石板所用的树脂也是无毒害的。整个制造过程中,约80%的原材料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再生成分比例为98.6%~99.4%,制造的过程十分环保,得到了LEED和BREEAM两大绿色认证。Stonethica适用范围很广泛,可以用于住宅、商业建筑的地板、墙壁、厨房流理台和浴室等,耐性良好且易于维护。
最终,设计师将这些石板拼接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纹理独特、具有典型分层结构的均匀材料。Stonethica石板的触感和经过打磨的大理石几无二致,光滑细腻,这是由于这些回收利用的石材拥有很高的一致性,因此得以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消息来源:Stonethica
“Wall++”智能墙
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墙总是逃不出“大而无趣”四个字。
卡耐基梅隆大学人机交互研究所(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Institute,HCII)的助理教授克里斯·哈里森(Chris Harrison)表示:“墙通常是房间内具有最大表面积的区域,可是目前我们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它,只是用其分隔空间、挂照片或摆放架子。随着物联网与普适计算的发展,让墙变为我们生活和工作环境中活跃部件的想法越来越具有吸引力。”
近日,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与迪士尼研究院(Disney Research)的科研人员采用简单的工具与技术(例如滚漆筒和导电涂料),就让一堵“哑口无声”的墙变成了智能产品“Wall++”,它能够感知人体触摸、室内活动以及家电使用情况。
研究人员表示,墙的面积非常大,开发智能墙所用的技术应该是低成本的。因此,研发人员放弃了昂贵的含银涂料,采用了含镍的水基涂料,最后1m2“Wall++”的花费仅约20美元。
除了造价低廉,研究人员希望这种特殊涂料的应用过程也尽可能简单。用户只需采用绘图者的胶带,在墙上用交叉线画成阴影的图案,从而设计出钻石网格。
测试显示,这是最高效的电极图案。用滚筒涂上两层导电涂料之后,撕去胶带并连接电极,而后在最上层涂上标准乳胶涂料涂,以提高稳定性、隐藏电极即可。
这种智能墙能够帮助用户以最便捷的方式,在墙体上任意位置放置或者移动电灯开关和其他控制设备。
此外,用户还可以通过手势控制视频游戏。智能墙还可以通过监测室内活动,在用户打开电视后自动调整室内光线的亮度;或者在洗衣机或电热壶关闭时,提醒处于其他位置的用户。
研究人员采用导电涂料能创造出跨越整个墙面的电极,使之既可以像触摸板一样追踪人体触摸,也可以像电磁传感器一样检测与追踪电气设备和家用电器。
电极墙的工作模式有两种——电容感应和电磁感应。在电容感应模式中,墙体就像其他的电容触摸板一样,当有人触摸墙体时,触摸点的电场发生扭曲;在电磁感应模式中,电极可以检测到不同电气装置和电子设备特有的电磁信号,使得系统可以分辨设备及其位置,如果一个人戴着可以发出电磁信号的设备,系统就可以检测到那个人的位置。
研究人员表示智能墙的能耗与普通的触摸屏差不多。对于智能家居和物联网来说,这种智能墙的研发的确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创新成果,让传统墙体与人进行更加智能的交互。
消息来源:CMU
新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太阳能是典型的可再生能源,人们可以通过太阳能电池将太阳光的能量直接转换为电能。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太阳能电池都是由硅制成的,这种材料吸收光线的能力极强,但硅制电池板的生产成本却十分高昂。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希望由钙钛矿(perovskite)组成的结构能成为其替代品。
钙钛矿是一种存在于地球上的矿物,由钙、钛、氧分子特殊排列而成,具有相同晶体结构的材料称为钙钛矿结构。钙钛矿结构非常适合作为太阳能电池吸收光线的活性层,因为它们能有效地吸收光线,且比硅的成本更低。将钙钛矿结构集成到太阳能电池中所需的设备也相对简单,例如,可将它们溶解到溶剂中,直接喷涂到基底上面。但是由钙钛矿结构组成的材料却存在一个严重的缺陷:钙钛矿通常很不稳定,在高温条件下性能会退化,这严重阻碍了它们的商业潜力。
日本冲绳理工大学研究生院(Okinaw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raduate University,OIST)的能量材料与表面科学的研究人员采用一种稳定、高效且相对便宜的钙钛矿材料开发了太阳能电池,同时也为这种钙钛矿材料未来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铺平了道路。
这种材料具有几个关键特征。首先,它是完全无机的,这是一个重要的变化,无机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会变得更加稳定。因为有机成分通常不具备热稳定性,材料的性能会在高温条件下退化。而太阳能电池会势必会在太阳光照射下变热,因此其热稳定性至关重要。研究人员说道:“暴露在光线下300h后,这款太阳能电池几乎没有变化。”
由于所有的无机钙钛矿的太阳能电池都比有机-无机混合物的光线吸收率要低,OIST的研究人员在新型电池中加入了锰,以改善其性能,这便是其第二个特征。锰改变了材料的晶体结构,提升了光线吸收能力。
第三,在这款太阳能电池中,电极和外部导线都是由碳组成的,而不是通常所用的金,从而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与技术难度。它们能够直接打印到太阳能电池中,而制造金电极则需要高温条件以及真空室等特殊设备。
不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市场化仍有一系列的挑战需要克服。例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可保持运行1~2年,而硅制太阳能电池可运行达20年。研究人员仍在努力,改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和持久性,同时也在开发商业规模制造流程。2009年才问世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目前已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可以说前景十分光明。
消息来源:OIST
新型建筑材料Finite
沙子是世界上除了水和空气以外消耗得最多的自然资源,仅仅在建造活动中,每年大约要用250亿t的沙子和砾石。大多数人都误认为沙子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资源,但残酷的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目前的消耗完全是不可持续的。沙子的挖掘速度远超过其自我更新的速度,正从海岸线、河流和海底消失,对环境和人类系统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最近,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卡罗琳·塔姆(Carolyn Tam)、哈姆扎·奥萨(Hamza Oza)、马泰奥·马卡里奥(Matteo Maccario)和扎基·马鲁亚马(Saki Maruyama)发明了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Finite——使用世界各地的沙漠中大量蕴含的常见风沙和特殊粘合剂制作而成,而不是一般制造混凝土所需的海滩和湖泊中开采到的水沙,这些颗粒光滑的沙漠沙子此前被认为无法用来制作建筑材料。
目前水泥浆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占到了全球碳排放总量的5%左右,全球各地都在努力减少水泥浆的使用量。这款新型建材Finite的结构特性与混凝土结构相似,但只产生不到一半的碳足迹,同时完全没有任何毒性污染。显然,藏量丰富的沙漠沙使得Finite和混凝土相比更具经济性。
许多产品和行业所用的沙子是从海滩、湖泊和河床采捞的,过度开采对水域环境产生了剧烈的冲击。而随着水沙藏量日益减少,采沙也变得越来越具破坏性。不仅破坏了原有的脆弱环境,还在开采过程中杀死了数以百万计的生物。所以 Finite 的研究出发点,就是不再使用这种水沙,或许它能挽救世界上数以百万计的、脆弱的水域生态系统。
普通的混凝土达到其使用寿命后,需要拆除并进行复杂的降解处理,或送去垃圾填埋场,不能重复使用。Finite 完全可以回收利用,既可以自然降解,也可以安全地将其拆解后再重新利用。
消息来源:Imperial College London
改变使用功能 构建城市弹性
Building Urban
Resilience through
Change of Use
一个城市若要在国际上更具竞争力,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估标准进行判断;一个城市若要在大自然中更具适应性,最好的试金石就是城市的弹性和活力,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生命线。随着城市日渐发展,各个组成系统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也日益增强,建筑空间功能的规划对城市的能源供需、宜居性和可持续性都有很大影响。本书介绍了如何采用弹性设计和可持续更新机制,通过对现有建筑物功能的转换,如规模创新和共享范式,来提高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弹性,囊括了从前期策划、规划、设计到采购、建设、管理和运营的整个生命周期,并具体介绍了荷兰鹿特丹的办公室功能转换案例。
精装:256页
ISBN-10:1119231426
ISBN-13:9781119231424
出版社:Wiley-Blackwell
时间:2018年4月
作者:萨拉·威尔金森(Sara J. Wilkinson),希尔德·里米(Hilde Remøy)
语言:英文
城市弹性与地域重建
レジリエンスと地域再生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各种异常气候频繁出现,对城市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城市和城市交通的防灾减灾和灾后恢复能力即城市弹性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和交通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为此,世界交通学会(WCTRS)专门成立了交通灾害对策研究分委员会。作为世界交通学会主席,林良嗣教授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本书首先阐述了城市弹性的定义与内涵,在此基础上对世界上在灾害作用下城市弹性的案例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比较研究,并分析了日本城市弹性下降的原因,以及恢复城市弹性的途径与措施、地域重建的思路与方法等。如何从交通角度提高城市弹性,探索建立城市弹性与地域重建的理论和方法,是世界各国面临的紧迫课题,也是大有作为的研究领域。
平装:242页
ISBN-10:7302419760
ISBN-13:9787302419761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时间:2016年2月
作者:林良嗣 铃木康弘 著,陆化普 陆洋 译
语言:中文
应对风险与适应性治理的城市弹性理论与实践
Urban Resilience for Risk and Adaptation Governance: Theory and Practice
本书汇集了关于城市的风险管理和适应性研究方面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论文,分别从弹性和多维的视角展开论述。本书提出城市空间规划在提升风险管理方面的一种横向方法,特别是涉及新形式的多层次治理。该书重点介绍了社区和地方组织在应对城市风险问题时所采取的技术、措施和相关制度等创造性解决方案。相对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政府管理视角,本书强调城市在应对风险时需要更加包容的心态,可通过自下而上的治理系统,在利益相关者和民众的共同参与下完成。
精装:304页
ISBN-10:331976943X
ISBN-13:9783319769431
出版社:Springer
时间:2018年8月
作者:格拉齐亚·布鲁内塔(Grazia Brunetta),翁布雷斯塔·卡尔达里切(Ombretta Caldarice),妮古拉·托林(Nicola Tollin) 等
语言:英文
未来之城——卓越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Territorios
Inteligentes: Alfonso
Vegara Juan Luis De
Las Rivas
本书致力于传达这样一种观点:在全球化时代,应对城市发展挑战所需的精力远远大于制定传统规划方案。我们生活的环境充满了思想、国界、地区、规则和态度的融合,以及人口的巨大流动性,包括生产力的所有其他因素。全球化的新境况要求重新设计经济、政治的规则,城市规划当然也不例外。多个国家遭遇的城市危机事实证明,传统的方式和手段已不足以应对新的挑战。
本书着力呈现当代城市规划的新观点,以及这些观点所意味的学科间的交叉,即创新的态度要与创新的灵感、概念和计划结合起来。
平装:317页
ISBN-10:B07BF4LB5P
ISBN-13:9787112202874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时间:2018年1月
作者:[西]阿方索·维加拉,胡安·路易斯·德拉斯里瓦斯
语言:中文
SU+RE:可持续+弹性设计系统
SU+RE: Sustainable+ Resilient Design Systems
在21世纪,建筑需要通过尽量减少碳足迹来减少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还需应对具有挑战性的新天气。全球范围内,严重的风暴、极端的干旱和海平面上升逐渐成为反复出现的新气候特征。为了应对这些极端天气,需要做出可以吸收破坏性事件的影响并有灵活应变力的弹性设计。本书介绍的“SU+RE房子”,是2015年美国能源部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SD大赛)的获胜作品,各个项目将太阳能、节能与建筑设计以一体化的新方式紧密结合,证明即使单纯靠太阳能的住宅,同样可以是功能完善、舒适且具有可持续性的居住空间,以期促进节能减排的技术发展和实践进步。
平装:136页
ISBN-10:1119379512
ISBN-13:9781119379515
出版社:Wiley
时间:2018年4月
作者:约翰·纳斯塔西(John Nastasi),埃德·梅(Ed May),克拉克·斯内尔(Clarke Snell)
语言:英文
生态住宅·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与实例
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全球变暖问题越发为世界各国所瞩目,并呈现出一种政治倾向。本来日本就是对能源、环境等问题格外敏感的民族,所以,对于这一问题产官学(类似国内的产·学·研)各界已经开始行动起来。在各种行动中,由东京店里株式会社赞助的“建筑环境能源规划学·公益讲座”,于2004年10月在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工学系研究科创办。创办目的在于,从上游到下游关注能源,开展对建筑节能级CO2减排的研究。
本书为讲座中相关研究成果的汇编,主要介绍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问题,包括节能及CO2减排住宅的设计与验证,以及既有楼房的节能改造与实践,以期为建筑和能源领域的节能减排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平装:238页
ISBN-10:B079BFCMTT
ISBN-13:9787112211029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时间:2018年1月
作者:坂本雄三 柳原隆司 前真之 著,胡连荣 译
语言: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