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图书采访”模式辨析及其发展策略探讨

2018-11-01郑燕平

图书馆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书店可视化管理系统

郑燕平

(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江苏 淮安 223300)

1 图书馆网上图书采访渐行渐远

图书馆网上图书采访方式是随着网上书店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图书采访模式。网上书店又名电子书店、线上书店、网络书店、虚拟书店,是利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虚拟技术、网络技术在互联网或因特网上进行图书贸易的一种新型书店,是图书出版发行的另一个新型市场[1]21。最早的网上书店是在英国建立的,时间为1992年,主要开展图书、期刊等文献的贸易。1995年,我国中国书店开通国内第一家网上书店。网上书店的出现为图书馆图书采访提供了一条新的渠道,甚至被认为是未来馆藏文献来源的主要渠道[1]24。然而,经过30年的发展,目前图书馆网上图书采访依然没有被广泛采用,甚至许多原来开展网上图书采访的图书馆因各方面的原因都停止采用这一方式,如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图书馆都已停止网上采访工作,而大部分开展网上图书采访的图书馆则仅将其作为一种补充渠道,并且每年网上图书采访占比极低。以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我馆)为例,多年来我馆一直坚持开展网上图书采访,但也仅作为对部分老旧图书和稀缺图书的补充渠道,年采访经费不超过年图书总经费的1%,但随着学校财务等相关制度的修改,我馆目前也面临着网上图书采访难以开展的窘境。

2 网上图书采访渠道瓶颈分析

2.1 平台功能制约

图书馆网上采访目前依赖于网上书店平台,而网上书店平台的现有功能并不适合于图书馆的需求。网上书店是以网络为渠道开拓图书市场、提升图书销售为目标,以个人图书购买者为主要服务群体,因此其平台建设在功能上主要满足个人图书购买者的需求,其采购流程与传统实体书店类似,并未考虑图书馆的特殊需求。如现有网上书店平台无法对接图书馆管理系统,并且其提供的图书数据标准与图书馆管理系统所采用的数据标准不统一,这导致在网上书店平台上无法直接实现对馆藏图书数据的查重功能,而缺少查重功能使得图书采访人员不能直接在网上书店下单,而要到图书馆管理系统查重后才能确定是否可以购买,这无形中增加了采访人员的工作量。另外,读者荐购也无法开展。类似的功能制约在网上书店平台上还有很多,虽然目前一些大的网上书店平台如京东等都在试图改进平台功能以适应图书馆等机构用户的需求,但这种改进目前看并未从根本上满足图书馆的实际需求。

2.2 管理制度制约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教育部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的陆续发布实施,图书馆图书采购开始实行招投标制度,江苏省于2006年发布实施的《江苏省高等学校教材和图书采购工作管理办法》则明确要求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必须实行招投标制度。目前,招投标制度已在图书馆图书采购中得到普及,这就使得图书馆在图书采购时必须通过中标商进货,只有在中标商不能提供或其他特殊需要零星采购的图书才能通过其他渠道购买,而部分高校则直接明确要求所有图书必须从中标商进货,这一现状使得图书馆网上采购渠道不仅难以发展,而且还有被禁止的风险。此外,二者在财务管理制度上存在差异,网上书店一般要求先付款后发货,而图书馆则要求先发货后付款,图书馆采访人员要想通过网上渠道购书就要先垫付书款,这直接抑制了图书馆采访人员采用网上渠道采访图书的意愿。

3 “互联网+图书采访”模式初现

3.1 传统采购模式弊端日益凸显

传统采购模式主要包括订单采购模式和现场采购模式两种。订单采购模式依靠图书馆管理系统可以快速进行图书查重、订购、验收等工作,但由于其采用的书目信息相对较为简单,容易使采访人员出现判断失误,从而导致图书采购质量下降;现场采购模式下采访人员可以直接接触图书,并对图书质量作出准确判断,可以保证较好的图书采购质量,但现场采购的成本和工作量较大,且现场采购组织复杂,图书馆不能长期开展现场采购。除以上弊端外,近年来受图书价格上涨及图书馆图书流通率低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始注重引导读者参与图书采购中,然而传统采购模式中现场采购读者基本上难以参与其中(部分教师有时会被邀请参与,但规模小且次数极少),而订单采购模式下虽然系统中有读者荐购功能,但该功能操作较为复杂且仅有书目数据,适用性较差。此外,由于读者荐购被拒率较高(图书不符合馆藏要求、无货源等原因),读者参与度难以提升。传统采购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图书馆迫切需要能有效提升图书采购质量与效率的新采购模式。

3.2 纸电同步催生“互联网+图书采访”模式

图书纸电同步是近年来图书出版的新趋势。2014年商务印书馆在与美国亚马逊公司联合举行的数字产品发布会上,对外宣布商务印书馆正式实施纸电同步出版战略[2]。此后多家出版社及图书公司都陆续加入纸电同步,据相关报道,人民邮电出版社每年出版新书3 300种,其中有1 500多种新书能推出电子版,纸电同步率达到50%左右,中信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等纸电同步比率也在这个范围内。一些图书公司的纸电同步率更高,比如读客,其纸电同步率高达85%以上[3]。美国前6大出版商早在2012年就已经实现了93%的同步出版率[2]。纸电同步将使图书馆电子书的采购方式由目前打包采购转为以种采购,也意味着图书馆电子图书的采购将完全依赖于互联网,这就需要有一个能够满足图书馆图书采购特殊需求的网络平台。“互联网+图书采访”模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

4 “互联网+图书采访”模式及其基本特征

4.1 “互联网+图书采访”模式辨析

“互联网+”理念最早由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于2012年11月首次提出的[4]。2015年3月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5],同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将“互联网+”理念定义为“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6]当前,“互联网+”已渗透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当然也包括图书馆。

“互联网+图书采访”模式与目前图书馆通过网上书店平台进行图书采购具有本质的不同。二者虽然都基于互联网,但融入的主体不同。网上书店平台用“互联网+”,就是将传统图书销售与互联网相融合,开拓图书销售新渠道和新市场,从而提高图书销售量,因此其融入的主体是图书销售,即“互联网+图书销售”;“互联网+图书采访”模式融入的主体是图书馆的图书采访业务,通过将图书馆图书采访业务与互联网进行融合,运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提升图书馆图书采访质量与效率。“互联网+图书采访”平台建设是“互联网+图书采访”模式的核心,由于“互联网+图书采访”模式的服务群体为图书馆,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馆配商已成为“互联网+图书采访”平台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其中湖北三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新公司)的“田田网-中文纸电同步馆配平台”(正在升级为“云田智慧”)是目前国内“互联网+图书采访”平台建设的引领者,它是一个集版权控制、纸电新书发布、图书馆采购和读者借阅、荐购服务、PDA实体采购为一体的,面向图书馆的中文图书纸电同步平台[7]。

4.2 “互联网+图书采访”基本特征

完善的“互联网+图书采访”平台应具有采访流程网络化、图书数据可视化、读者参与普遍化三个基本特征。

4.2.1 采访流程网络化

采访流程网络化是指图书采访的全过程与互联网无缝对接。采访人员可以直接将互联网中采集或对读者荐购的图书信息与图书馆管理系统中的馆藏信息进行查重、下单、验收等业务流程,不需要将互联网中的图书信息数据进行二次转换后再导入到图书馆管理系统中。采访流程网络化不仅使“互联网+图书采访”具有传统订单采购模式所具有的所有优点,还可以使图书采访人员突破系统限制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开展图书采访工作,从而提高图书采访工作效率。

4.2.2 图书数据可视化

图书数据可视化是指与传统书目数据只有文字不同,它通过提供图书封面、目录页、版权页及正文试读页等实物图片信息,使图书采访人员可以直观地了解图书装帧形态及作者写作水平等信息,对图书质量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大幅提升图书采访质量。当然,为了与图书馆管理系统实现数据的无缝对接,在提供可视化数据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根据图书馆的实际需求,提供图书的MARC书目数据。

4.2.3 读者参与普遍化

读者参与图书采访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读者参与图书采访可以降低采访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可以有效提高图书馆图书流通率,并能真正做到“每个读者有其书”。“互联网+图书采访”突出读者参与的功能设计,为读者提供方便的荐购渠道,如为每条图书信息增设“读者推荐”按钮,当读者点击后相关图书信息就推送给采访馆员,方便快捷的荐购渠道必然会吸引众多读者参与其中。

5 “互联网+图书采访”现状与发展策略

5.1 “互联网+图书采访”现状分析

目前,“互联网+图书采访”平台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国内规模较大的馆配服务商都在着手建设“互联网+图书采访”平台,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有助于“互联网+图书采访”模式的发展与完善,但也存在较多问题。

5.1.1 平台众多,但缺乏通用性

目前,在建的“互联网+图书采访”平台众多,但在平台功能及图书数据标准上并未统一,平台之间缺乏通用性。平台缺乏通过性将带来一系列问题:首先,图书馆每1~3年会进行一次图书招标,当中标馆配商出现变化时也就意味着所采用的“互联网+图书采访”平台也要更换,这样就会造成众多问题,如数据接口需要重新对接,读者需要重新注册并熟悉新平台的使用等。其次,随着纸电同步的发展,图书馆还面临电子书保存和使用问题,如读者只有通过三新阅读终端,可以阅读三新公司“互联网+图书采访”平台上的电子书,加上有借阅权限的用户名密码,才能打开阅读[7]。虽然各家都承诺即使不中标也会保证图书馆已购电子书能正常使用,但即使这样,图书馆也面临电子书多平台存放的窘境,即不利于资源整合也不利于读者使用。再次,随着“互联网+图书采访”平台的发展,已有部分平台将图书数据加工开放给出版社,即由出版社负责根据平台定制的标准加工上传图书数据,由于每个平台无统一的图书数据加工标准,这就导致出版社不得不根据每个平台的标准来分别编辑图书数据,这不仅增加了出版社的成本负担,而且也会影响出版社参与平台图书数据建设的积极性。

5.1.2 纸本图书可视化欠缺

现有“互联网+图书采访”平台在纸本书可视化上还未真正实现。各家平台在纸本书信息中都只提供封面图片及文字书目信息,未能提供目录页、版权页及正文试读页等实物图片信息,采访人员依然无法准确判断图书的装帧与内容质量。笔者曾就纸本书可视化问题咨询过相关平台建设方,得到的答复是纸本书可视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出版社允许才能加工。但笔者认为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更大的阻碍在于平台建设方没有充足的人力资源来加工处理如此众多的纸本书,同时出版社出于成本因素也不愿投入资金来进行纸本图书的可视化加工。

5.1.3 图书信息收录不全

当前,国内馆配商在建设“互联网+图书采访”平台的同时往往将图书信息加工也包括其中,这种建设模式在平台建设初期能够较快地形成书目数据,但在后期将面临发展瓶颈。如表1所示,从2012年开始,国内每年纸质图书出版量就达到40万种以上,且呈逐年快速增长之势,2016年达到近50万种,此外每年还有大量进口的外文图书,要把如此多的图书进行可视化图书数据编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单靠某个馆配商是难以完成的。为缓解这一压力,部分馆配商会将平台共享给出版社,由出版社来编辑加工上传图书数据,但即便如此也无法保证可以将图书信息采集全,一方面馆配服务商不可能与所有的出版社都达成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即使有合作关系,出版社也会因技术、人力、营销策略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不上传或选择性上传图书信息,从而导致平台图书信息不全。

表1 2012~1016年纸质图书出版种数统计[8]

5.1.4 与图书馆管理系统对接存在障碍

与图书馆管理系统对接是“互联网+图书采访”平台实现采访流程网络化的基本要求。当前,“互联网+图书采访”平台在实现与图书馆管理系统对接面临的障碍主要有:一是图书馆管理系统开发商在开放接口时往往要收取接口费,如江苏汇文软件有限公司每开放一个接口要收取1万~2万元的接口费;二是目前很多图书馆对开放自身数据给馆配服务商存在顾虑,担心馆配商获取数据后不合理使用从而导致图书馆利益受损。这种担忧在图书馆中普遍存在,正如三新公司董事长宋旅黄先生在其文章中所描述的“与图书馆的管理系统对接时,很多图书馆的配合程度并不高,需要做大量工作,才能说服图书馆与田田网进行系统对接。”[7]

5.2 “互联网+图书采访”发展策略

以三新公司为代表的馆配商正在积极推进“互联网+图书采访”平台建设,在平台建设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较多的不足。笔者以图书馆员视角对“互联网+图书采访”平台建设提出几点改进建议,以期能推进“互联网+图书采访”模式发展。

5.2.1 整合平台,实现共享

“互联网+图书采访”平台建设应从百花齐放转为合作共建。平台建设是“互联网+图书采访”模式的基础,也是连接出版社、馆配商、图书馆这一产业链的基础。目前,百花齐放的建设模式不仅让图书馆苦恼,对出版社及馆配商而言也存在资源重复建设等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借鉴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的组建模式[9],将目前已建的“互联网+图书采访”平台进行整合,取各家之长合作共建平台,将平台建成对出版社、馆配商、图书馆真正共享的第三方基础设施。整合平台、实现共享对促进整个产业链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对出版社而言不仅可以降低图书数据加工成本,也可避免由于利润原因导致部分图书信息被馆配商屏蔽,有助于提高图书销售量;对馆配商而言则可以将图书数据加工业务完全放手,在减少资金压力的同时却可以获得更全的图书数据,另外中小馆配商则可以通过租用平台以较小的成本实现“互联网+图书采访”模式;对图书馆而言则可以避免中标馆配商的改变而导致如前文所述的一系列问题。目前三新公司开发的“田田网”平台正在朝第三方共享平台方向发展,但还未形成联合开发的局面。

5.2.2 建立图书数据可视化标准

图书数据可视化标准是推进“互联网+图书采访”模式的重要保障。然而,就如前文所述,目前各平台在图书数据可视化上并未定制统一标准,均是根据自身需求与技术水平来设定,即使是同一平台在电子书和纸本书的可视化标准上也存在差异。图书数据可视化标准不统一严重制约“互联网+图书采访”在提升采访质量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制定统一的图书数据可视化标准。笔者调研发现各平台在电子书可视化上基本相似,即提供封面、目录页、版权页及正文试读页等实物图片信息及书目数据,读者及采访馆员通过这些可视化图片可以准确判断图书的质量,从而达到提升图书采访质量的最终目的。有鉴于此,笔者建议可将提供图书封面、目录页、版权页及正文试读页等实物图片信息及书目数据作为图书数据可视化的统一标准,无论是电子书还是纸本书在进行可视化加工时都应达到这一统一标准,从而提升“互联网+图书采访”可视化水平,达到提升图书采访质量的目标。

5.2.3 建立数据共享规则,防范数据共享风险

馆藏数据存在被不合理使用风险是造成图书馆不愿开放数据的根本原因。因此,建立一套数据共享的规则迫在眉睫。数据共享规则应明确“互联网+图书采访”平台可以从图书馆管理系统中采集哪些数据,以及对所收集的数据在使用上有何限制,并且要给予图书馆监管数据的权利。对发现不合理使用的行为要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和补救方案,从制度上降低数据共享可能带来的风险,从而打消图书馆的担忧,促进“互联网+图书采访”平台与图书馆管理系统对接的实现。

5.2.4 促进图书馆管理系统向“云”端发展

图书馆管理系统向“云”端发展提出已有多年,2009年英国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供应商Talis公司的Richard Wallis等人提出了“云计算图书馆”(Cloud Computing Libraries)的新概念[10]。2009年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正式宣布将把本地目录服务(WorldCat Local)由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OPAC)前端变成完整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ILS),新版本地目录服务(WorldCat Local)可以说是图书馆界的第一个基于云计算理论的图书馆管理系统[11]。图书馆管理系统“云”端化,将真正实现与“互联网+图书采访”平台的无缝对接,在功能实现与运行速度方面都会有极大的提升。国内已有多家图书管理系统开发商运用云计算技术开发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图书管理系统,如深圳市科图自动化新技术应用公司开发的“图书馆联盟云服务平台”等[12],但在实际推广运用方面进展缓慢。图书馆界对于全新布局的图书管理系统的需求还未达到促使图书管理系统开发商全力投入的程度。因此,笔者认为应加快“互联网+图书采访”模式在图书馆界中的推广宣传,通过提升需求来引导图书管理系统开发商全力投入到系统向“云”转变的研发中。

6 结语

图书采访与“互联网+”相融合所构建出的“互联网+图书采访”模式整合了传统图书采购模式的优点,可以有效提升图书采访质量与效率。本文对“互联网+图书采访”模式的探索仅是抛砖引玉,期待能引起图书馆界对“互联网+”与图书采访相融合的更广泛研究,推动“互联网+图书采访”模式在图书馆界的应用。

猜你喜欢

书店可视化管理系统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James的院内邮件管理系统的实现
思维可视化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总第八期)
基于LED联动显示的违停管理系统
停车场寻车管理系统
海盾压载水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