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企业家精神教育内容与实施路径

2018-10-31

关键词:企业家精神大学生

罗 岩

(沈阳师范大学 教师专业发展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2014年以来,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及政策引领下,大学生创业及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成为热点话题,得到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高校较大程度的关注。但总体上看,国内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不仅起步较晚,创业教育活动尚处在对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学习和借鉴阶段,而且创业教育内容多限于对大学生创业本领和就业技能的培养,没有上升到思想意识层面,没有把企业家精神教育置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突出位置。正确处理好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企业家精神培育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高校大学生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基本内容,研究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实施路径,可以改进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社会创业和提升就业综合素质会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1],而且也为发挥企业家精神对建设制造业强国的支撑作用和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提供理论借鉴。

一、企业家精神及其研究意义

(一)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源自于1920年富兰克·奈特(Frank H.Knight)对企业家能力的初步探究。之后,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等西方学者以创新为核心内容,阐释了企业家精神的科学内涵。除了创新含义之外,关于企业家精神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还有几个,如柯兹纳(Kirzner)将企业家精神界定为抢抓机会、“矫正”市场的能力[2],舒尔茨(Theodore.W.Schultz)等将“处理非均衡能力”看作是企业家的必备素养[3],等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家及其企业家精神逐步进入国内学者视野。学者们围绕企业家的心理特征、个人素质及经营才能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如张维迎提出创新型企业家是拥有独特素质的人,能够在不确定的世界预测未来,保持对盈利机会的警觉和对成功的渴望,以及具有承担风险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心等[4];李军等则认为企业家精神不仅涵盖与企业经营直接关联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更包含对企业及社会发展的信念及高远的价值追求[5]。企业家精神具有多层面的认识视角,姜忠辉等给出了一个企业家精神的研究框架,从个人层面、组织层面和社会层面对企业家精神的外延做了深入的探析[6]。

总体上看,国内外相关成果倾向于将企业家精神限定在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心理特征和经营才能方面,并以行为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范畴内的探究为主。通过上述国内外企业家精神概念的研究可以看出,企业家精神的含义十分宽泛,除了具有创新性这一突出特质外,企业家精神还涉及勇于冒险和把握机会的能力,以及诚信、敬业、合作、执着、奉献等非常广泛的思想蕴含,是企业家面向市场、服务社会、寻求商业机会所具有的特殊才能和精神潜质。

(二)企业家精神的形成因素及影响

近些年,在多学科参与下,企业家精神的研究范畴和思想含义不断得到丰富。特别是欧美、日韩等学者在基于实证方法探讨企业家精神的形成因素与社会影响方面取得了不少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例如,克雷伏特(Sreven F.Kreft)和索贝尔(Russsell S.Sobel)通过实证研究认为,经济自由度对企业家精神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7];约翰·凯特(John Cater)等基于扎根理论和案例研究方法对美国中小企业家成长中的伦理、信仰和利益等因素所做的分析[8],等等。

相比较,国内对企业家精神的形成及其影响的研究较晚。进入21世纪,在我国提出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入推进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企业家精神的相关问题开始引发学术界的持续关注。但从研究内容上看,除对企业家精神内涵、外延(包括研究层面)及个别企业家(群体)特征的一些探讨外,多数学者借鉴国外研究范式,主要在横向上做如下两方面的探讨:一是企业家精神的相关因素研究,如分析企业家精神形成的政治制度因素(如政企关系、腐败现象)、市场化机制、知识创新与产权保护、文化与文化资本、产业集聚、法制与金融环境等因素[9-11];二是研究企业家精神的地位与社会效应,如分析企业家精神对区域经济增长、市场的有效性、全球化企业竞争能力、技术及产品创新能力和企业绩效等方面的影响[12][13]。

就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教育而言,国内文献虽有些许探讨,但基本上是基于创业教育框架内的研究,仍缺乏对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内容体系及教育路径的专门研究。

(三)企业家精神的研究意义

虽然201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规模已连续8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国地位,但单纯依赖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成本优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增长路径正面临如何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特别是同美欧、日本等制造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许多产业存在大而不强、专注不深、创新不足、缺失诚信、实业精神弱化等问题,并正在成为制约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商业服务提质增效和建设制造业强国的严重障碍。近来中美之间经贸关系越发紧张,在贸易战尚未真正开打之时,国内的一些企业便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人们更是恍然发现比照美国等发达国家,国内企业还缺少核心技术,更鲜有社会所期望的企业家及其企业家精神。实践证明,企业家及其企业家精神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极为宝贵的社会财富[14]。针对我国的工业文化相对滞后问题,国务院于2015年5月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2016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确立了传承和培育中国特色工业精神、提高全民工业文化素养等战略目标。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 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更是明确指出企业家精神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毋庸置疑,企业家的成长和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依托于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教育等诸多复杂环境。作为培养社会主义高素质劳动后备军的各类高等院校,在培育未来企业家拥有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创业人才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迄今为止,企业家精神教育尚未得到高校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与之相关联的创业教育究竟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创业能力,要形成什么样的精神品质,这些问题也并未得到很好的回答[15]。为此,本文依据企业家精神的科学内涵,确立高校大学生企业家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并以此为目标,探讨高校大学生企业家精神教育的路径选择。

二、高校大学生企业家精神教育内容

高校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教育内容首先要基于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内涵,同时还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符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意见》将企业家精神内涵概括为: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精神,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的精神,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精神。由此可见,高校的企业家精神的教育内容同样应该十分广泛。围绕创新创业这一核心目标,企业家精神教育既要适应新时代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同时还要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心理特征及社会经验等特定条件,体现出企业家精神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具体来说,高校针对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教育大体涉及如下表所示的8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高校大学生企业家精神教育内容表

尽管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教育内容十分丰富,但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的企业家精神教育工作尚未得到全面、系统性地开展,点滴的思想教育内容分散在有关创业教育环节中。一方面,企业家精神教育内容严重缩水,一些创业教育课程,如《创业基础》《就业指导》《创业项目策划》《大学生职业规划》等也主要从创业能力、就业本领等实践操作层面进行设计和组织安排,既缺乏精神层面的内容,又存在影响面有限的问题;另一方面,高校企业家精神的教育形式相对比较单一,除了面向学生选修一些创业教育课程外,校园内的主要教育形式多局限在组织创业教育讲座,开展以激发学生创新兴趣、提升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为目标的各类竞赛活动上。特别是一些所谓层次较高的“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和企业家精神培育更是多流于形式,企业家精神教育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没有统一的规划设计,师资不足,有限的创业活动多为例行公事,囿于上级有关部门的工作安排与检查。

三、高校大学生企业家精神教育实施路径

(一)强化对企业家精神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高校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教育内容繁杂,组织管理工作涉及面广。从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到创业能力培养,再到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各层级教育内容相互衔接、有机统一,有必要将有关部门及关联环节整合起来,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创业教育和企业家精神培育工作的有效性。将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结合,并将企业家精神全面融入创业教育之中,首先必须强化组织领导工作。为此,建议学校将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改为创新创业(或创业就业)教育中心,由校长牵头,党委宣传、共青团、学生管理、教务等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基层单位领导参加,统筹全校就业、创业及企业家精神教育工作。各教学基层单位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或称小组),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指导下,负责学院(系)层面的师资队伍建设、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实践活动组织和创业团队的管理等。同时,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统一组织下,筹建各类面向相关行业的创业教育及企业家精神培育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社会应组建由企业界、商业界人士构成的创业教育顾问委员会和校友创业指导委员会,作为学校与企业界、商业界联系的纽带,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培育中的独特作用。

(二)企业家精神教育内容融入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接受思想文化教育的基本途径。考虑到企业家精神的广泛适用性和在培育大学生创新意识及其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有必要将企业家精神教育内容融入大学课堂教学中。为此,建议高校有关专业的培养计划(方案)应该设置与各自专业方向相匹配的相关课程,并努力将各自行业的企业家创业活动,包括企业家精神教育融入其中。在设有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的高校中,应该考虑设立独立的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并面向全校学生选修,以有效提升企业家精神教育水平及其影响。学校应重视创业教育与企业家精神培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如开发和设立专题性企业家精神文化课程,改变或偏向理论宣讲或以单一技能性课程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现状。

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教育水平。一些引进的SIYB(Start&ImproveYourBusiness)、KAB(KnowAboutBusiness)创业培训课程,不能仅仅满足于创业案例剖析,创业理念、创业环境与政策的宣讲,教学对象也不能只针对有创业意向的少数大学生,而是要面向更广阔的学生群体,通过更为灵活的教学模式,包括引进网络教学(慕课)等方式,促进学生参与。同时,高校课堂的企业家精神教育还要与各地独特的商业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植根于地方独特的商业文化,服务于地方具体的社会发展需要,企业家精神的课堂教育才能有的放矢,企业家精神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三)通过校企联合渠道提升企业家精神教育效果

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教育光靠学校本身是无法完成的,需要与社会有关部门,特别是企业的合作互动。美国百森商学院2010年发布全球创业研究报告认为,有60%参加创业教育训练的学生,其创业知识来源于非正式渠道,如当地政府有关组织、一些企业,或其他社会网络资源[16]。从师资来看,充分利用好工商企业创新创业人才,通过“请进来”方式,让企业家参与高校学生培养,可弥补学校在师资建设上的不足。“请进来”不仅仅是请企业家进行各种宣讲或作企业经营管理经验报告,更需要聘请企业家(含职业经理人、技术人员、会计师等)参与高校的企业家精神课程开发、担任课程教师和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导师。此外,还可以在毕业年级中推广学校教师与企业人士的“双导师制”,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企业家参与学校的企业家精神的教育教学。

同时,高校师生也要坚持“走出去”,实施校企人才双向流动,实现优势互补,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17]。需要强调的是,“走出去”不仅是组织学生到企业的参观学习和实习锻炼,也包括鼓励相关教师深入到工商企业,参与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工作。高校应进一步出台政策措施,不仅支持教师的出国学术交流,也要鼓励教师热心社会实践活动,并充分体现在其工作量的评估和绩效考核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家精神教育水平,更能直接拓展学生的工作岗位来源渠道,提升就业效果。

(四)企业家精神教育以学分制等制度建设为保障

从根本上说,高校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教育需要有学分制等配套改革作为支撑。为此,高校首先应该将与企业家精神教育相关联的跨学科、跨专业修读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硬性要求,并在有关专业的培养计划(方案)中做出具体规定。为鼓励大学生的创新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各高校可设立各类发明专利、社会(企业)调查报告、创新实验项目、案例研究成果等方面的创业学分,并适当提高其在学生修读学分中的比例。支持学生的创业休学,增加相关专业大学生创业类毕业设计等,并相应调整毕业设计的答辩组织和学业成绩评价制度。特别是探讨校企联动、企业家与高校教师共同评价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新办法、新机制。同时,设立高校学生创业基金管理制度,定期推出大学生创业基金项目,增加项目推广的覆盖面,进一步提升项目的影响力。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各类“双创”竞赛活动,对表现突出者除给予必要的物质、精神奖励外,其活动成果可以替代对学分的修读。

总之,大学生企业家精神教育的顺利实施需要有学分制等学校相关制度作保障,通过制度创新或政策引领,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并逐步形成企业家精神潜质。

四、结语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形成持续发展活力的关键要素。现代企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卓越的企业家,而支撑企业家能够超越自我及超越竞争对手的是企业家精神。甚至可以说,企业家精神的广泛传播与普遍认同,对整个社会发展都将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已经走进新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企业家,需要优秀企业家来组织企业的变革创新,特别是需要通过企业家精神的传播增进社会发展活力,这些无疑给高校的大学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推进高校大学生企业家精神教育上台阶、上水平,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既有陈旧观念,从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创业人才出发,强化组织领导和平台建设,以制度创新为抓手,将企业家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并通过校企联合,以及多学科联动手段,逐步实现企业家精神教育教学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猜你喜欢

企业家精神大学生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拿出精神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大学生之歌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企业家应避免无意识犯罪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