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的克星
2018-11-01胡爱华
胡爱华
苏兴博,男,汉族,33岁,2007年7月毕业于中国刑警学院刑事技术系,现任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十支队三中队中队长,负责北京市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等工作。
被骗子怂恿到警队“闹事”
“我所在的处置响应室主要负责电话拦截、涉案资金紧急止付等工作,旨在为群众挽回和避免经济损失。对于这种远程非接触性诈骗,劝阻过程中的最大难点是沟通。比如对正在被骗的事主进行电话劝阻时,一些被骗事主往往沉迷在骗子的话术中,甚至把我们当成了骗子。被群众质疑、谩骂是家常便饭。处置响应室的话务员基本上都有被骂哭的经历。”苏兴博说道。
截至目前,處置响应室已经劝阻事主10万余人次,挽回群众经济损失1亿余元,拦截群众转账汇款、避免群众财产损失6亿余元。即使被骂哭,也会边哭边劝阻。努力打破群众对骗子的盲从,努力争取群众对我们的信任,牢牢护住百姓的钱袋子。
被骗事主李阿姨回忆:“他们自称是检察院的公职人员,告知我的账户涉及某个洗钱案件,如不及时转移钱款将面临严重刑事处罚。我当时吓坏了,老伴儿有病常年卧床不能让他知道,而且他们说得有模有样、有理有据,我就按照他们的要求将部分存款转到他们提供的‘安全账户内。还要将房产等合法财产抵押变现一并转移。银行卡不能转账后,我接到了警方电话对我进行劝阻。可能是先入为主吧,我对骗子的话深信不疑,被其利用上门找警察闹事。当时接待我的是苏警官,他耐心地向我解释骗子的把戏,经过长时间的沟通我才清醒。苏警官这样的民警就是我们值得信任的依靠。”
苏警官提示:我国公检法部门不会以电话、短信形式向群众告知任何涉案信息和提供所谓的“安全账户”。目前,冒充公检法诈骗往往涉及资金数额较大,群众务必擦亮眼睛,切勿盲目汇款,否则真的有可能倾家荡产。
远程非接触性诈骗实施者如是说
“现在这行越来越不好干!人们的防范意识普遍提高,我们只能大面积撒网,随机性捕捞。而且政府对银行卡、手机号码的实名制监管越发严格,冒名办卡就是妄想。所以只能利用一些着急用钱的人、网络兼职者或学生,让他们实名办卡,我们再找其收购,同时诱导他们多办卡、办‘套卡,便于在行骗成功后对赃款拆分细化。有时在转款过程中,由于警方会快速冻结涉案银行卡,我们只能让该卡主人请求警方解绑,解绑后卡主人发现里面有钱很可能会‘黑吃黑,我们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既然不能假人之手,我们就亲自上阵,曾经有一个同行冒充警队某领导给反诈中心打电话要求解冻银行卡,也不知怎么回事,还没说完第一句话就被识破了,难道是我们的台湾腔暴露了我们?”犯罪嫌疑人如是说。
苏警官提示:不要贪图蝇头小利,用自己的身份证在各大银行办卡、在电信营业厅办手机卡售卖给骗子,这本身就是违法犯罪行为,无形中也成了骗子们的帮凶。
网络诈骗防范的宣传骨干
“除了负责反诈中心处置响应室外,我还承担了反诈中心对外防范宣传工作,经常作为反诈教官到各社区、高校、企业以及通过各种媒体,进行电信网络诈骗防范宣传工作。”
每年开学季,苏兴博都会到各个大学集中授课。一面是对被骗事主的劝阻,一面是社区和高校的防范宣传。两项工作都是反诈中心的重点工作。未雨绸缪永远好过亡羊补牢,让群众不受骗,财产不受损失,是反诈民警的追求。
在多年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中,苏兴博发现每次一两个小时的授课时间,并不能让群众完全了解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而发放宣传单又过于简单,作用有限。市场上售卖的一些类似书籍由于作者并不是从事反电诈的专业人员,内容上不够准确。所以他专门撰写了《苏警官反电信网络诈骗教战手记》,从受害事主的角度剖析犯罪嫌疑人的骗术,分析提示如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在随后的各类下社区、进高校的活动中,作为奖品、礼物免费向群众进行发放。
学校师生留言:自从观看了苏警官的校园宣讲,我们学校几乎没有师生和家长中招上当,苏兴博的举措确实提高了大家识别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能力。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