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018-11-01完德吉
完德吉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为了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教师不能仅仅依赖课本中给出的阅读内容,还应结合课外阅读,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丰富学生阅读量。文章先简要分析了群文阅读的意义,然后具体探讨群文阅读中课内外阅读结合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群文阅读;课内外阅读;结合
中图分类号: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22-0053-01
所谓群文阅读,就是将结构与主体相似的文章结合到一起,让学生在阅读后,能够抓住次来文章的特点,进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及思考能力。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这一阅读形式的优势突出,而为了进一步提高群文阅读质量,还要求教师将课内外阅读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1.群文阅读的意义
1.1 增加学生阅读量。我国一直将小学语文中的课文阅读教学作为重点[1]。但是之前阅读教学中,常常是将各个文章阅读分开教学,阅读教学质量较差,但是如果教师应用群文阅读,却可以有效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知识面,这为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提高閱读质量。与单纯的一篇一篇杂乱无章的阅读方法对比,群文阅读将结构与主体相似的文章结合在一起,这样能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这些文章的相似之处,加深学生对某一表达方式的理解,这能够大大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让学生获得系统的认识。
2.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中课内外阅读结合策略
2.1 进行阅读式预习,以获得对自己学习有帮助的信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工作,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一些相关的文章,让学生在阅读后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获得的一定的了解,或者可以让学生阅读即将学习文章作者的其它著作,从中找出作者的写作特色,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文章更深入的理解。
比如在教学小学语文《少年闰土》这一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先将一些关于鲁迅的基本资料、相关文章获得作者所在的历史背景整理出来,将这些资料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阅读中能够对文章内容获得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样,采取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阅读鲁迅的其它文章,比如提示学生可以阅读文章鲁迅的《故乡》、《孔乙己》、《三味书屋》等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但能够对文章的思想情感与表达技巧获得深刻的理解,还能够拓展学生的阅读量,从中找出一些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的信息。
2.2 对课内外内容进行交流,实现精神及语言协同发展。以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直以课本中的阅读内容为主体,学生常常也认为如果考试中不考就不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课外阅读,这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有不利影响[2]。因此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提示学生兼顾课内外阅读,以此不断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实现学生语言与精神的协调发展。
比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内阅读内容与课外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如教学西师版小学语文一年级《小壁虎借尾巴》,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中小壁虎向小鱼、老牛以及燕子借尾巴的各种经历,让学生对文章内容获得深入的了解。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相关文章,指导学生自己整理课外文章的情节及内容,同时与课文的结构进行对比,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文章中存在的相同表达方式的内容,大大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
2.3 通过课内外阅读结合,拓展学生阅读理解。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光靠课本中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文内容为载体,抓住课文各项拓展点,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内容,通过课内外阅读的融合以不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3]。
比如教学西师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迷人的九寨沟》这一课程,教师应提示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是让学生阅读文章的内容,学生很难获得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师应及时补充相关的材料。如文章最后一段中用拟人及排比的方法描写九寨沟的美,教师就可以结合相应的图片或者结束其它的课外读物中描写九寨沟的句子联系起来,如可以让学生从网上或者其它渠道阅读一些旅行者到九寨沟旅行时的游记,让学生通过阅读,深入体会文中“云雾缭绕的九寨沟”、“白茫茫的雪原”等情境,这样通过课内外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3.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将群文阅读中课内外阅读进行有效结合,可以极大的拓宽学生阅读面,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并爱上阅读。
参考文献:
[1] 危才志.努力践行群文阅读——农村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浅见[J].亚太教育,2015,14(07):16.
[2] 许睿.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J].语文知识,2017,22(06):50-52.
[3] 李凌宇.以群文阅读促学生高效感悟——苏教版小学语文“春光无限”主题单元教学设计简案[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8(11):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