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及临床救治分析

2018-11-01田刚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4期

田刚

【摘 要】 目的:研究急诊外科创伤病患的常见死亡原因并总结恰当的临床救治方法。方法:统计我院急诊外科近年收治的300例创伤致死病患,统计其中院前死亡比例及致伤原因。结果:300例死亡患者中74.67%为院前死亡,致伤原因中交通事故伤占比最高,其次依次为高空坠落、重物创击,分别占比63.09%、19.46%、12.08%。结论:创伤严重者需尽早入院,临床救治需明确致伤原因,注重病情观察并尽快纠正失血、休克、呼吸受阻危险,提升院前急救水平,尽可能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 急诊外科;致死原因;临床救治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4-229-02

当前世界范围内,创伤仍属于致死的主要因素类型。在我国,每年由于创伤导致死亡的人数可达到70万以上,高发人群在于中年及青年阶段,且不少患者为多发性创伤,常集中于头部、胸部、腹部等位置[1]。对于急诊外科而言,现场急救、机械通气、患者昏迷程度等成为了抢救成功性的关键因素。本次研究选取了近年收治的200例急诊死亡病患作为对象,总结了死亡危险因素并提出几点临床救治要点。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1年10月至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急诊死亡病患共300例,经临床资料统计,其中男女比例为163:137;年龄区间处于16-68岁,中位年龄(40.67±5.39)岁;自受伤至送至医院最短8分钟,最长3小时,平均(84.67±1.35)min。所有入选对象均为我院急诊外科收治,其中224例为院前死亡。受伤原因包含交通事故、重物创击、高处坠落、刀具砍伤、硬物划伤等;主要受伤位置为胸部、腹部、头部、脊柱、四肢。

1.2 一般方法

根据患者受伤原因、受伤程度、意识状态等实施针对性急救处理,临床救治常规方案如下。

1.2.1 病情评估 迅速评估患者病情,查看受伤原因以及潜在致命伤,查看患者血压、心率、呼吸、瞳孔、意识状态,为患者评估格拉斯哥昏迷评分[2]。若患者身体条件允许可行全身检查,尽早明确对应急救方案。

1.2.2 静脉通路 迅速为患者建立至少两条静脉通道以保障各项急救操作有条不紊。多数急诊外科创伤病患存在大量失血甚至失血性休克危险,需通过静脉通道及时补液,避免内循环障碍,积极预防失血性休克。

1.2.3 呼吸通畅 确保患者能够顺畅呼吸,若患者无法自主呼吸或病情危急可采用机械通气[3]。

1.2.4 及时止血 观察患者出血情况,明确出血位置及程度。若患者创伤严重,通常为开放性创口,急救处理时若发现存在活动性出血必须立即压迫止血。若创面较大,可使用医用无菌纱布填塞处理或覆盖处理,并通过绷带包扎完成加压止血。若患者存在四肢开放性骨折,需观察是否存在皮肤撕脱或大动脉损伤,若存在需应用止血带或将伤口近端动脉使用拇指压迫止血,并注意骨折处的妥善固定。

1.3 观察指标 对200例研究对象的致伤原因展开统计,计算各项致伤原因中院前死亡病例数占比。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总死亡数据及院前死亡数据结果进行分析统计工作,以[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若P<0.05表示组间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统计300例死亡病患中为院前死亡病例数,并根据患者致命伤分类,查看外科创伤致命排行。结果显示相对而言交通事故伤的院前死亡率最高(P<0.05),其次为高空坠落及重物创击,详见表一。

3 讨论

在我国病死因素中,创伤是仅次于恶性肿瘤及心脏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急診外科是对创伤治疗的首要科室以及主要科室,虽说目前急诊技术的进展让创伤急救有效性有了质的飞跃,但从整体水平而言仍处于致死率偏高状态[4]。不少患者在送至医院时已经处于死亡或濒临死亡程度,极大降低了院内抢救效果。

临床救治操作方面,首先应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查看创伤位置、创伤程度、是否为多发伤、是否伤及重要脏器器官或颅脑等。评估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了解病患神经系统是否已经出现异常。创伤评估是制定救治方案的基础,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ISS评分以及GCS评分判定严重程度,以便于多数在送至医院时已经濒临死亡的病患得到更迅速的救治。其次应保障患者通气的顺畅性,在急救操作中机械通气属于常见手段,但可能引发患者肺部损伤或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尤其是胸部创伤病患,在救治成功后可能对肺部产生持续性损伤,在处理此方面情况时应注意操作规范性。

根据研究统计数据,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于交通事故,其次为高处坠落、重物创击。除了身体受损位置以及损伤程度外,送至医院的时间以及患者年龄、身体状态、意识清醒程度等也会影响到救治效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急救医疗队伍是提升创伤急救效果的关键所在。急救团队必须拥有尖端的水平、迅速的响应能力以及各类操作机械设备,这是保障创伤患者得到有效救治的前提。急救水平、质量直接关系到救治成功率,且患者在遭受创伤后送至医院的时间越短,急救效果将越容易得到提升。急救医务人员必须在应急措施方面临危不乱、冷静应对,在快速反应机制下迅速联系医院不同科室、通讯部门以及交通部门,确保患者在受伤后能够在第一时间被送至医院并强调院前急救,控制病死率。对于严重创伤病患,应尽可能在现场救治的同时保障在30分钟内送至医院进行系统性病情评估及通气、止血操作,以提升救治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薛德磊,孙之鹏,周玉凯. 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及急救措施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2014,11(16):132-133.

[2] 张永亮. 急诊外科创伤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及急救措施[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01):19-20.

[3] 姜大同,项和平. 探讨多发伤合并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死亡因素及早期救治策略[J]. 创伤外科杂志,2016,18(05):261-264.

[4] 史未名,毛明伟,熊光福. 急诊外科创伤患者病死影响因素分析及急救方案[J]. 中国社区医师,2018,34(1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