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还土王愿仪式美术调查及价值分析
2018-11-01吴工谷利民
吴工 谷利民
还土王愿属于湘西土家族群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是土家族人民的一道民俗奇观。他们通过班坛举行仪式活动,并运用大量美术形态,以达到通灵的目的。这些被广泛运用于活动仪式的艺术视觉形象均承载着土家人自成体系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
“还土王愿”是汉语的说法,湘西土家族人用土语称还土王愿为“还服司”,“还”就是还愿的“还”,“服司”就是汉族人所说的“土菩萨”,系指土家族祖先崇拜中所信奉的三位土王,即八部大神、向老官人、彭公爵主,后来统指土家族的历代首领和祖先,所以湘西土家族人称还土王愿为“玩土菩萨”。湘西还土王愿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酉水北部土家族聚居区,其中在龙山县境内最为盛行。本次调查主要以龙山县南部的内溪乡岩力村班坛为对象进行还土王愿仪式美术形态的深入考察和价值分析。
一、生存环境概述
龙山县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北位置,内溪乡位于龙山县南部区域,其东邻水坝、贾市,南靠长潭和岩冲,西南方向与八面山接壤,北接咱果乡。岩力村在内溪乡东南方,四面相邻的村庄有瓦场、双坪、五官、洞坎等,由上、中、下三個自然寨子组成,岩力村坐落于三个自然村落的中部,本村班坛掌坛彭昌顺居住在本村夕宝洞组。
湘西土家族在远古时期长期实行群婚制,在进入封建社会以后逐步向单体制也就是男女单独结合的临时性方式组成婚姻过渡,西汉时开始大为流行,宋元以后单体制逐逐渐解体,并向一夫一妻制转化。内溪乡岩力村土家梯玛彭昌顺在进行还土王愿仪式上一般都会唱兄妹成亲的神歌,因为他们认为其祖先补所和雍尼在远古时期藏身葫芦瓜内得以存活,后经鬼神的指点,结为夫妻,繁衍后代,这个故事反映了土家族人曾经实行族内婚制。即使到了现在,宗族观念在土家人的心目中仍然根深蒂固,同姓人即使不同宗,也能够融洽相处,他们拥有共同的伦理观念和宗教信仰。另外,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先具有神力,所以通过祭拜祖先可以为自己的后代祈福纳吉,驱邪消灾,而还土王愿就是土家族此类信仰的承载之一。湘西土家族还土王愿仪式有一整套复杂而完整的规制和程序,在展开的过程中涉及服饰、绘画、建筑和器具等形式,表现出该民族独具特色的视觉形象及背后的发生机制、精神哲学。
二、岩力坛班还土王愿仪式美术形态及特征
岩力坛班还土王愿仪式美术形态主要有服饰、道具、绘画三大类,具体表述如下。
(一)服饰类
参加还土王愿仪式的角色按说都应穿着与角色相应的服饰,而由于还土王愿是户主一家举办的仪式,其财力十分有限,所以掌坛师或户主不可能为每一个参与的角色都置办参加仪式的专门服装,但班坛的祭师服装不可缺少,因为这是掌坛师入地上天、与鬼神打交道的必备媒介之一,而其他角色均穿着平常服装,没有特殊一定之规。祭师梯玛的法事服饰主要分为三大类。
1.头饰类
五佛冠正前方画有三元法柱,中间一位穿红袍绿裙,左手端法水碗,右手摸黑胡须,头后面有圆形祥光;左边一位穿黄衣红裙,白头发白胡子,持长柄扇,头后也有一围祥光;右边一位穿黑衣红裙,黑头发、黑胡须,持长柄如意,头后也有一围祥光。再两旁有一边穿黑袍、双手捧令尺,黑须、头后无祥光者为梯玛德的祖师张天师,另一边穿绿袍、双手捧一朝笏者为本坛的启教祖师。再往两旁,一边为日,一边为月,位置为月左日右,整个头冠上有七个冠片,每幅冠片都呈弧形并以白色布带包裹。
2.服装类
一是长袍法衣。长袍法衣在走阴环节使用,为大红色,法衣从胸前开竖口,胸前两边分别绣上“万万猛将”和“千千雄兵”的字样,背心正中间印有黑白太极图案。登天时改穿。
二是八幅罗裙。八幅罗裙在上天求子时穿,形如马褂,呈黑褐色,此法衣比长袍红色法衣的使用更为古老,听岩力坛班的人说这是八峒部落联盟的象征,梯玛穿上以后被尊为联盟的使者。
3.芒鞋类
芒鞋用家绩布制作而成,足前高高翘起,留有两只角,两旁留孔,和佛教芒鞋相似,颜色为深褐色。
(二)道具类
1.法器
掌坛师祭祀所用的法器主要包括司刀、竹卦、黄印、令牌、铜铃和牛角等,它们是执行法事时必备的专用品,其中司刀如梭镖形状,刀尖部分焊接有一个大的铁环,大铁环上又套了十二个小铁环,在行法事时,将司刀扔到地上,十二个铁环相互作用形成卦象,并以此推理凶吉兆头;竹卦用楠竹根对半破开,形状如琵琶,常用于晚上的法事;黄印近似方形,印背上安装一手柄,并刻有“佛法宝印”四个篆书字,黄印是掌坛师身份的象征;令牌用桃树制成,一般由祖师爷传下来,呈梯形,上面刻有字符及“雷令吾奉太上老君”字样,仪式中用于镇邪、画符等;铜铃是梯玛还愿的主要法器,前端有神马,形状很像豹头,长有胡须,然后装上木质手柄,后端挂有各种颜色的布条;牛角用水牛角制成,然后磨光,尖端开一小孔,装上木嘴,用来吹号使法。
2.代人、代神、代鬼、代物道具
代人道具主要有粑粑儿子、纸钱伢、天梯上的梯玛、祖师铜像。粑粑儿子用小米之类制作,在求子的法事仪式中使用,行法事时夹在梯玛的腋窝下面表示胎儿,渡桥过关时用来表示被退煞的小孩;纸钱伢是送给土王或家先的纸钱,用衣服包裹如婴儿,祭师背着上天,作天赐小儿,在法事中摆放在户主床上,象征可以得子;天梯上的梯玛用红纸剪成,左右各一架,是祭师自己的影身。代神道具主要有头钱、天门土地、雄狮猛将、巴沙老母。头钱顶端的三角形表示土王的头,表示土王的身魂,天门土地位于挂图的顶部,以敞开的南天门表示徒弟的存在;雄狮猛将以木升盛谷米、玉米代替,驱邪时掺以碎碗渣洒向五方五位;巴沙老母用红纸剪扎而成。代鬼道具主要有猖鬼、茅人,将三根香插在神案下方表示;茅人用茅草或稻草扎制一人形,捆住双脚,表示将孤魂野鬼软禁。代物道具主要有坐骑、桥关、天梯、祖师旗、八峒旗。梯玛行法事时的坐骑用一条长凳代替,它随需要而变,走阴时为豹头海马,上天时为五爪龙马;桥关就是在两条长凳上铺上十二关煞图,里面的每一幅图表示一道关煞,天梯用红纸剪成九级梯状挂图,左表示上天之梯,右表示下凡之梯。祖师旗用白纸一张剪成,八峒旗用红纸剪出八个首领的图案。
(三)绘画类
1.神明图
神明图是土家族还土王愿仪式中用到的主要祭祀绘画,呈竖式,此图可看作是还土王愿仪式法事程序图,梯玛在仪式中所做的法事完全按照此图中神灵排列的顺序进行,观众可以按法事的名称在此图上找到相应的神位。神明图共十一层,按空间结构可以分为天上、地下两个部分,分为鬼、师、王、神四大类,共123位,图中的鬼类主要包括五猖、牛头马面等,师类主要是梯玛的先师,王类主要是八部大神,如彭公爵主、天子龙王,神主要是张天师、李天师、茶婆、千岁公婆、天地公婆、骑风仙婆、七贤人、三清、日月等。全图自上而下表现了梯玛还愿所要敬奉的鬼神。神明图一般由民间画工或梯玛绘制,主要运用传统的白描手法勾勒造型,以暖色为基调,运用黑白、红、黄、蓝、绿等传统颜色进行平涂和渲染,艺术形象朴实、稚拙,色彩艳丽,画面展现出一种安定调和、古朴庄重的视觉效果。
2.十二关煞图
十二关煞图按其表现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渡桥解厄法师”和“桥头土地”,第二部分由十二道险关组成,第三部分为土地和牛马组合成一幅画,整幅画的下部绘制汹涌的波涛,上沿部分绘制二龙抢宝彩纹。十二关煞图为横式,共分十五个画面,长二丈,宽约一尺,展开如桥,它和神明图一样是法事执行的程序图。此图先用黑色勾线,再用矿物质颜料上色,画面冷暖色调结合使用,以此表现阴阳互动,中间呈现典型的楚地巫鬼文化烙印,整个画面简洁、明快、富有韵律,凸显粗狂,厚重、淳朴的格调充分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独特的审美追求。
三、湘西土家族还土王愿仪式的价值
以龙山岩力坛班为代表的湘西土家族还土王愿仪式从内容到形式都与其他民族存在很大差异,在土家族地区还土王愿仪式活动中极具代表性,不论是从民族学、宗教学还是艺术发生学的角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一)民族学价值
湘西土家族还土王愿这一法事仪式足以概括土家民族生产生活过程和方式的基本内容,真实地记录了土家族的远古迁徙史,以及婚姻家庭、风土人情、年节禁忌等方面的原生状态及其发展与演变、民族生存的哲学思想,是研究土家族群历史不可多得的资料。
(二)宗教学价值
土家族還土王愿仪式真实记录了湘西土家族不同历史时期的信仰、文武内坛的分工,及其与儒、道、释三大门派的渗透与融合。从还土王愿仪式的生态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仪式中所反映出来的民俗事象,人们可以窥探该民族的宗教信仰和行为机制。土家族还土王愿仪式包含了很多精彩的原生宗教形式,通过这些鲜活的仪式活动并与之进行对话,人们可以解读该族群生产生活中的艺术趣味、精神信仰和生命意识。
(三)艺术形态学及发生学价值
还土王愿属于湘西境内许多鲜为人知、深邃久远、难以揣摩的文化现象之一,是土家族人民的一道民俗奇观。土家人具有浓重的崇祖意识和轮回意识,他们通过班坛开展盛大的还土王愿仪式活动,并运用大量物质形式包括美术形态来营造神性空间,以达到通灵的目的。这些被广泛运用于活动仪式的视觉形象均承载着土家人自成体系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它是土家人历代祖先匠心独具的艺术创造,体现着这个民族带有强烈小型社会生活烙印的生存生活方式。笔者对湘西土家族还土王愿仪式美术的人类学探索,犹如管中窥豹,但它对于了解、探索、研究土家人这一无文字民族区域社会群体作用非凡。
湘西土家族还土王愿仪式历史悠久,特色浓郁,酉水作为古时的交通主动脉,为它的流布与传承提供了必要的生存环境,浓烈的崇祖意识在它身上打下了诸种历史印记。仪式的过程实录了各种民俗事象,坛堂的规制使它孕育出原始戏剧的萌芽,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该仪式现在已经面临消亡的处境。对于这一类极具价值的民族文化遗产,人们应该将其作为重要对象进行抢救和保护,让少数民族文化得以健康发展。
(1.吉首大学;2.湖南城市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传统文化视野下的湘西少数民族宗教美术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5BF07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