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

2018-11-01闫歆赵岩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4期
关键词:痞满针灸学

闫歆 赵岩

【摘 要】

目的:文章主要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采用温针灸疗法进行治疗,观察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以电脑随机筛选的方式抽取我院2016年2月—2018年3月期间接受治疗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88例作为此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以吗丁啉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44例),以采用温针灸疗法进行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44例),分别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功能及总有效率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肠道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肠道功能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总有效率(86.36%)较对照组(61.36%)显著,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采用温针灸疗法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肠道功能,疗效良好,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功能消化不良;温针灸疗法;痞满;针灸学

【中图分类号】R246.1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4-113-01

引 言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是一类不能用系统性、代谢性或器质性疾病等来解释,但具有慢性消化不良症状的疾病。根据罗马Ⅳ最新诊断标准,FD必须符合上腹痛综合征(①上腹痛;②上腹部烧灼感)或餐后不适(①早饱感;②上腹部饱胀不适)的诊断标准。FD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具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中79.5%符合FD的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在国内消化病专科门诊,大于1/3为FD患者。西医认为FD的发生可能与胃酸分泌、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感染、内脏高敏感性、精神心理因素及胃酸分泌等相关,其中发现超过一半的FD患者的发病与精神心理相关,精神心理因素也被认为是FD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医认为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同时肝输泄正常可影响脾胃气机升降,与FD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从肝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治疗效果良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电脑随机筛选的方式抽取我院2016年2月—2018年3月期间接受治疗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88例,作为此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患者。观察组:18例女性,26例男性;年龄范围在20-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17±2.52)岁;病程范围在1-4年之间,平均病程为(2.30±0.82)年。对照组:17例女性,27例男性;年龄范围在21-5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94±2.31)岁;病程范围在1-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2.59±0.67)年。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进行分析,2组患者差异不明显(P>0.05),该资料具有比较意义。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吗丁啉进行治疗。给予对照组口服剂量为10mg/次的吗丁啉(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10003)进行治疗,每日服用3次,于饭前15-30min前口服。共治疗4周。观察组:按中医证候类型区分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痰湿内阻3种类型,对患者的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进行基础针刺;肝胃不和型患者采用平补平泻法治疗,加太冲、脾腧、肝腧行针;对于脾胃虚弱型患者采用补法治疗,加脾腧、胃腧行针;而针对痰温内阻型患者则采用泻法治疗,加丰隆、阴凌泉行针;患者得气后将艾绒捏于针尾处,上端点燃,施行温针灸,各种证候类型均予以留针30min。每日行温针灸1次,共实行4周。

2 结果

2.1 组患者观察指标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的观察指标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经采用不同治疗方案对病情进行控制后,观察组的肠道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其观察指标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明显(P<0.05)。

2.2 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对2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分别采用温针灸疗法和口服吗丁啉进行治疗后,采用温针灸療法进行治疗的观察组其临床效果较采用吗丁啉药物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明显,2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86.36%、61.36%,运用统计学软件处理2组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在我国发病率较高,该病起病缓慢,病情常持续反复发作,对患者的工作及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其发病机理较为复杂,胃肠慢性疾病、不良的饮食习惯以及长期情志不畅或受到突然猛烈的刺激等精神因素均可导致该病的发生。临床上治疗该病可采用西医、中医等方式治疗。当前西医多采用胃肠动力药物治疗,同时给予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进行用药控制,该方法对部分患者存在一定的不良作用,且治疗效果不理想。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目前常见的消化系统基本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无论从西医还是中医方面上来讲,大部分研究者还是认为精神心理因素,即中医上提到的肝郁,在功能性消化的发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西医治疗基本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抑酸药、抗酸药、促胃肠动力药以及根除幽门螺杆菌,必要时心理治疗等,但症状易反复,迁延难愈。而中医从肝论治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副作用小,因此在功能性消化的治疗上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及推广。

本研究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分为2组进行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功能及总有效率进行观察与分析。发现采用温针灸治疗的观察组其肠道功能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总有效率(86.36%)较对照组(61.36%)显著,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采用的温针灸疗法其临床效果优于口服吗丁啉,该治疗方法不仅能改善患者的肠道功能指标,还可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徐世芳·温针灸辅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18):104-105.

[2] 蔡杰·中医辨证疗法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30):30-31.

猜你喜欢

痞满针灸学
针灸学教材中行针手法来历考证
基于数据挖掘的《普济方》治疗痞满用药规律分析
温针灸治疗痞满的临床观察
温补法治疗痞满临床经验
针灸学书本知识与实践运用中的不对称问题与思考
苏玉伦主任治疗痞满的临床经验
高职高专针灸学耳针的学习障碍与教学策略
高职高专针灸学课程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针灸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滋阴养胃汤治疗痞满胃阴不足证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