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
2018-11-01杨春林张彪
杨春林 张彪
【摘 要】 目的:分析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上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采取射频热凝术治疗,观察组采取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2.86%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1.43%(P<0.05)。结论: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取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181.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4-256-01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作为临床上较为多见的一种脑神经疾病,病因至今仍未明确,但根据相关临床研究显示多于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有关[1]。该疾病目前临床上多以微血管减压术为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分析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上的临床疗效,本文抽取我院于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间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56例进行研究,详情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的研究对象为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间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56例,以随机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其中,观察组:有16例男性,12例女性;年龄均值为(57.2±11.2)岁;病程均值为(5.9±2.3)年;受累分支:1例第Ⅲ支疼痛,17例第Ⅱ支疼痛,10例第Ⅰ支疼痛;15例病变位置为左侧,13例病变位置为右侧。对照组:有17例男性,11例女性;年龄均值为(58.4±12.5)岁;病程均值为(5.4±1.5)年;受累分支:3例第Ⅲ支疼痛,16例第Ⅱ支疼痛,9例第Ⅰ支疼痛;16例病变位置为左侧,12例病变位置为右侧。比较两组资料,组间无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射频热凝术治疗,即患者经局部麻醉后行仰卧位,借助CT明确卵圆口位置后,将12cm长的23G穿刺针体表进针,直至感觉到落空感后停止穿刺,根据方波试验证实穿刺位置的准确性,之后再进行射频治疗。起始温度为65℃,5min后再将温度上调到70℃,5min后再将温度上调到75℃,时间均保持60s。检验患者的患侧区域的痛觉及触觉情况,待患者无明显痛感、触觉迟钝,则表明已破坏神经。
观察组采取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患者经全身麻醉后,行仰卧位,使用头架将头部固定,此外还应将身体进行固定,并维持上侧于上方和头颈部平行地面。选择乙状窦后锁孔作为手术路径,并在耳后发际位置作6cm左右的内斜手术切口,将乳突根部及枕骨鳞状外侧部露出,直至产生2cm左右的骨窗后,再逐层切口,待三叉神经、出入根完全露出,借助显微镜锐性分离小脑角区蛛网膜,等到脑髓液释出并且颅内压下降后,之后朝内轻微牵拉小脑半球,将小脑桥脑池打开,产生手术可操作区域,借助神经内镜,并于显微镜下撕开桥小脑角区间隙内蛛网膜,露出三叉神经根,借助神经内镜0°与30°镜头,仔细辨认责任血管以及走向,确定责任血管和压迫位置后,先推移神经根除的责任血管,之后对附近的蛛网膜进行锐性分离,操作时要尽量减少对血管、神经的牵拉,以免造成损伤。将Tefion棉嵌入神经与责任血管间,再将神经内镜导入,观察神经前方和桥脑交角等显微镜死角,以免出现血管成角扭曲、遗漏血管情况,完成止血后将硬脑膜、皮肤严密地进行缝合。
1.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Brisman的治疗效果判定标准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2],其标准可分为痊愈:术后患者疼痛症状均已完全消除,不再进行药物治疗;显效:术后患者疼痛症状改善明显,但仍需服用药物进行干预;有效:患者术后疼痛症状部分好转,但仍需服用药物,而用量与治疗前相比下降>1/2;无效:患者术后疼痛症状和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且有恶化趋势。
1.4 统计学方法 针对统计数据的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采用百分数、(x±s)加以表示,应用X2、t值加以检验,并录入软件SPSS21.0展开分析,当P值<0.05时,则表明组间对比数据存在差异显著。
2 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2.86%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1.43%(P<0.05)。
3 讨论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作为临床上较为多见的一种神经外科疾病,其病因至今仍未明确,但部分专家认为是由血管压迫导致。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主要根据病因进行治疗,并不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其临床治疗效果更显著[3]。所以,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已经成为三叉神经痛的主要治疗方式。本文通过研究得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2.86%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1.43%(P<0.05)。表明神经内镜结合显微镜的手术方式具有良好的照明及成像角度,清晰地掌握桥小脑角区的解剖结构,明确定位三叉神经位置,并减轻对小脑和脑神经的损害,而且还有助于责任血管、三叉神经根的辨认,观察神经前方和桥脑交角等显微镜死角,将Tefion棉嵌入神经与责任血管间,改善了显微镜管状视野存在的不足,提高患者的手术效果[4],研究结果与梁有明等人的研究结果相近[5]。
综上所述,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取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李格.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經疾病杂志,2016,19(20):100-102.
[2] 李琦,钱令涛,高志波,等.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附24例临床分析)[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4(1):22-25.
[3] 张程,赵晶.神经内镜下辅助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配合[J].全科护理,2016,14(11):1141-1142.
[4] 李祥,谷佳,孟庆明,等.神经内镜在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4,34(6):400-402.
[5] 梁有明,蓝胜勇,叶劲,等.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长期效果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27):5216-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