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钨矿床时空分布规律及找矿新进展
2018-11-02何维基
何维基
(江西钨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江西 南昌 330001)
赣南是中国钨的发源地,最早发现的西华山钨矿已逾百年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赣南钨矿的开采开始兴旺[1],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勘查开发,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开采,许多老矿山资源枯竭,产能接替紧张。近十多年来,赣南钨矿找矿成为热潮,找矿取得了丰硕成果。笔者所在单位在赣南拥有18个钨矿开采矿区(采矿权)和9个钨矿探矿权,在新一轮钨矿找矿中先后开展了危机矿山找矿、老矿山深边部找矿及新区找矿,有十多个钨矿区新增了资源储量,并在新区发现了2处中型钨矿床,显示赣南钨矿仍然具有很大的找矿潜力。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对近年来赣南地区找矿取得的新成果、新认识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分析研究,为赣南钨矿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借鉴,以供读者参考。
1 区域成矿背景
赣南地处南岭东段[2-3],属于华厦地块范围的华南加里东褶皱带。区域经历了多阶段的强烈构造运动,长期多阶段构造演化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构造层。
区内出露地层除缺失志留系、中上三叠统外,自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分布。其中下古生界分布广泛,上古生界和中新生界仅见于断陷盆地或拗陷带中。震旦—寒武系陆源碎屑(—火山)沉积广泛发育,是钨的重要矿源层之一,黑钨矿床多产于震旦系、寒武系硅铝质砂岩、板岩或凝灰岩、凝灰质砂岩中。震旦系主要分布于于山带和武夷山带,组成类复理石建造,是赣南出露最古老的地层,产于震旦系中的钨矿较多。寒武系广泛分布于宁都—定南以西地区,为赣南分布最广的地层,分下、中、上统,下统为较封闭的浅海—泻湖湘类复理石及硅质岩沉积,中、上统为正常浅海相类复理石沉积,是赣南钨矿最主要的赋矿围岩,产于寒武系中的钨矿占区内一半左右。上古生界由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组成,为一套以浅海相为主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夹内陆湖泊沼泽相含煤建造,分布于晚古生代的凹陷盆地内。
区内基底褶皱由前震旦系—下古生界的复理石建造构成,遍布全区。盖层褶皱由零散分布于基底褶皱夷平面上的上古生界构成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出现,中新生代盆地由陆相、火山岩相单斜状地层组成。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一系列深大断裂和东西向、北东—北北东向隆起带与断陷带呈网格状分布,叠加北西向、近南北向构造。东西向构造带主要包括遂川—石城、崇义—会昌、全南—寻乌三条东西向隆起构造带,北东—北北东向构造带可划分为武夷山、于山、诸广山三大隆起带。
赣南地区岩浆岩广泛分布,岩浆岩出露面积约有1.4万km2,约占赣南全区面积的三分之一,是从加里东期至喜马拉雅期以来不同强度的多期次岩浆活动的产物。在岩石类型上,各大岩类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其中以花岗岩类占主导,中基性岩类次之。燕山期花岗岩浆侵入活动最盛,岩体出露面积近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岩浆岩面积的60%以上,且与W、Sn、Mo、Bi、Be、Ta、Nb 等矿产成矿关系极为密切。燕山期岩浆岩可进一步分为燕山早期和燕山晚期,其中燕山早期包括三个阶段,与钨矿成矿关系密切,燕山晚期则包括两个阶段。燕山早期第一阶段侵入的花岗岩岩性以中粗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为主,燕山早期第二阶段花岗岩以岩瘤或岩株产出,主要岩石类型为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侵入于前泥盆纪地层或早期岩体中,成矿元素(如 W、Bi、Mo、Be等)的含量都超过了一般酸性岩石的平均含量,该阶段花岗岩中W的含量是燕山期花岗岩中最高的。燕山早期第三阶段侵入的花岗岩呈现多种状,如岩瘤、岩墙、岩盖等,岩性以黑云母花岗岩为主,次为白云母花岗岩及二云母花岗岩,花岗岩体中成矿元素(如:W、Sn、Mo、Bi等)含量均较高。同期岩体又往往是多阶段多次形成的复式岩体,且一次侵入又由主体→补体→脉岩或矿脉,构成完整的成岩成矿序列,多次成岩常出现多次成矿,矿化富集多是与同期补体密切相伴[4]。
2 矿床类型
据不完全统计,赣南钨矿床(点)有441处[5-6],其中中—大型三十多处,有西华山、漂塘、黄沙、盘古山、茅坪、大吉山、岿美山、画眉坳、淘锡坑等9个大型钨矿床。钨矿床中常伴有锡、钼、铋、铜、铅、锌、银及铌、钽、钪、铍、锂、铷、铯等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矿产。
赣南钨矿床类型较多,成因较复杂,前人研究成果很多,本文参照前人分类方案,结合找矿新成果,对赣南钨矿主要类型及其成矿特征进行总结介绍,主要有6种矿床类型[7-8],具体划分见表1。
表1 赣南钨矿床类型及矿化特征简表Tab.1 Type and miner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ungsten deposits in Southern Jiangxi
2.1 石英脉型钨矿床
该类型钨矿床是区内最主要的矿床类型,可分为石英大脉型和石英细脉带型两个亚类,以黑钨矿为主,已知矿床(点)387处,占全区钨矿床(点)数的90%。矿床产于燕山期花岗岩体中或岩体附近的围岩中,矿体空间分布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含矿围岩为浅变质砂岩、板岩,矿化分布于岩体内外接触带,矿体呈石英线脉、细脉、大脉带,其形态分带有水平分带和垂直分带,其中部分矿床如黄沙、漂塘、官山等钨矿具有典型的“五层楼”垂直分带特征,大部分仅出现“三层楼”,近年来新发现淘锡坑具有“五层楼+地下室”分带特征。
2.2 夕卡岩型钨矿床
该类型矿床数量和探明储量仅次于石英脉型钨矿床。已知矿床(点)25处。钨矿化主要产于燕山期花岗岩体与石炭系上统碳酸盐岩接触带上的夕卡岩中,如宝山中型白钨银铅锌矿;其次赋存于寒武系下统大理岩、泥盆系中上统含钙砂岩、不纯灰岩中,其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有关,为矿源层受热变质作用或气成热液作用,形成层状浸染状白钨矿化夕卡岩。
2.3 细脉浸染型钨(钼)矿床
有两个亚类,一类为花岗岩细脉浸染型钨钼矿床,以近年新发现的湖南汝城与江西崇义交界处的高坳背钨钼矿床为代表,矿床规模大,矿体产于印支期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中,其锆石同位素成岩年龄为222Ma,辉钼矿Re-Os成矿年龄为157Ma[9]。岩体中发育两组矿化石英细脉,矿化石英细脉长0.1cm至几米,细脉宽1 mm至几厘米,一般小于1 cm。矿化与石英细脉数量有关,细脉多而密集地段(15条/m),钨钼矿化也强。矿体厚度几百米,形态呈长透镜状,矿体边界很不规则,钨为黑钨矿,粒度细小,肉眼无法确定矿体边界,完全由化验结果圈定矿体边界线。福建行洛坑钨(钼)矿也属于这一矿床类型。
另一个亚类为外接触带蚀变岩细脉浸染型钨矿床,以近年新发现的遂川云洋钨矿床为代表,矿体产于寒武系牛角河群蚀变变质岩中,深部有隐伏的燕山期花岗岩。钨矿化的强弱与石英脉的发育程度及蚀变强度密切相关,蚀变带内岩石为蚀变变质砂岩、板岩、长石石英砂岩中,白钨矿矿化广泛,反映钨矿的成矿作用不仅仅是裂隙的充填作用成矿,而且变质岩的蚀变矿化,交代作用成矿也在起着重要作用。
2.4 蚀变花岗岩浸染型钨锡(钽铌)矿床
蚀变花岗岩型钨矿是在重熔型岩浆—矿液在分异演化和成岩过程中保持相对封闭的构造条件下形成的,在空间分布上常产于铌钽成矿区中,常伴生铌钽出现。与成矿有关的岩体大多是多阶段侵入的复式岩体,岩浆从早到晚具有明显的演化规律,含矿岩体均为演化晚阶段的小侵入体。已知矿床主要有大吉山(69号钠化花岗岩钨铌钽矿体)、黄沙(深部云英岩化花岗岩钨矿体)[10]、茅坪(云英岩化花岗岩浸染型钨锡矿体)、洞脑、红岭、九窝等。
2.5 云英岩型钨矿床
以洪水寨、九龙脑钨矿为代表,矿床赋存于九龙脑燕山早期花岗岩体边缘的内接触带中,矿体由矿化的云英岩及石英细脉带构成,云英岩型包括岩体云英岩蚀变带、石英脉旁云英岩带。各种石英脉组脉宽一般为1~20 cm,一般多为1~2 cm。单一细脉延长很少超过10 m,乳白色石英脉有的则成宽自数米至十余米,延长及延深为数十米至百余米不等的透镜状。矿物组合较简单,以黑钨为主,其他矿物不多。黑钨矿主要富集于矿带的中部,黄铜矿硫化物主要分布于矿带的南缘。垂直矿带走向,由接触面向花岗岩内部矿化逐渐降低。沿倾向,黑钨矿化主要富集于内接触带20~30 m的范围。
2.6 破碎带型钨锡多金属矿床
以八仙脑钨锡多金属矿床为代表,破碎带型钨锡矿化群组呈东西向产于天门山岩体与岩体南侧2 km范围内的寒武系浅变质碎屑岩中,赋存于东西向断裂带内,与围岩界线清楚,断裂控制明显[11]。矿化主要发育于挤压破碎带和碎裂石英脉中,成矿早期的长石-石英呈角砾状被多金属硫化物胶结,或晚期的多金属硫化物呈条带状分布在石英脉中。
3 钨成矿区带的划分及其成矿特征
根据赣南地区区域地质构造演化与区域成矿演化特征,赣南地区由西往东可划分为诸广山钨锡成矿带、于山钨稀有多金属成矿带、武夷山锡铜钨稀有金属成矿带[10],著名矿集区有崇—犹—余、于都—赣县、三南(龙南—全南—定南)、兴国—宁都四个矿集区。
3.1 诸广山钨锡成矿带
该矿带处于华南造山带罗霄褶皱带诸广山多旋回构造一岩浆带。北西以遂川—东乡深断裂为界,南东以大余—宜黄大断裂为界,呈北东向展布。
带内出露地层为震旦系至泥盆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主要为一套类复理石建造特征的浅变质岩层,泥盆系主要为砂、页岩。构造—岩浆带控制区内矿产的分布。构造非常发育,整个成矿带处于南岭纬向构造带、北东向构造带、南北向构造带和北西向构造带复合部位。岩浆活动十分强烈,岩性以花岗岩为主,成岩时期从加里东晚期至燕山期均有,具有多个构造岩浆旋回的特征,与成矿有关的主要为燕山期花岗岩。燕山期为该区岩浆活动最盛时期,可划分为早晚两期,成岩成矿集中在早期。
该成矿带已知矿床主要有钨矿,共(伴)生有锡、钼、铋、铜、银、铅、锌等矿化。钨矿化遍布于全区,钨矿床(点)共211处,其中大型矿床6处。带内以崇—犹—余矿化集中区最著名,矿床密度最大,在面积约3 500 km2的范围内分布着矿床(点)139处。已知钨锡钼铋稀有金属矿床主要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绝大部分属石英脉型钨锡钼铋矿床,如西华山、漂塘、左拔、茅坪、下垄、淘锡坑等,其次为细脉浸染型钨钼矿床,如高坳背、云洋以及夕卡岩型白钨银铅锌矿床,如宝山、焦里、井子坳、茶亭坳等;还分布有云英岩型钨矿床,如洪水寨、九龙脑,以及破碎带型钨锡多金属矿床,如八仙脑、老庵里。
3.2 于山钨稀有多金属成矿带
该成矿带位于华南造山带于山褶皱带,属于山多旋回构造岩浆带,该带处于鹰潭—安远深断裂和大余—宜黄大断裂之间,北东以于山山脉为中脊,斜贯赣南中部,呈北北东向展布。
带内北部震旦系浅变质岩发育,为一套巨厚层的浅海相复理石碎屑岩夹火山岩建造,中部为震旦系、泥盆系、石炭系地层,南部以寒武系为主。构造非常发育,东西向、北东向、南北向、北西向构造带在带内纵横交错,复合部位是成岩成矿的有利部位。以北东向断裂构造最发育,岩浆活动十分强烈,遍布全区,岩性以花岗岩为主,尤以北东段花岗岩基大面积分布。成岩时期有加里东期,华力西—印支期、燕山期,具有多个构造岩浆旋回的特征,以燕山期岩浆活动最强烈,对钨、稀土、钽铌矿具有直接控制意义。燕山期可分早晚两期,燕山早期第一阶段花岗岩出露面积大,多呈岩基产出,第二、三阶段花岗岩多呈岩株、岩瘤,燕山晚期则以岩株、岩瘤、岩脉为主,成矿集中于燕山早期第二、三阶段。
该区已知矿床主要有钨、稀土矿,共(伴)生有锡、钼、铋、铍、铜、银、铅锌、铌钽等,已发现矿床(点)208处,其中大型8处。著名的矿集区有三南钨稀有稀土金属矿化集中区、于都—赣县钨钼铋矿化集中区、兴国—宁都钨铜铍矿化集中区。带内绝大部分钨矿床均为石英脉型钨矿,矿床数量众多,规模小—大型均有,如大吉山(石英脉矿体)、盘古山、黄沙、画眉坳、见龙、廖坑等钨矿床;其次为夕卡岩型钨矿床,如黄婆地、岩前、岿美山、岗鼓山等钨矿;以及蚀变花岗岩浸染型钨铌钽矿床,如大吉山69号矿体、九窝。
3.3 武夷山钨锡铜稀有金属成矿带
该成矿带处于华南造山带武夷山隆起构造一岩浆带,西以安远—鹰潭深断裂为界,东至闽赣省界,北至石城,呈北北东向展布。
该成矿带广泛分布震旦系中深变质岩,寒武系浅变质岩,还分布有石炭系碎屑岩、碳酸盐岩。在中生代断陷盆地主要石城—瑞金断陷盆、会昌断陷盆地、寻乌留车断陷盆地,断陷盆地主要由白垩系碎屑岩及火山碎屑岩组成,南段寻乌留车断陷盆地由侏罗系火山碎屑岩及熔岩组成。南段广泛分布有加里东期混合岩,会昌—寻乌一带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岩浆活动强烈,尤其燕山期花岗岩广泛分布,北北东向断裂带、近东西断裂带、北西向断裂带均较发育,控制了区内石城—寻乌北北东向火山—酸性斑岩矿带和会昌红山—上杭紫金山火山—中酸性斑岩铜(金)矿带。
带内已知矿床主要有锡、铜、钨、钼、稀土、钽铌。钨矿床(点)较多,但规模较小,以石英脉型钨矿为主,规模为小型或矿点,如大塘面、湖山岽、三口峰钨矿。另外中武夷山西侧见有隐爆角砾岩筒型钨矿床,如大窝里、龙眼石钨矿,以及产于震旦系地层中的胎子岽钨矿。还有夕卡岩型钨矿,如白鹅、上坪。该成矿带中武夷山石城县省界附近的福建境内行洛坑大型钨矿探明储量达30万t,为花岗岩细脉浸染型钨矿。
4 钨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赣南钨矿分布既广泛又高度集中,矿床分布特别是大型、超大型钨矿主要集中于崇—犹—余、于都—赣县、三南(龙南—全南—定南)、宁都—兴国矿集区,其储量占全国钨储量的80%以上。钨矿床遍布赣南全区,它们在空间上与沉积含矿建造、构造及花岗岩的关系密切。
4.1 各时代地层中矿床的分布特征
区内钨矿床在空间上赋存的地层层位较多,主要产于震旦系—寒武系和泥盆系地层中,其次为石炭系地层。夕卡岩型矿床对围岩选择性强,主要分布于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含钙砂岩、碳酸盐岩与花岗岩接触带上,石英脉型钨矿床则在各类岩石中均有产出,但以震旦系、寒武系为主。
4.2 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1)矿床的产出受含矿层位和构造—花岗岩带的联合控制。由于重熔型系列花岗岩发展演化至燕山期达到高潮,所以有大量钨矿床产出,也和燕山期特别是燕山早期花岗岩有关。在含矿地层分布区,当有燕山早期的构造—花岗岩带发育时,则成为该系列钨矿床的主要分布区。
(2)矿床分布高度集中,成群成带。赣南钨矿床在各成矿带中均有分布,石英脉型钨矿主要集中于诸广山成矿带崇犹余矿集区、于山成矿带于都—赣县矿集区、三南矿集区和宁都—兴国矿集区,而武夷成矿带分布较少。蚀变花岗岩浸染型铌钽钨矿主要分布于三南矿集区内的次级构造隆起带。夕卡岩型钨矿则主要分布于崇—犹—余矿集区石炭系碳酸盐岩与花岗岩接触带。钨矿床在矿带上的分布具有大致的等间距、近等间距分布特征,如西华山—漂塘—八仙脑—茅坪4个大型矿床连线呈10 km近等距分布。矿集区一般有几个大型钨矿床及一批中小型矿床成群成组的分布,每个矿区的含矿石英脉成组成带的产出。
(3)矿床矿化空间水平和垂直分带明显。大部分矿床成矿元素在空间上变化的基本特征是以成矿岩体为中心,矿化具有明显的分带性。成矿岩体多阶段侵入定位的产状与矿床分带性密切相关。如大吉山铌—钽—钨(铍、铋、钼)矿床,早阶段中粒二云母花岗岩株位于下部,晚阶段细粒白云母钠长石花岗岩盖(69号岩体)位于上部,岩盖本身即为蚀变花岗岩浸染型铌—钽—钨矿床。石英脉型钨(铍、铋、钼)则主要产于岩盖上部,形成下(内)部铌—钽,上(外)部钨、铍、铋的垂直分带。又如西华山多阶段复式侵入的花岗岩体,在局部地区垂直剖面中,两个阶段岩体上下重叠,则形成明显的两层矿化。早阶段钨—钼矿脉在上,晚阶段钨—锡—铋矿脉居下。
以岩体为中心还表现共生矿床在空间上的组合规律,即岩体—接触带—石英脉—地层(体—带—脉—层)矿化分带模式。岩体,即指作为中心的成矿花岗岩体浸染(细脉)型稀土、铌钽、钨(锡、钼)矿床;接触带,系指岩体与碳酸盐岩围岩的接触带中的夕卡岩型钨矿床;脉,即指岩体内外的石英脉型钨(锡、铍、铋、钼等)矿床;层,系指最外侧的围岩地层中(远岩体)之似夕卡岩、交代岩型钨、钨—铅—锌—银等层状矿床。
石英脉型钨矿床垂直分带最具特点。产于岩体外侧(上部)浅变质岩中的石英脉带型钨矿床往往具有“五层楼”式的垂直分带模式,即顶部(线脉)→上部(细脉带)→中部(大薄脉密集带)→下部(稀疏大脉)→底部(分散细脉)。同时也具有相应的矿化、蚀变分带特征。近年来,淘锡坑钨矿床岩体内接触带内发现钨矿脉,形成五层楼+地下室模式[11-12]。
5 矿床时间分布规律
赣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浆侵入活动强烈,钨矿成矿作用集中在燕山早期,形成了大量钨多金属矿床,而燕山早期先后也呈由弱到强再减弱的演化趋势[2]。赣南钨矿成矿年代研究形成成果比较早,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研究报告及部分钨矿床早期地质报告,有相当一部分矿床采用白云母K-Ar等测试方法测定了成矿年龄。近年来赣南钨矿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取得突出进展,部分地质院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们,采用最新的辉钼矿Re-Os、云母Ar-Ar等方法对赣南钨矿床进行了新一轮成矿年龄测定,这些新方法测试精度高,发表了许多钨矿成矿年龄测试研究新数据[13-24],详见表2。
表2表明,赣南钨矿的成矿年龄集中在145~160 Ma,显示出短时间内“爆发”成矿的特点[4],属燕山早期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燕山早期赣南有大量花岗岩浆沿断裂侵入,岩基、岩株、岩枝、岩瘤都很发育,燕山早期第二阶段伴随有大量的钨(锡、钼、铋、铅锌)矿床(点)产出,矿床的形成一般略晚于成岩期,其延续时间较长,第二阶段为区内钨成矿的全盛时期,不但矿床数量多,分布广,规模大,而且共伴生矿种多,矿化强度大。主要矿化种类为W,共伴生元素有 Sn、Mo、Bi、Ta、Nb、Be 等,矿化类型众多,各类型矿床均有形成。夕卡岩型钨多金属矿的形成略早于石英脉型、其次为破碎带型、云英岩型钨矿,石英脉型成矿时间跨度较大,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均有产出,但他们均形成于同一成岩成矿系统[16]。燕山早期第三阶段以铅锌矿化为主,兼有钨铜矿化。
6 找矿新进展
赣南钨矿勘查取得的新进展突出表现在新区找钨的突破和钨矿新类型的发现,运用新观点拓展新思路,在新地区、新深度、新类型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形成一批新的钨矿战略资源基地,打开了钨矿找矿新局面。
6.1 新区找矿取得重要成果
赣南钨矿勘查在诸广山成矿带、于山成矿带一些新的区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不仅新发现了多个大中型钨矿,而且取得钨矿新类型的发现。
诸广山成矿带钨矿找矿成果显著,新发现了多个大中型钨矿床,矿床类型主要有细脉浸染型、破碎带型和夕卡岩型。新发现的细脉浸染型矿床有高坳背、云洋两个矿床,高坳背钨钼矿产于印支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中,新增钨资源量达到大型规模;遂川云洋钨矿产于寒武系蚀变变质岩中,新增资源规模已达到中型,深部尚未完全控制,具有大型远景规模。细脉浸染型钨矿近年来在赣北大湖塘突破了百万吨规模,高坳背、云洋钨矿的相继发现,显示赣南细脉浸染型钨矿找矿前景非常好。破碎带型矿床有八仙脑钨多金属矿床,规模达大型;夕卡岩型矿床有井子坳钨银铅锌矿床,中型规模。
于山成矿带钨矿找矿也取得明显的成效,新发现矿床类型主要为石英脉型、破碎蚀变岩型和蚀变花岗岩型。石英脉型有于都小东坑和兴国见龙两个中型规模钨矿床,小东坑是新发现的一个高品位钨矿,目前仍在勘查,找矿前景非常好。龙南中洞新发现破碎蚀变岩型钨矿床,全南寒洞新发现蚀变花岗岩型钨矿化类型,拓展了钨矿床新类型的找矿新领域。大余金银庵、于都南坑山、龙南九曲均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
6.2 老矿山深边部找矿取得重要进展
20世纪初,经过几十年的采矿消耗,赣南黑钨矿的资源优势不断消减,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赣南钨矿找矿几乎停滞,许多矿山资源枯竭,加上当时钨精矿价格长期低迷,绝大部分钨矿山生产经营陷入困境。2005年以后,随着钨精矿价格的快速上涨,赣南钨矿掀起了新一轮找矿热潮,国土资源部先后开展的危机矿山、老矿山找矿,以及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开展矿山深边部找矿,维持了十年的找矿高峰期,找矿取得了不少新的进展,老矿山找矿新增资源储量20万t以上,找矿理论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尤其是江西钨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一批老矿山,大部分矿山生产探矿新增资源储量与采矿消耗基本上保持平衡,使赣南钨矿仍然保持着我国钨矿主产地的地位。
表2 赣南主要钨矿床同位素年龄Tab.2 The isotope age of main mineral deposits in Southern Jiangxi
近十年来老矿山找矿取得突出成果的主要是石英脉型钨矿床。淘锡坑钨矿深边部找矿效果最显著,新增资源储量达到中型规模,并将“五层楼”发展为“五层楼+地下室”的钨矿成矿理论。茅坪深部、牛岭新增资源储量也达到中型规模;庵前滩钨矿在南组深部找到大脉富矿体;大吉山北组深部发现隐伏大脉矿体;左拔、木梓园、西华山、画眉坳、岿美山等老矿山深边部找矿项目也分别新增了钨资源储量,延长了矿山服务年限。
石英脉钨矿脉多面广的分布特点,使这类钨矿山资源储量消耗较“慢”,各矿山生产探矿均不断新发现一些隐伏的石英脉矿体,新增了不少资源储量,有的矿山采矿消耗资源储量比当年地质勘查提交的资源储量多了一倍以上,许多老矿山服务年限已大大超过设计服务年限,如岿美山、画眉坳等。有的钨矿以往地质勘查深度不够、深边部工作控制程度较低,更容易扩大资源储量,如蒲罗合铜钨矿,20世纪60、70年代岿美山钨矿勘探时作为外围矿点开展过普查工作,认为规模小,但矿山近年来开采过程中,发现矿体延长、延深均较大,证实其为品位较富的中型钨铜矿床。
从近年来取得的找矿成果看,赣南地区钨矿床(点)星罗棋布,成矿条件好,尽管勘查开发程度高,但找矿潜力仍然很大,未来仍将是我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产钨区。主要找矿方向是诸广山、于山成矿带,主攻类型仍是石英脉型钨矿,并注重细脉浸染型及新矿化类型的找矿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