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状缺损修复材料的选择对龈下牙周组织的影响
2018-11-01朱敏诸弘波
朱敏 诸弘波
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科,江苏无锡 214000
楔状缺损是临床常见的牙体硬组织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患病率极高[1]。缺损处充填修复是主要治疗方法,但缺损部位及形态的特殊性常导致充填物渗漏、牙体间生物学宽度的破坏,进而影响龈沟内生物学环境与牙周组织健康[2]。与传统修复材料相比,纳米光固化复合树脂材料抛光性能、边缘密合度较高,有助于降低牙龈炎症及继发龋发生风险[3];而树脂改性光固化玻璃离子亲水性、机械强度及耐磨损性更高的特性,也使其广泛应用于缺损填充修复[4]。此次研究分析上述两种材料修复楔状缺损的效果以及对龈下牙周组织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征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2015年5月至2017年1月共82例上颌前磨牙缺损患者自愿参与此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均符合充填修复适应证[5],入组前无充填治疗史,无牙髓活力异常、咬合关系异常。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纳米组、树脂组,各41例。纳米组患牙59颗,缺损类型:平龈(龈壁边缘位于平龈)31颗,龈下(龈壁边缘位于龈下)28颗;树脂组患牙58颗,缺损类型:平龈34颗,龈下24颗。
1.2 修复方案
于全口超声龈上洁治术后1周行患牙缺损处洞型制备,根据患牙缺损大小、缺损范围选择合适型号排龈线,使用排龈器将排龈线压入患牙病损与游离龈间,充分暴露龈壁、修复牙体组织,完成龈下牙体预备[5],以棉球隔湿、吹干后,按照组别选择对应材料修复。纳米组使用Filtek TM Z350 纳米光固化复合树脂(美国3M公司)行逐步分层充填,单次充填厚度在2 mm以内,单次充填后光固化灯照射40 s;充填完毕后,行修复体外形修整,恢复牙体形态、去除边缘悬突,最后以专用树脂抛光橡皮车针抛光[6]。树脂组使用GCFuji Ⅱ LC 树脂改性光固化玻璃离子(日本富士康公司),以1~1.5:1调拌均匀,取适量材料实施缺损充填,确保充填充分、未见气泡后,去除多余材料,行修复体外形修整,恢复牙体形态,光固化灯照射30 s,最后行牙面抛光、龈缘修整,预防牙龈和悬突压迫[7]。
1.3 评价指标
分别于修复后6个月、修复后12个月,评价充填体状态、龈沟液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参照文献标准测算菌斑指数、探诊深度及龈沟出血指数[8]。充填体状态评价使用美国公共健康部制定的充填体评定系统(USPHS),包括充填体脱落、色泽协调性、边缘着色、边缘密合性、表面形态、继发龋、牙髓反应共7个类别,各类别等级A~C级,A级、B级为满意,C级为不满意[9]。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临床研究的所有数据采用SAS 9.4进行分析,充填体状态、修复成功率等计数资料以(n/%)表示,并采用χ2检验,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牙周检查结果等计量资料以()表示,并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充填体状态变化
修复后12个月,两组充填体色泽协调性、边缘着色、边缘密合性、表面形态满意率均较修复后6个月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USPHS评价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USPHS分级变化比较(n/%)
2.2 牙周检查结果
修复后12个月,两组患牙龈沟液AST、菌斑指数、探诊深度均较修复后6个月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树脂组修复后6个月和12个月龈沟液AST、菌斑指数、探诊深度均高于纳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变化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变化比较()
注:(1)与修复后6个月比较,*P<0.05;与纳米组同时期比较,#P<0.05;(2)a:探诊深度、龈沟出血指数检查时,各患牙均取唇/舌侧近中、中央、远中共6个位点予以检查,以平均值进行数据分析
指标 纳米组(n=59)修复后6个月 修复后12个月龈沟液AST(IU/L) 415.268±61.525 433.861±65.402*菌斑指数 0.499±0.106 0.623±0.099*探诊深度(mm)a 1.325±0.264 1.433±0.271*龈沟出血指数a 0.518±0.074 0.531±0.099指标 树脂组(n=58)修复后6个月 修复后12个月龈沟液AST(IU/L) 440.832±75.602# 489.413±84.526*#菌斑指数 0.801±0.152# 1.152±0.238*#探诊深度(mm)a 1.399±0.353# 1.664±0.381*#龈沟出血指数a 0.503±0.096 0.525±0.081
3 讨论
在楔状缺损的修复中,有效缓解牙体硬组织应力集中状态,对于保护牙体硬组织、抑制缺损进展有着重要意义[10]。对于龈下缺损而言,由于修复术中视野不清、填充环境在局部龈沟液影响下较为潮湿,均可对术中充填体边缘位置的判断造成干扰,在这一前提下,若修复材料选择不当则极有可能造成填充物渗漏、悬突形成,不仅会对牙体间正常生物学宽度造成不良影响,还可诱发牙龈炎、牙周炎等严重并发症[11]。因此,楔状缺损修复材料的正确选择是保证修复效果与安全性的关键。
树脂改性光固化玻璃离子材料由亲水性树脂基质添加玻璃离子后形成,与传统玻璃离子材料相比,其亲水性、机械强度及耐磨损性均得到明显提升,可与牙体硬组织亲水基体有效复合,并于牙本质上构建机械扣锁,故有着良好的边缘封闭性及防微渗漏性[12-13]。本研究树脂组修复后12个月USPHS各分类满意度均超过70%,且未见继发龋、牙髓反应发生,显现出该材料良好的修复效果与安全性。然而,该材料仍未完全解决玻璃离子的弊端,故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修复体与牙体间易发生变色,是导致树脂组修复后12个月边缘着色满意度由93.10%降至72.41%的主要原因,同时,树脂改性玻璃离子长期使用后自身强度呈下降趋势,而耐磨性的下降可导致充填体与患牙间出现连续性破坏,可能导致充填体表面粗糙甚至裂隙出现[14],故本研究树脂组修复后12个月表面形态满意度为82.76%。
纳米光固化复合树脂是将纳米级填料添加至复合树脂基质制成的修复材料,其无机填料量高于传统树脂材料,且粒度与颗粒间隙更小,在硬度、耐磨性、抛光性能、聚合收缩量等方面有着更为明显的优势[15-16]。本研究中,纳米组59颗楔状缺损患牙以该材料修复,其修复后12个月USPHS各分类满意度均在80%以上,修复效果良好。由于纳米光固化复合树脂材料良好的理化特性,纳米组患者牙周受充填体刺激更小[17],故其修复后12个月菌斑指数、探诊深度低于树脂组,但该材料亦难以完全避免牙石沉积、菌斑附着的发生,上述病理生理变化所致轻度炎症反应可能是导致纳米组患牙菌斑指数、探诊深度亦有所增加的原因[18]。
总体而言,纳米光固化复合树脂、树脂改性光固化玻璃离子两种修复材料修复楔状缺损的效果与安全性均值得肯定,但后者存在长期使用磨损率高的弊端,可能导致更为明显的炎症反应并对龈下牙周组织造成不良影响,而纳米光固化树脂在减少牙周组织损伤方面有更为明显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