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旅游”再燃云南魅力

2018-11-02

创造 2018年8期
关键词:紫陶扎染文化遗产

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人类文化多样性,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原文化部提出了“在提高中保护”“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3个重要理念。以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为重点的一系列工作次第展开,使得非遗回归生活,并且在当代生产生活中再现活力。随着旅游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非遗在旅游中的科学利用,既符合非遗的规律,又符合旅游规律的开发,有利于旅游的发展,也有利于非遗的保护、传承与传播。

在云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既有传统技艺的传承,又有歌舞表演艺术的沿袭,还有服饰、节庆、美食、医药等文化精髓的保护与延续。由于这些非遗项目的特色性和唯一性,不仅为城市居民、外地游客所喜欢,境外游客也对云南非遗景区的独特生活方式、地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

非遗旅游新亮点

随着交通、互联网、通讯的发展以及智慧旅游、全域旅游的建设,到云南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原本不常见的非遗项目,从初见的陌生新奇也逐步变得习以为常。

罗平县是全国31个油菜籽生产基地县之一,曾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被誉为世界最大自然天成花园。自1999年以来,罗平成功举办了20届集农业观光、自然风景揽胜、民族风情展演和商贸洽谈为一体的“中国·云南·罗平国际油菜花文化旅游节”。

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鲁古法木榨菜籽油工艺展示成为罗平县旅游的新亮点,吸引着更多的游客,有效推动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当地的油脂种植专业合作社挖掘整理依鲁古法木榨技艺非遗传统文化元素,通过罗平菜籽油博物馆进行展示,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更直观地了解非遗、感知非遗,在观看学习、参与互动中,游客既是学习者,又成为传承者;依鲁古法木榨菜籽油打响非遗品牌,延伸旅游产业链,丰富旅游市场,推动当地经济的增长,促进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罗平县这种以“非遗”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开展体验旅游的方式,推进了“非遗”文化经济价值的转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罗平丰厚的文化底蕴。

随着“一部手机游云南”的正式上线,丽江旅游迈入了智慧化进程。丽江的15个文化体验展示点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和传承着纳西族传统文化,而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就是其中的代表。馆中设有学习体验区、传统区、创意区、精品区、工艺品区和学习交流区,展示的艺术作品有东巴文字、东巴绘画、东巴木雕、东巴刺绣等。在体验馆中,可以跟随东巴老师,从象形文字的演变开始,从故事到图像、象形文、古字、部首、造字等步骤体验文字改变的由来以及它的图像魅力。体验馆还定期举办东巴象形文字教学公益课。

建水的紫陶,历史悠久,工艺精湛。随着云南红河旅游品牌蜚声海内外,红河的建水紫陶已不再只是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已日渐成为红河旅游发展的文化品牌,是当地最著名的伴手礼。在建水的碗窑村、紫陶一条街就能好好欣赏紫陶文化。紫陶街上,除了售卖各式各样的紫陶工艺品,也保留了原工艺美术陶厂曾使用过的大烟囱,以及在推板窑基础上建起来的紫陶博物馆。在紫陶文化产业园,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紫陶园区,感受一把揉泥、拉胚的紫陶制作。游客们冲着紫陶伴手礼而来,游览一圈,把紫陶文化带走,建水的旅游体验因非遗文化而更有趣味。

陇川县双坡山“天宫目瑙”文化旅游小镇位于距县城约12公里的景罕镇吕乐村。项目以景颇族“天宫目瑙”文化、生态农业、休闲养生、运动健康为主题,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农业与旅游相结合、休闲养生与健康运动相结合的大型文化旅游产业综合体,成为陇川县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和县城的后花园、旅游接待中心、城市会客厅、世界景颇民族文化传承中心。

这是云南景颇生态园文化延伸和拓展主核心区的又一次质的飞跃,对传承和保护景颇族民族文化,提升中国目瑙纵歌之乡—陇川的文化旅游品牌,实现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与农业观光游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景洪曼斗寨、勐罕曼峦站寨、勐海曼扎寨及勐龙寨等地均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傣族传统制陶技艺。傣族自古喜爱用陶,据明钱古训《百夷传》载:傣族器皿“所用多陶器”。制陶在傣语中称为“板磨”,俗称“土锅”。

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傣族制陶是由妇女世代相承的。传统制陶可谓是中国原始陶艺的代表,傣族制陶技艺最突出的特色为慢轮手工制作,这是云南原始的传统手工制陶术。器物表面均用有纹的木拍拍打出印纹,这与南方新石器遗址出土的印纹陶器相一致。这些远古时期就开始使用的制陶技术,至今仍为傣族传承使用。

随着西双版纳本地旅游市场和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傣陶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其不再局限于本地,而是面向来自国内外五湖四海的游客。在拥有500多年历史的西双版纳勐养镇曼掌村,游客不仅可以在此观看到傣陶制作工艺,也可亲身体验参与其中,增加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更可以购买到心仪的傣陶制品,无形中又对其起到了宣传促进的作用,也增加了当地手工业者的收入,形成了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旅游的发展让这些古老技艺焕发出生机,更让越来越多的人从发展中获得即时回报,并越来越坚定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坚守。

创于两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光大于改革开放的白族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古老的纺织染色工艺。大理市周城镇、喜洲镇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至今保留着这一传统工艺,其中尤以周城白族扎染最为著名,是1996年国家文化部命名的“民族扎染艺术之乡”。2015年底,“大理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开始试运行,将扎染作品展示与扎染技艺示范相结合,推向旅游市场,并成为多所大学的教学实训基地。白族扎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段银开说:“白族扎染已有上千年历史,我们都想将这份手艺一直坚持传承下去,这是一份责任。”

在大理地区,有二十多家从事扎染的机构和企业,都可以根据游客的需求DIY订制不同的非遗体验项目。以璞真扎染厂为例,扎染体验收费30元/位,仅此一项,一年收益就可达200万元。

近年来,随着大理旅游产业的发展,到喜洲观光的游客人数日益增多。对传统工艺扎染进行旅游开发,不仅为个人带来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收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整个村的旅游、经济发展。

舌尖上的非遗

美食旅游带动了食品生产业、房地产业、商贸业、文化娱乐业、建筑业等行业发展,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空间和发展的潜力。此外,由于美食旅游对其他的旅游类型旅游者的影响,旅游者更重视旅游体验,自觉增加餐饮方面的消费,也使得整个旅游过程的消费上涨。文化和美食互为花叶,相得益彰。

独具特色的云南非遗美食,不仅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到云南搜食数味,而且与旅游跨界结合后,延伸出更多的可能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过桥米线,云南省级非遗巧家小碗红糖、大理南涧非遗跳菜……云南的非遗特色美食菜单列举出来就能让人垂涎。

巧家小碗红糖俗称“碗碗糖”,选用当地优质甘蔗、以传统工艺加工制作,自晚清以来,在国内市场久享盛誉。小碗红糖保存了天然蔗汁的营养成分,更含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多种微量元素,被誉为“东方巧克力”。2017年巧家小碗红糖被列入云南省第四批省级非遗目录推荐项目名单。巧家小碗红糖作坊式生产,土法制作,匠人有专业分工,称谓、职司饶有情趣,整个工艺流程宛如一轴绵延久远的民俗风情画卷。

大理白族扎染

蒙自过桥米线位列云南十大名小吃之首,于2015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9月底至10月初,蒙自会筹办一场以蒙自过桥米线和石榴两大美食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届时,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品尝过桥米线,采摘蒙自酸甜石榴。作为云南过桥米线的发源地,蒙自旅游还在“打造一个过桥米线文化小镇”“打造一个蒙自过桥米线传习馆(博物馆)”“创建一个线上的蒙自过桥米线旗舰店”“举办一个蒙自过桥米线文化节”“创作一系列蒙自过桥米线的节目”……利用“米线优势”大力发展旅游品牌,传统美食成为助力当地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的引擎。

跳菜又名“抬菜舞”,是云南大理州南涧县彝族流传至今的礼节性风俗舞蹈,2003年南涧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跳菜艺术之乡”,2008年“南涧跳菜”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誉为南涧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跳菜舞动作粗犷豪放、刚劲有力,声音高亢嘹亮,呈现出一种气势恢宏、整体和谐的艺术效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鲁朝金一年中就有两百多天时间奔波在外,要么进行跳菜培训,要么带着30多人的跳菜队到县内外进行跳菜表演,一年下来,每人都有上万元的收入。黄草坝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罗加喜是跳菜队的队员,他激动地说:“现在每个月最低可收入2000多元,寒冬腊月每个月可收入4000多元,家庭的收入来源增加了,日子也过得笑哈哈!”

随着南涧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传统跳菜艺术经过发掘、整理、创新,逐渐走出大山、走向世界。2015年,南涧跳菜 “跳”进英国皇宫中,“跳”上了春晚,成为南涧县一张靓丽的旅游名片。

要传承也要创新

如何取得非遗保护传承与旅游发展中的平衡,是当下一个重要课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多种类,不同类别的非遗特点不同,不同类别特点的非遗进行旅游开发的方向、方式、方法也不同,还要适应旅游者不同的需要。有些非遗适合做旅游观光,有些非遗适合做旅游体验,有些非遗适合品尝,有些非遗适合开发成旅游商品。盲目、无知、程式化地开发非遗旅游项目和非遗旅游商品必然失败。

简而言之,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属于文化事业范畴要以非遗为中心,尽量回避市场的干扰。非遗旅游项目和非遗旅游商品的开发则需要时时刻刻、方方面面地考虑旅游者的需求,按照旅游者的需求调整非遗供给侧的开发内容。既要兼顾文化事业,又要兼顾旅游产业;既要传承非遗,又要让旅游者满意。

在文化的传承保护过程中,不是把传统文化封闭起来就是要保护,“活化”它、使用它,让它发挥最大的效益才是最好的保护,而旅游就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系主任、旅游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李庆雷提出,要立足文化的根源进行旅游开发。“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作为民族文化旅游大省,云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立足于音乐、舞蹈、技艺、节庆等各个方面与旅游产业充分结合。”

李庆雷建议,非遗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还要考虑旅游的需求。例如建一个能够让游客少付出时间和费用成本就能深度了解非遗项目精华的载体。“如果设置售卖中心,就要满足一定的旅游服务功能;如果是建立传习馆、展示馆、互动体验馆,就要满足消费者DIY个性化制作、体验,带走自制纪念品的需求。这样一来,才能让游客参与其中,在获得体验式旅游感受的同时,延长停留时间,为当地的旅游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是文化内核和旅游发展的统一,是实现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愿望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式,也是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恭王府博物馆副馆长陈晓文坦言,恭王府既是5A级景区,又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保护基地。“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恭王府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持续不断推出精彩的非遗展览,打造365天‘永不落幕的非遗博览会’,并且每一次非遗展示活动都会选在二十四节气的节点举办。”陈晓文说。

通过可持续旅游的发展,非遗传承人能够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积极传承发展非遗,从而传播给游客,游客参与的同时给传承人带来自豪感与文化自信,这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可持续旅游发展使得非遗成为“活态”的文化。谈及“非遗+旅游”的表现方式,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孙冬宁说,“一定要见人见物见生活”。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顶层设计至关重要,这其中有一点应该牢牢把握,那就是讲好中国故事、挖掘传统文化精髓。非遗旅游展览与一般艺术展不同,必须充分考虑到受众的体验感、获得感,让旅游者满意。

在日本东京的顶级百货商场里,每年会举办一段时间的非遗商品的展销。非遗传承人坐在高档商场大厅的展示台上,定时展示其制作工艺,工具一排排整齐地摆放在周围,展示台上陈列着一件件精美的非遗作品。强烈的仪式般的非遗展示给人以神圣、神秘、神奇的感觉,对非遗的崇拜,对非遗传承人的敬仰,使得观众轻手轻脚地走过去,关掉闪光灯,不断拍照,荣幸地购买非遗作品。

足够的空间,足够的照度,整洁的环境,相应的展架,合适的位置,有意思的介绍,这些都是旅游服务的基本要求。

创新开发非遗产品的新应用既要以为现代人服务为宗旨,要为现代人的美好生活而开发;又要避免以生活化为名的非遗商品的低俗化、低劣化。好东西要好好做,高档的要和高档结合,手工的要显示出手工的价值。同属非遗产品类,在与旅游结合时还要再细分,不同的非遗产品开发的旅游商品也不应相同。只有将不同的非遗产品在传承同时,又有了相应的新应用时才是旅游者喜爱的非遗旅游商品。

非遗创意旅游商品开发与非遗产品的创新不同。非遗产品的创新者主要是非遗传人和精通非遗的工作者。非遗创意旅游商品的开发者主要是现代市场策划者和现代设计师。非遗产品的创新要在传承中有新应用,并不改变原形态、材质和工艺等;非遗创意旅游商品的开发是取其元素或内涵,改变原形态、材质和工艺等。目的是使非遗的元素或内涵用新形态、新材质、新工艺等展示在世人面前,通过完全的市场化进入旅游市场,进而大量融入现代生活中。

核心技艺没有变、非遗的基因没有变,但表现形式随着游客需求和现代生活在变化。通过创意设计,促进非遗的节日庆典、礼仪规范、服装服饰、民风民俗与旅游休闲相结合,使非遗更好地融入旅游场景,展现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见人见物见生活,才能拥有“活态传承”的生命力。

当然,旅游对非遗的包装和设计应有“度”,要“秉承传统,不失其本”。专家提醒,不能舍本逐末,用华丽的舞台和灯光、音响替代非遗表演的质朴;不能只停留于器物层面,而要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更不能急功近利,冲击非遗的精雕细刻和工匠精神。

建水的旅游体验因非遗紫陶文化而更有趣味

有了非遗旅游产品设计,更需要非遗旅游顶层设计,才能起到以点带面、四两拨千斤的政策放大效应。要重视与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结合起来,“一村一品”凸显特色。要注重形成合力,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市场机制配置更多产业资源,激活非遗内生发展活力,以新的方式走入百姓生活,实现云南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链接>>

昆明官渡古镇的“非遗”样本

官渡古镇,一座承载着上千年滇文化历史的小镇,它曾是滇池东北岸一大集镇和交通要冲,但随着昆明城市化的发展,官渡古镇沦落为一座普通的小镇。

从2001年,一场古镇文化的抢救工程开始,官渡古镇从一个城中村式的古镇,转变成了如今初见端倪的文化名镇。通过基础设施建设、部分房屋改造、历史文化的挖掘、环境的美化和商旅资源的开发,集中再现了官渡“五朝古镇”的传统人文风貌和历史文化特色,将古镇改造为集商业、旅游观光、民俗文化、非物质遗产文化展示等于一体的旅游文化项目。

如今的官渡古镇,逐步形成了集品牌餐饮区、民族特色餐饮区、主题酒店区、特色客栈区、时尚娱乐区、茶文化区、宗教祈福区、少林功夫表演区、民俗表演区等五街九区的旅游文化名镇。在省、市对非遗文化方面的保护得到重视时,古镇抓住了时机。古镇一期改造在以金刚塔为中心的妙湛寺、文明阁等建筑群的修复中,其他古文化建筑群也得到了修复。小镇重现了古建筑群风貌。这也得益于近年来云南在非遗文化保护上的成功经验。

猜你喜欢

紫陶扎染文化遗产
邂逅扎染 布里生花——从古法扎染师到新阶层守艺人
建水紫陶研究: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紫陶作品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建水紫陶研究:学生紫陶作品(二)
扎染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马行云艺术作品欣赏
建水紫陶:中国建水紫陶古陶斗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