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职学校职业农民的精准培训
2018-11-02杨进军
杨进军
(湖南澧县职业中专学校,湖南澧县 415500)
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农民的质量与数量,要推动澧县现代农业发展,就须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素养,在对青年一代加大农业知识传授的同时,需要对现有主力军进行农业知识的改造与提升。
农民的现状如何,笔者在2016年3~6月对澧县一村级居民进行调查,结果见表1,当前农村里活跃着一批从事农业的农民,而且因第二、三产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外出务工的农民因不能找到合适岗位而回乡待业的人数在增加,所以推动农民职业培训,提高岗位竞争力迫在眉睫。基于澧县发展实情,县职业中专承接了多项农民工转移培训任务,职业农民培训属于任务之一,但在职业农民培训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积极校正,以提高培训之功效。
表1 澧县居民调查
1 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1.1 人浮于事,流于形式,培训工作不能落在实处
2016年我校共开展职业农民培训5批次,其中有三次是在乡镇开展,学校培训教师充分准备,从单一的任务入手,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但在实施过程中计划开展一个星期的培训两个上午结束,其程序基本上就是签字登记,听会摄影,填写资料,领礼品解散,其成效可想而知,虽然农民从现实利益上获得一点蝇头小利,但丧失了民心,打击了真正想学技术群体的积极性。
1.2 培训目标不明,针对性不强
现行的职业农民培训多采用应付式培训,用文字材料敷衍各级主管部门,在培训过程中目标不明,培训主体不清,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2016年第四期在复兴厂镇开展针对苹果柚专业户培训是一次成功的职业农民培训,参与培训的人员均是种植户或技术人员,他们有共同“语言”,共同的生产对象,学习目的清晰。培训分三段进行,第一阶段在学校进行,时间为二天,主要通过PPT、微课的形式了解苹果柚的发展前景,栽培注意环节,先进生产工艺;第二阶段进入柚的生产基地,针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现场解决,时间为一天;第三阶段,培训人员间、师生间进行大讨论,把各类问题与生产体会拿出来共同分享与解决,其效果极佳。
1.3 扶持力度不够,动力不足,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欠佳
培训职业农民的首要目的是让其掌握新工艺与技能,然后投身于现代农业生产,实现创业,但因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对于学校而言,面对居住分散、学习时间不固定、学历层次低等特点,难以推广远程教学、现代化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模式教学;对于农民本身而言,每一新型农民都渴求学习,关键问题在于学以难用,学用脱节,不能对接岗位,另外,学以致用或创业发展,却受资金约束,只能望“农”兴叹。
1.4 培训方式陈旧,知识落伍,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在以往的职业农民培训中,学校多采用传统模式,粉笔加黑板成为施教者的主要工具,传授着死板、落伍、乏味的知识,很难调动学习者的兴趣与激情;且传授的知识理论性偏强,实用价值低,对于渴求应用性技术的农民来说,毫无用处。
2 实施“精准”的职业农民培训
2.1 培训对象精准分类
从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看,职业农民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专业技能型(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和社会服务型(农村信息员、农产品经纪人、跨区作业农机手、统防统治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三类。学校在开展培训前需遴选培训对象,参与培训的人员需从思想——自愿从事农业或有志于发展现代农业,态度——敢于吃苦、甘于付出,文化——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在18~50周岁间等角度审查,再遵循立足产业、农民自愿的原则对培训者进行精准分类,让培训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现在农村存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但我们不能盲目开展培训,需做好统筹安排,把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留下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劳动力,借助县职业教育平台进行分类培训与转化,各级机构应引导与保障地方职业学校对农业后继者培养,完成老中青三代农民的对接与转型,让现代农业能健康、有序、高效地发展。
2.2 培训内容精准有效
培训内容分为基础板块与技术板块。基础板块重点培养职业农民的职业素养、政策法规、质量安全、市场营销、现代农业经营与管理理念等,一般占到培训课时的40%,此内容主要在职业院校校内实施培训,其对象是农民的新生代,培养思维新颖与超前的新农民以适应社会需求。技术板块采取培训者“点菜”,专家“下厨”的原则有针对性设置培训内容,力争要做到一期一案,由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完成,其内容以服务地方产业为主轴,以提升专业能力为核心,以传递新技能、新工艺为目的,让职业农民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
根据我县地域农业经济特点,2017年我们重点开办了葡萄、苹果柚、柑橘、南美对虾、生猪养殖五个特色项目,每期培训内容重点安排在无公害生产、品种优化、疫病防治等方面,内容单一,目标明确。2018年计划将职业农民的培训由传统的种养扩充到休闲农业、特种养殖与加工、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等领域,其培训内容以新技术、新工艺为主体,并注重现代化、机械化、智能化技术的渗透,面对的主体是种植(养殖)户、营销户等,在内容设置上减少理论,偏重生产技能,其效果较为理想。
2.3 培训模式精准实施
在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不可形成固定的培训模式,从学员本身需求及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出发,依情况而定,对于生产型职业农民,在培训过程中多采用田间与课堂双交替、现场传导与情景模拟双交替、老师与“土专家”双交替等模式实施培训,让学员在理实一体环境中接受知识,在实践操作中解决问题,并借助现代教学手段补充因季节受限而不能呈现的生产景象,以完善技术环节;对于技术型与服务型职业农民,采用项目推动模式、典型示范模式,让学员在某一领域有所提高,并成为该领域的专家,我们曾开展一期柑橘营销农民培训,以柑橘为载体,传授柑橘市场调研与动向分析、果品选择与加工贮藏、网络营销等知识,并辅以实际操作,其成效较佳,此期培训出来的营销农民,不是单一的电商,他们懂得分析市场,采购与调运水果,并通过理性包装提高柑橘的价值。
2.4 培训机制精准运行
职业农民培训是一项长久而艰巨的任务,职业学校要持之以恒的推广职业农民培训,就必须建立健全长效的培训机制且精准运行,才能让农民稳定地接受到新知识、增长新技能,实现“三农”可持续发展。
2.4.1 建立培训保障机制
职业农民的培训主体复杂,传授内容多样,时间灵活多变,样式无固定模式,为了让职业学校顺利、高效地完成培训任务,首要任务是建立与运行精准的保障机制。职校在开展培训时建立“统一领导、分工协作、高效流畅”的管理体系;在教学管理上按照“长远设计,科学规划,共同分享”原则优化教学管理体制;建立“财政支持、政校配套、社会协同”的渠道筹措培训资金,形成“专兼结合、社校并蓄、协同创新”的师资队伍,建设“高效规范、便捷实用、与时俱进”的教学管理和共享网络平台。
2.4.2 建立培训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是保证培训有效推行和提高质量的重要手段,首先要建立精准的监督制度,即督查制度、问责制度、追究制度,其次组建由教师、学员、管理队伍、第三方机构共同构建的高效监督队伍,建立网络微信、纪检机构、专业队伍三位一体的监督平台;第三强化培训过程的精准监督,即对培训中的质量、安全、绩效、成效实施动态监督。
2.4.3 建立培训激励与约束机制
在职业农民培训中,通过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实行优胜劣汰,促进职业农民有序流动,做到人尽其才,形成职业竞争压力。在培训过程中,在精准考核的前题下,建立长、短期相交融的激励机制,在实施精神、物质激励的同时设置项目扶持、资金支撑、人才再培养等长效激励机制;并开辟精准的激励通道,对于培训中的优秀者在政策、资金扶持方面给予倾斜。
2.4.4 培训管理精准到位
农民的任何活动都以农事为载体,生产型农民要深入农事生产,技术型农民要依托农业实现自我价值,服务型的以农业为载体开展活动。所以,在组织培训时,要遵循“农学结合、弹性学制”的培训机制,以分散和灵活多样的方式安排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要建立职业农民培育台帐,精准记录培训时间(天数)、从事产业、培训专业、学员个人信息和学员签字等,对通过认定获得资格证书的职业农民,以户为单位建立综合信息档案,县、乡两级安排专人开展“一对一”双向跟踪服务,落实好政府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
职业农民的精准培训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职业院校及地方政府担负责任,深谋远虑,才有高效、快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