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在儿童输尿管息肉中的诊断价值
2018-11-01花立春周昕陈俊朱善良边传振唐颖
花立春,周昕,陈俊,朱善良,边传振,唐颖*
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超声诊断科,江苏南京 210008;2.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放射科,江苏南京 210008;
输尿管息肉是一种少见的儿童泌尿系统增生性病变,为良性间质瘤,好发于儿童输尿管上1/3段,是目前引起儿童肾盂输尿管连接处(ureteropelvic junction,UPJ)梗阻(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UPJO)的常见原因之一[1]。输尿管息肉发病隐匿,诊断困难。超声具有无创、可重复性高的优势,已在术前检查中常规使用,但对操作医师技术要求高。本研究拟回顾性分析超声对儿童输尿管息肉的诊断价值,针对超声漏、误诊原因总结超声扫查技巧及经验,进一步提高超声诊断儿童输尿管息肉的准确率,为早期发现并指导其外科治疗和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0年7月-2018年1月在南京市儿童医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9例儿童输尿管息肉,其中男37例,女2例;年龄4~14岁,平均(10.3±2.0)岁;临床表现:间歇性腹痛33例,肉眼血尿15例,镜下血尿11例。
1.2 检查方法 采用Philips iU22及 Siemens S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调整机器灵敏度;对于肠道气体干扰明显者用开塞露通便以做好肠道准备;检查前0.5 h内嘱患儿充分饮水约500~1000 ml以使肾盂扩张。患儿取平卧位,肥胖及年龄较大儿童可采用侧卧位。先用C5-2低频探头(频率2~5 MHz)探查肾脏、输尿管及膀胱的基本结构;沿腰部横切面扫查显示积水的肾盂,纵切面测量肾盂积水量;沿肾盂向下连续加压扫查,重点扫查输尿管扩张段末端,即梗阻处。至积水梗阻处改用高频探头,根据年龄及透声情况选用L12-5或C8-5探头(频率7~12 MHz)探查,行横切、纵切、斜切滑行连续扫查,并适当加压以排除气体干扰,使图像显示清晰。观察输尿管是否有狭窄或扩张,管腔内有无结石、钙化斑,管壁有无隆起性病变及占位等,对可疑输尿管息肉,需观察其部位、数量、形态特征等。输尿管的长度要显示尽可能多,以避免漏诊任何一处可能的病变。如果在一侧输尿管内发现息肉,需要观察对侧输尿管是否存在息肉。
2 结果
2.1 输尿管息肉的超声诊断情况 39例输尿管息肉患儿中,超声正确诊断26例,包括24例单发和2例多发输尿管息肉,共28枚(表1):24例单发输尿管息肉中,22例发生于左侧输尿管,2例发生于右侧输尿管;2例多发输尿管息肉均为双侧输尿管各有1枚息肉。超声显示输尿管息肉长径 4~12 mm,平均7.4 mm。超声检查显示:26例患儿患侧肾脏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肾盂扩张,宽度为5~25 mm;20例患侧肾皮质厚度正常,6例患侧肾皮质轻度变薄;26例患儿中,16例伴有患侧输尿管扩张,扩张宽度均<1 cm,10例未见输尿管明显扩张,仅见肾盂与输尿管连接处梗阻。
26例患儿输尿管息肉的超声图像特点如下:息肉结节均呈低回声,内部回声均匀,后方无声影,边界清晰,均伴有蒂(图1A);其中26枚息肉超声表现典型,纵切面可见输尿管壁局部结节状隆起,横切呈乳头状突起,可见长短不一的蒂部结构,部分息肉突起表面较光滑,部分息肉突起表面呈颗粒状,2枚息肉仅表现为输尿管壁局部增厚呈突起状,表面见颗粒状突起,长径均<5 mm;高频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示26枚息肉结节内可见血流信号(图1B),2枚息肉结节内血流信号不明显。按蒂的长短可将息肉分为长蒂息肉和短蒂息肉:长蒂息肉可见窄蒂与结节基底部相连,部分长蒂息肉可漂浮于输尿管中,向上延伸至远端肾盂或输尿管内,形态可随输尿管蠕动而变化;短蒂息肉可见息肉结节紧紧附着于输尿管壁,并有多个小突起,活动度不大,形态相对固定(图2A);超声表现典型的26枚息肉中,长蒂息肉17枚(65.4%),短蒂息肉9枚(34.6%)。
图1 男,8岁,长蒂型输尿管纤维上皮性息肉。超声示患儿左侧上段输尿管腔内一稍低回声团块,内部回声均匀,后方无声影,边界清晰,表面可见突起,伴长蒂部结构,以上段肾盂输尿管扩张(箭,A);CDFI示低回声结节内见稍丰富血流信号,考虑为输尿管息肉(B)
图2 A.男,7岁,短蒂型输尿管纤维上皮性息肉,超声示患儿UPJ见稍低回声团块,无声影,紧紧附着于输尿管壁,表面亦可见突起,局部输尿管扩张(箭),高频超声局部放大,可见短蒂;B.男,8岁,短蒂型输尿管纤维上皮性息肉(误诊为输尿管壁炎性沉积),超声示患儿UPJ管壁上可见不规则低回声结节突起,局部输尿管壁增厚,壁上可见炎性沉积(箭),CDFI示结节内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未见明显蒂结构
2.2 输尿管息肉超声漏诊、误诊情况 39例患儿共43枚息肉,超声检查漏诊13例13枚息肉(30.2%):其中11枚息肉结节仅诊断出UPJO,2例左侧输尿管各2枚息肉共4枚而超声各诊断为1枚,漏诊2枚。43枚息肉超声检查误诊2枚(4.7%),其中1枚息肉误诊为输尿管壁炎性沉积(图2B),1枚误诊为输尿管结石。见表1。
表1 输尿管息肉患儿超声诊断情况
2.3 手术结果 超声检查后,39例患儿均行输尿管镜局部肿物切除等治疗(图3A),其中33例为左侧输尿管单发息肉,2例为右侧输尿管单发息肉,2例为双侧输尿管各1枚息肉,2例为左侧输尿管2枚息肉,共43枚息肉,其中位于UPJ处21枚,位于输尿管上段17枚,其他部位5枚。息肉长径3~13 mm,其中长径<5 mm 10枚,长径5~9 mm 23枚,长径≥9 mm 10枚(表1),平均长径7.4 mm。组织学检查均证实为纤维上皮性息肉(图3B)。
图3 男,9岁,输尿管息肉。术中见输尿管腔内结节状息肉,表面呈乳头状突起,下方可见短蒂与管壁连接(箭,A);病理镜下见结节由平滑肌及纤维组织构成,被覆移行上皮,息肉状突起由疏松纤维结缔组织构成,血管扩张,表面被覆移行上皮,表现符合输尿管纤维上皮息肉(HE,×100,B)
3 讨论
UPJO是儿童肾盂积水最常见的原因,而引起UPJO的最常见病因是UPJ狭窄[2];输尿管息肉也可引起UPJO,但其在UPJO中所占比例极小。输尿管息肉多为单发,可发生于输尿管的各部分,多发于左侧输尿管,最高发于肾盂输尿管移行处。本组 39例患儿 43枚输尿管息肉中,发生于UPJ处21枚(48.8%),与既往报道一致[3]。局部炎症刺激是输尿管息肉发生的病因之一,但其确切发病机制目前尚无统一定论[4]。输尿管息肉以间歇性腹痛及血尿或镜下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上述症状持续时间不等,数月到数年均可见,既往报道最早的病例是在胎儿期发现肾盂输尿管积水,新生儿期发现息肉[5];也有部分症状不典型者于常规泌尿系统检查中发现。本病最常发生于6~12岁儿童,本组患儿的集中发病年龄与既往研究结果相似,集中在8~10岁。
儿童输尿管息肉目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有CT增强扫描、静脉尿路造影及超声,CT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结节的内部结构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但对体积较小的息肉结节漏诊率较高且价格昂贵;静脉尿路造影可显示息肉的大小、部位及数目,但与其他输尿管占位性病变鉴别较困难,较超声存在更多的辐射危害,且对摄片的时相要求较高,漏诊率亦较高;超声是目前儿童输尿管息肉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诊断的准确性及特异性相对较高,且可重复性高,不存在放射危害,但息肉越小越易漏诊。对于超声扫查无阳性结果而临床症状高度疑似输尿管息肉的患儿,可联合静脉尿路造影或逆行肾盂造影检查[6],确定病灶的部位后再结合高频超声进行局部重点扫查,可提高诊断的阳性率及准确率。
输尿管息肉的直接超声征象是息肉回声呈中等偏低回声,大部分形态不规则,可单发或多发,息肉较大时可呈分叶乳头状,有时可聚集于输尿管腔内,并有黏膜皱褶,表面可有颗粒状突起;本组26枚息肉超声符合上述典型表现,与既往报道一致[7]。在周围尿液的无回声衬托下,可较好地显示息肉形态结构,可见息肉蒂与输尿管壁相连,较少侵犯输尿管壁。短蒂息肉的基底部较宽,活动性小,临床症状不明显,超声表现亦不典型;长蒂息肉可单发或多发,漂浮于管腔内,部分可延伸至远端肾盂或输尿管内,高献芳等[8]报道1例15岁男性患儿的长蒂息肉突入膀胱内导致血尿。利用高频超声的局部放大功能并结合CDFI,可在息肉内见稍丰富短条状血流信号,但当息肉结节较小或探查深度受限、肠气干扰时血流信号不明显。本组超声诊断输尿管息肉的准确性为65.1%,较既往报道有所提升[9],可能与对本病的认识及超声医师经验水平提高有关;其中息肉长径<5 mm、5~9 mm、≥9 mm 的准确率分别为40.0%、69.6%、80.0%,对应的漏诊率分别为50.0%、30.4%、10.0%,可见息肉结节长径越大,超声诊断的阳性率及准确率越高。
回顾术前超声检查结果,临床减少漏诊、误诊的经验为:(1)当息肉结节较小而肾盂扩张程度较轻时,本病易被忽略,对于临床疑诊的病例应严格按照泌尿系统扫查方法,充分饮水充盈肾盂,在尿液的液体回声衬托下,能更好地显示息肉,沿输尿管走行依次向下加压扫查,特别注意肾盂输尿管连接的部位以及上段输尿管,此处息肉最高发,应换用高频探头局部加压、放大扫查,横切与纵切并用,避免遗漏。(2)对于肥胖或肠胀气明显患儿,可采用侧卧位检查,检查前需用开塞露通便排空肠道,必要时可采用清洁灌肠法以尽可能减少肠气对超声检查的干扰。(3)当超声扫查有一处阳性发现时,应继续沿输尿管走行向下扫查,并重点扫查对侧输尿管,需警惕多发息肉结节情况。(4)UPJ是儿童常见的输尿管梗阻性疾病的高发部位,此处病变较多,若操作者经验不足,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导致误诊,需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①单纯输尿管狭窄,儿童最多见,正常输尿管管腔不扩张,可见节段性蠕动,图像上可见狭窄段以上扩张,狭窄处明显变窄,呈“鼠尾征”,梗阻处无明显突起样包块;②输尿管结石,结石呈强回声,后伴声影,单侧腰痛较典型,亦有部分阴性结石回声不强且不伴声影,这种结石在X线摄片中也较难发现;③炎性沉积,尿液中的炎性成分沉积于输尿管壁上形成乳头状突起,形态与息肉不易鉴别,但内部无明显血流信号及蒂部结构,炎症可致局部输尿管壁增厚,且短期内形态变化较大,随访有助于鉴别;④输尿管肿瘤,多以成人为主,儿童较为少见,一般形态较大,且内部血流较丰富,血尿情况较为严重。
总之,输尿管息肉是儿童继发性肾积水的重要病因,及时准确诊断意义重大。超声可清晰显示输尿管息肉的部位、数目及结构特征,尤其是在息肉长径较大时准确性更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亦存在部分漏诊、误诊的情况,超声检查时需注意按应对漏诊、误诊的经验操作,有助于减少漏诊、误诊,进一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