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瘀止痛膏对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的影响研究
2018-11-01李素莲郭梦菲李同莲冯会容刘念
李素莲 郭梦菲 李同莲 冯会容 刘念
【摘 要】
目的:探讨消瘀止痛膏对促进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康复的有效性,以进一步指导临床护理实践。方法:将80例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消瘀止痛膏贴敷组,对照组(B组)常规治疗组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消瘀止痛膏贴敷配合功能训练进行康复治疗。对照组:单纯功能训练。根据改良式Caseebum评价标准、消肿指数定期测量两组患者,从而评价出其肘关节功能性及消肿疗效。结果:消瘀止痛膏外敷组在关节活动度、功能性评价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消瘀止痛膏贴敷治疗,在促进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术后关节功能康复的疗效肯定,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关键词】 消瘀止痛膏;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肘关节功能;康复
【中图分类号】R365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4-103-01
肱骨髁间骨折属于肘关节内的严重损伤,在全身骨折中,约占0.47%,好发于青、壮年[1]。由于肘关节构造复杂,且常为粉碎性骨折,使得骨折复位、固定都较为困难,固定后容易发生再次移位,从而造成肘关节黏连、僵直,严重影响肘关节功能[2]。为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最大限度的恢复肘关节的功能,除了术中解剖复位、坚强固定外,术后早期、合理、有效的康复护理尤为重要。我院骨科自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对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消瘀止痛膏贴敷配合功能训练进行康复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本次研究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骨伤科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80例符合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住院患者,按照 AO/ASIF 分类,均为C2、C3 型骨折行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随机分为观察组 (A组)和对照组 (B组),各40例。A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19~52岁, 平均年龄(38.5±5.0)岁,高处坠落伤19 例,车祸伤13例,重物砸伤8 例;右侧24例,左侧16例;B组40 例,男27例 ,女13例,年龄 20~51 岁,平均年龄 (37.8±5.7) 岁,高处坠落伤20 例,车祸伤11 例,重物砸伤9例;右侧 22 例,左侧 12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斷标准
根据《实用骨科学》(第四版)中提出的诊断标准[3]:存在外伤史;受伤后肘关节部位可见弥漫性肿胀,关节活动障碍,伴有疼痛,明显压痛,可触及明显骨擦感及异常活动,肘后三角关系紊乱;根据 X线检查和三维重建可明确诊断符合分型的肱骨骼间粉碎性骨折(C2、C3型骨折)。
1.3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符合分型的肱骨髁间骨粉碎性骨折(C2、C3型骨折);(2)年龄在19~52岁之间,不分男女;(3)无心、肺、肝、肾重要脏器器质性疾病、凝血系统疾病、精神类疾病;(4)均由同一术者实施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AO双钢板内固定术;(5)经伦理委员会认证,患者自愿参与。
1.3.2 排除标准 (1)排除C1分型的肱骨髁间骨粉碎性骨折患者;(2)开放性、陈旧性骨折,合并有严重软组织损伤、骨损伤、神经损伤患者;(3)合并有同侧上肢其他骨折患者;(4)采用手术以外的其他疗法,如保守疗法或外固定疗法等;(5)不配合、过敏体质或对组方内中药过敏者。
2 治疗护理方法
2.1 常规治疗方法 所有纳入患者于入院后1~5d内行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AO双钢板内固定手术方法。术后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每日进行功能锻炼前采取超前镇痛,CPM被动活动60分钟,每日1次,幅度逐渐增大,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主动肘关节屈伸活动,每日100~200次。
2.2 试验性治疗护理
观察组(A组)在常规治疗及功能训练基础上由指定的护士负责使用消瘀止痛膏贴敷。本方主要功效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接骨续筋;方药组成:木瓜60克,栀子30克,大黄150克,蒲公英60克,地鳖虫30克,乳香30克,没药30克等。制作方法:将以上方药共研粉末后过45目筛、备用,取蜂蜜1000g,凡士林300g加热至70℃搅拌熔化后,待温度降至40℃左右,加入药粉600g,逐渐搅拌混合至冷却,装入药罐,密封储存备用。使用方法:根据肿胀面积大小,取适量的药膏均匀涂在医用敷贴上,厚度0.3cm,贴敷于肿胀部位,每24 h 更换1 次, 7 天为1 疗程。注意避开切口,再次用药前用清水洗掉残留的药膏。在贴敷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者反应,每天应检查是否出现过敏性皮炎等不良反应。如有皮肤过敏者,去除药膏,按过敏性皮炎治疗。常规治疗对照组(B组)行单纯性功能训练。
2.3 评价指标
2.3.1 采用消肿指数评估关节的肿胀程度,术后1d测量自尺骨鹰嘴突经肱骨内、外髁至肘关节皱襞水平测量患肢的周径的d1,分别于术后1w、术后2w侧量患肢同一水平的周径d2、d3,并测量健侧肘关节同一水平的周径d0,计算消肿指数=[(d1-d2或者d3)/(d1-d0)]×100. 00%[6]。
2.3.2 肘关节改良式Cassbaum评定系统[7]:优:伸肘15°,屈肘130°肘关节时无症状;良:伸肘30°,屈肘120°肘关节时无或有出现症状;可:伸肘40°,屈肘90°~120°;肘关节时有症状;差:伸肘40°,屈肘<90°。随访评估术后4w肘关节功能恢复的情况。
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16.0 软件对本次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Symbol`A@ 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采用 x2 检验,以 P<0.05 表示为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为I期愈合,如期拆线。消瘀止痛膏贴敷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未出现烫伤、过敏性皮诊等不良反应,术后病例均获得随访。
3.1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点肘关节肿胀情况比较,观察组消肿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
3.2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点肘关节Cassebaum评定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见表2。
4 讨论
中医学认为,肱骨髁间粉粹性骨折术后患者常因术后长时间制动,致血瘀气滞,经络不畅,气血不通;局部营卫气血亏虚,更宜侵袭寒湿邪气,加重经络阻滞。这两方面日久致筋骨失濡养,肘关节挛缩、粘连、屈伸不利等,故最终导致关节僵硬、活动受限,其病机在于气滞血瘀,筋脉拘挛。治此应当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留者攻之”原则,故而术后康复应侧重于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促进肘关节活动。中药敷贴方中重用大黄破瘀通经,消肿止痛;配以地鳖虫破瘢逐瘀、续筋接骨之功效,并且有溶栓机制;况瘀血不去,新血不生,配以乳香、没药行气活血,散瘀止痛,合大黄、地鳖虫以祛瘀生新,消肿止痛之效;利用木瓜、栀子、蒲公英清热舒经、散结止痛,以助大黄泄热之力[8]。此方发挥“活”、“利”等疗效,使得脉络疏通,肿胀自消,瘀去结散。应用消瘀止痛膏贴敷可通过中药的“渗透”作用,使其直达病所,影响血流的改变,控制水肿发生的程度,降低血栓素含量,减轻血液凝聚的状态,从而达到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作用。同时,也可降低组织细胞中型胶原的水平,起到预防并治疗骨折后关节僵硬的作用。 通过以上观察结果表明,消瘀止痛膏贴敷可明显缓解患者术后疼痛、快速消肿、促进肘关节活动度和功能的早期恢复。
骨折内固定术后配合中药消瘀止痛膏外敷,不仅很好体现了祖国医学强调的“内外兼治”的治疗原则,而且因其简便易行,又经济实惠,且治疗效果确切,临床上易被大多数的患者接受,宜于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学文, 徐建高.主编.骨科创伤性疾病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M],2000.10:143
[2] 吴继恒,蒋国华,周富根,等.中药熏洗辅助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40例体会,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J],2013, 23 (12):1001-1002.
[3] 胥少汀,葛宝丰,许印坎deng .实用骨科学[M].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 549-551.
[4] 范振华.骨科康复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63-65.
[5] Dogramaci Y,Esen E,Kurklu M,et a1. Double plate osteosynthesisprovides berrer biomechanical stabilization than double tensionband technique in distal humerus fractures[J].Eklem HastalikCerrahis,2010,21(1) : 44.-.49.
[6] Windolf M,Maza ER,Gueorguiev B,et a1. Treatment of distal hu-meral fractures using conventional implants. Biomechanical evalua-tion of a new implant eofiguration[J].BMC Musculoskelet Dis-ord,2010,11:172-179.
[7] 李紅斌.中药熏洗法在肱骨髁间骨折术后关节功能障碍的应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10) : 979-980.
[8] 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伤科教研组.中医伤科学讲义[M]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上海中医学院伤科教研组.中医伤科学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