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PICC置管导管异位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2018-11-01杨白梅吴淑芬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4期
关键词:新生儿

杨白梅 吴淑芬

【摘 要】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发生导管异位的原因,优化置管流程,减少导管异位,增加留置时间。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新生儿病区住院患儿为对象,胎龄28-39周,体重1000-3600g,出生日龄0-3天,采用传统置管方法成功置管46例,对导管异位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对策。结果:导管异位发生率的高低与所选择的血管、测量方法、患者体位、操作者置管的熟练程度及送管技巧等有关。结论:护理人员因不断积累临床经验,学习最新的知识及护理技术,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关键词】 新生儿;PICC;导管异位;原因及预防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4-254-0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采用引导针经外周静脉穿刺送管,其尖端最终位于上(下)腔静脉的置管技术,其优势在于留置时间长,不需反复穿刺,护士工作量得以减少[1],对于新生儿来说是一条较为理想的静脉通路。美国输液护理学会认为应在上腔静脉的下1/3段至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处放置中心静脉导管的尖端[2]。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常会因为新生儿本身或者其他因素导致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的尖端无法到达其上腔静脉[3-4],导管异位是置管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文就导管异位的发生原因及预防进行探讨。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新生儿病区住院患儿为对象,胎龄28-39周,体重1000-3600g,出生日龄0-3天,采用传统置管方法成功置管46例,发生导管异位8例。

2 方法

2.1 血管的选择 在PICC置管中,通常使用患者的上肢血管,其中贵要静脉最佳,但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身体较小,其上肢和肘部面积也相应很小,再加上肘部肌肉的原因,静脉不易清晰暴露,肘部屈曲且活动频繁,穿刺后难以固定,因此在对新生儿进行PICC置管的过程中,不应优先选择贵要静脉[5]。不同新生儿的血管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置管时可选择腋静脉、颈外静脉、颞浅静脉、下肢大隐静脉等。

2.2 导管预查长度的测量 保持患儿穿刺侧上肢外展与躯干成90度,充分暴露上肢,从穿刺点到右胸锁关节再反折至第三肋间隙。

2.3 置管方法 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1.9Fr规格PICC导管及穿刺包。将患儿置于辐射台上,取仰卧位,监测心电及血氧饱和度;保持患儿穿刺侧上肢外展与躯干成90度,充分暴露上肢,测量患儿双臂臂围,做好记录。选好穿刺点,测量置管长度;常规消毒铺巾建立无菌区,检查及修剪导管,于穿刺点处15度-30度进针,缓慢刺入血管腔,看到暗红血后减小进针角度,继续进针约0.5cm,穿刺成功后松止血带,将导管送入预定的长度,妥善固定,常规摄取X线片。

3 原因及预防3.1 异位入右心房3.1.1 原因 因为体表测量的长度不能十分准确的显示体内静脉的解剖,导管测量过长,导管尖端进入右心房,可能引起心律失常、心肌损伤等并发症。3.1.2 预防 从上肢穿刺置管的PICC导管最佳放置位置就是上腔静脉,在测量体表长度时应尽量准确。测量方法为穿刺侧上肢外展与躯干成90度,充分暴露上肢,从预穿刺点到右胸锁关节再反折至第三肋间隙,在成功完成穿刺送管后,且没有将导管固定好之前,再次使用无菌尺子测量定位两次,一次测量方法同穿刺前,另一次采用经穿刺点沿血管的解剖走向至右侧第四肋间隙进行测量,实际置管长度为两次测量的数据的平均值,按照此长度调整置入的导管后固定稳固,置管后的患儿应持续心电监护并及时摄取胸片。

3.2 异位入颈内静脉

3.2.1 原因 因为患儿的体位不正确引起的3.2.2 预防 经上肢静脉置管,患儿置管前取仰卧位,置管时将其上肢外展,头偏向穿刺者对侧,在导管送至腋窝的时候将患儿的头偏回穿刺侧,使下颌尽量靠近肩,如果置管中或置管后发现导管进入颈内静脉,应拉出导管至肩部位置,重新调整位置再送入。3.3 送管困难导致导管置入过浅3.3.1 原因 患儿体位,舒适度改变致患儿紧张或操作者经验不够。3.3.2 预防 置管前将室温调节至适宜的温度,将患儿放入已预热的辐射台上,温度调节至患儿的适中温度,将穿刺部位予以充分暴露,用包被或干净的纸尿裤将患儿身体其余部分包裹好,保持室内安靜,可通过温水擦浴促进血液循环,使血管更加充盈。在进行消毒之后患儿因酒精刺激血管或寒冷会导致血管出现收缩或痉挛现象,不易看见血管,在消毒处的皮肤使用烤灯照射可使血管充盈,促进穿刺成功,并缓解疼痛。有研究指出音乐是一种可缓解疼痛和紧张的有效方法,因此可在置管时放一些舒缓的轻音乐。处理送管困难时,观察是否为患儿哭闹等引起,如果是,可等待片刻,安抚患儿再送管;如果是体位所致,调整体位或用生理盐水边冲边送管。

4 小结

新生儿各方面生理功能和机体免疫较弱,反复穿刺会给患儿心理、生理带来很大不良影响,PICC置管可防止反复穿刺的痛苦,还可较好地保护静脉血管[6]。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的高低与所选择的血管、测量方法、患者体位、操作者置管的熟练程度及送管技巧等有关;护理人员因不断积累临床经验,学习最新的知识及护理技术,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延长导管留置时间,使PICC置管在危重新生儿中应用的优点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 唐红梅,张惠英[,文凤,等.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观察及应用分析[J].护理研究,2015,29(7A):2396-2398

[2] 马繁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不同置管方式在新生儿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4):169-170.

[3] 孙丽芳,冷馨,叶聪,等.颈外静脉及上肢静脉PICC血栓与感染的对比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8):4475-4477.

[4] 陈芳,范巧玲,李爱求,等.早产儿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不同穿刺部位的留置效果分析[J].护理实践与管理,2014,34(9):1300-1303.

[5] 宇亚娟,杜柯凝,刘颖.9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刊,2015,17(4):418-420.

[6] 吴宏荷,陆红英,等.极低出生体重儿经颞浅静脉置入PICC导管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5):4244-4246.

猜你喜欢

新生儿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早期科学干预新生儿喂哺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研究
新生儿要采集足跟血,足跟血检查什么病?
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在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诊断中的应用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