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格勒沟脑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探讨
2018-11-02安海西刘久波
马 伟,安海西,刘久波
(青海省柴达木综合地质矿产勘查院,青海 西宁 816000)
0 前 言
青海大格勒沟脑金矿床位于青海省格尔市大格勒沟脑地区,大地构造地处地处东昆仑造山带(I)雪峰山—布尔汗布达造山亚带(II)中段[1-2],周边金—多金属矿床(点)密布,如开荒北金矿床、红石山南金矿点、西支沟铜金矿点和大格勒铅矿化点[3-5],均分布于接触带及断裂构造带中,受构造控制明显。自2008年以来,通过于区内开展1∶1万草测、槽探、硐探及钻探等工作,明确矿床矿体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探讨矿床成因和成矿作用,以期为矿床的探矿增储提供理论指导。
1 区域地质概况
区域地层出露较为简单,包括元古界万宝沟群,石炭系哈拉郭勒组、大干沟组、浩特洛哇组,三叠系闹仓坚沟组以及第四系,岩性以玄武岩、碳酸盐岩和砂岩为主;断裂和褶皱构造发育,总体呈近EW向展布,褶皱构造以三叠系向斜为主,断裂构造为区域性大断裂昆中断裂带[6]及昆南断裂带的一部分严格控制区内地层展布,为重要的控岩构造;岩浆活动频繁,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和印支期花岗岩发育,脉岩广布且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三叠系火山喷发活动强烈,英安岩和安山岩发育。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范围内地层出露简单,除山麓沟谷地带广泛分布的第四系冲积物和沉积物外,区内主要出露中—上元古界万宝沟群和晚三叠世八宝山组(图1)。
1 第四系;2 三叠纪八宝山组砾岩、砂岩;3 中上元古界万宝沟群砂岩、板岩、灰岩;4 斜长花岗岩脉;5 石英脉;6 地层界线;7 断层及编号;8 蚀变破碎带及编号
图1大格勒沟脑金矿床矿区地质
其中,万宝沟群在矿区范围内普遍发育,岩性包括下部玄武岩、碎斑岩,中部灰岩、绢云母板岩、凝灰质板岩、凝灰质砂岩,以及上部火山角砾熔岩、玉髓质硅质岩;八宝山组除在西北部大面积出露外,其他部位零星出露且面积较少,总体呈NE向,岩性以长石砂岩夹杂砂岩为主,其次为凝灰质和泥质板岩。
2.2 构造
区内区内未见大型褶皱构造,层间小褶皱发育,多分布在中部万宝沟群板岩中。断裂构造极为发育,主要为NE向、NW向和近EW向三组,其中:
F1断裂:呈北东向展布,倾向120(°)~150(°),倾角60(°)。沿该断裂产出一条长约2.5 km,宽从数米到数十米不等的破碎蚀变带。带内构造岩发育,主要岩性为糜棱岩、构造片岩、碎裂岩等,普遍具高岭土化、硅化和绢云母化,其中褐铁矿化、黄铁矿化较强,破碎带中见有一体较为稳定的花岗斑岩脉。在该带中经探槽、钻孔工程验证已发现金矿体2条,该带与金的成矿密切相关。
F4断裂:近EW向展布,向东与F6断裂交汇,断裂性质为逆断层,倾向325(°)~340(°),倾角50(°)左右,形成的断层破碎带长2.0 km,宽2~40 m不等,其间见有黄铁矿化石英脉分布。构造岩主要为碎裂岩、断层泥,施工的TC7中见有金矿化体产出。
2.3 岩浆岩
区内侵入岩主要沿断裂带分布,多以脉岩形式产出,以石英脉为主,其次为斜长花岗岩脉。其中,石英脉不同期次的均有分布,主要沿构造裂隙、节理产出,多呈灰色,不等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主要由石英组成,其次含有少量碳酸盐矿物和金属矿物。
3 矿体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在区内圈定多条破碎蚀变带,以3条NE向的破碎蚀变带为主,本次工作共圈定金矿体15条,部分金矿体地质特征见表1,主要矿体特征如下:
1)Ⅰ号矿体
赋存于Sb-1破碎带中,宽2.5 m,水平长约320 m,真厚度为1.25 m,产状121(°)~135(°)∠50(°);矿体赋存标高4 550~4 600 m,矿呈透镜体状;金品位1.17~2.73×10-6,平均1.76×10-6;厚度0.99~1.50 m,由12DTC10、 13DTC02、14DZK2301、13DZK1901等4个工程控制;含矿岩石为碎裂岩化黄铁矿化蚀变花岗斑岩,岩石具碎裂岩化、褐铁矿化和少量的黄铁矿化;含矿蚀变灰白色花岗斑岩整体厚度8 m左右,除圈定出的金矿体,其余地段均有矿化显示。
表1 部分金矿体地质特征
2)Ⅱ号矿体
主要由16~52勘探线钻探及槽探工程进行控制,位于含矿蚀变破碎带Sb-1中段,矿体南倾,倾向120(°)~150(°)左右,倾角64(°)~78(°),矿体赋存标高4 150~4 450 m,矿体长度为560 m,金平均品位为4.05×10-6;矿体厚0.90~8.25 m,赋存于糜棱岩化、黄铁矿化、炭质硅质板岩中;板岩整体较破碎,具轻微的褐铁矿化、泥化等蚀变,矿体下盘为花岗闪长岩,矿体上盘为蚀变花岗斑岩。
1 粉砂质板岩;2 炭质板岩;3 凝灰质板岩;4 灰岩;5 花岗闪长岩;6 金矿体;7 矿化体;8 钻孔及编号;9 黄铁矿化;10 碎裂岩化
图2大格勒沟脑金矿床32号勘探线剖面
3.2 矿石特征
据金矿体赋矿岩石特征,将矿石类型划分为两种:具硅化、黄铁矿化砂质板岩型金矿石和具硅化、黄铁矿化炭质糜棱岩型金矿石;以团块状、条带状、细粒—细脉浸染状、板状构造和它形细粒、自形—半自形粗粒、压碎构、交代—残余结构为主;金属矿物以黄铁矿、方铅矿和黄铜矿为主,含少量褐铁矿和毒砂,脉石矿物以长石、石英和绢云母为主,其次为石墨。
4 成矿作用
区内已发现的金矿(化)体多赋存于具糜棱岩化的板岩中,且炭质板岩中黄铁矿化较强,黄铁矿晶型较差,并伴随一定强度的硅化(岩石中有细小脉石英充填),糜棱岩化强烈部位是金矿化的主要富集地段;此外,蚀变花岗斑岩、花岗闪长岩与金矿化关系密切,做为顶、底板的热液阻隔层可能是成矿的有利地段;加之金矿体主要产于NE向断裂所形成的破碎蚀变带内,矿体分布受构造控制作用明显,且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褐铁矿化等蚀变与金成矿关系密切,初步判断矿床成因类型为受构造控制的与热液活动有关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8-9]。该区地处区域性昆中断裂和昆南断裂之间的东昆仑南坡俯冲碰撞杂岩带内,断裂构造极为发育且具多期次构造活动叠加之特点,脉岩发育且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矿床成矿机理推断为大规模构造活动及远程岩浆活动所产生的含矿热液沿区域性断裂带运移,并在断裂带内沉淀富集成矿。
5 结 论
1)大格勒沟脑金矿床地处昆中断裂和昆南断裂之间的东昆仑南坡俯冲碰撞杂岩带内,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成矿地质条件优越;
2)矿化体主要赋存于NE向断裂形成的破碎蚀变带内,矿化体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且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褐铁矿化等蚀变与金成矿关系密切;
3)矿床成因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成矿机理为大规模构造活动及远程岩浆活动所产生的含矿热液沿区域性断裂带运移,并在断裂带内沉淀富集成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