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语法视角下的判断动词“是”及其应用

2018-10-31

关键词:谓语形容词语法

桑 勇

(天津外国语大学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天津 300204)

一、认知语法视角下的词类

认知语法主张对语法、词类、词义等问题的研究不仅要参照事物的客观状态,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人们识解客观事物的方式和角度。认知语法学家采用“弹子球模型”(billiard-ballmodel)来说明人类感知客观世界的方式。物体和变化在人们感知世界的过程中所扮演的典型角色决定了相应的名词和动词在语言中典型的语法范畴。

(一)名词

这里所说的“名词”,包括语法研究中所涉及的体词和体词性短语。由于“名词”在语法研究中用于指称“表示事物名称”这一范畴更为普遍,所以我们仍沿用“名词”这个术语来指称。在我们识解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典型的名词具备以下四个特征:由物质材料构成;占据一定的有界空间;与时间无关;概念上是自主的(conceptually autonomous)[1]。在生活中,一切实物都是典型的名词,如桌子、电脑、汽车、苹果等。我们以“桌子”为例,具体说明典型名词的四个特征的意义。首先,桌子无论其构成材料是什么,都是由一定的物质材料构成的。其次,桌子作为一个实物,无论其放置何处,都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且只能占据一定空间(有界性)。再次,“桌子”的所指及我们在认知中对桌子这个实物识解的方式都与时间无关,在时间上没有起止点,也不需要起止点。最后,“桌子”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性事体,不需要依赖于任何其他事体的存在而存在。以上就是典型名词所具有的特征。

但是,在我们语言中典型名词只是名词典型特征的代表,并不是名词的全部内容,非典型名词的存在是通过组合(grouping)和物化(reification)两种认知能力来构建的。组合是指通过我们的认知能力把客观世界中离散的事物识解成一个整体。物化是把组合能力产生的实体作为单一实体进行整体对待和操纵。例如,天上的星星是零散地分布在天空中,看上去就是一些孤立的点,其间并没有特别的联系。但是,人类识解夜空中星星的过程,却能连“点”成“线”,把北斗七星看作勺子。这就是认知中的组合能力发挥的作用。再进一步,我们发现勺子把儿的不同位置和季节有一定的联系。这就是认知中的物化能力。汉语中,像“委员会、听众、一片树林”这样的词都是组合和物化的认知能力在言语中的投射。这些客观事物的能指并不是天然的具备上述名词的四种典型特征,但是在人们的认知活动中,认知能力可以以名词的方式对这些事物进行识解,从而使这些词在语言中以名词的身份出现。

(二)动词

典型的动词与名词相对,也具备四个特征:能量的互动涉及变化和转移;事件存在于有界的时间中;事件的空间具有弥散性和派生性;事件在概念上是依存的(conceptuallydependent)[1]183。动词侧显某一过程,与名词的非过程性相对。典型动词呈现的是一种关系,在把握关系和追踪关系时,我们需要同时概念化彼此关联的事体,然后对这些事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情况进行顺序扫描。

名词本身具有侧显事体的特征,在识解动词时也需要事体的参与。当我们以组合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整体扫描时,结果是名词;当我们以追踪关系的方式对事体参与事件进行顺序扫描时,结果是动词。所以,由于采用不同的认知识解方式,同一事件在语言中会有动名两种形式。在语言中这两种形式的区分有不同手段,如英语采用形式变化的手段,fight是动词,fighting则是名词;还可以采用隐性手段区分二者。例如,在汉语中,“战斗”既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其名动差别要在句法中才能体现;还可以用不同的词来区分同一事件的不同识解方式,如“结婚”和“婚礼”。也就是说,同一事件,名词和动词用不同的词来表示,其意义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只是显示了认知活动的不同识解方式。那么为什么人类需要不同的识解方式来对同一事件进行认知呢?从根本上讲,这是由客观世界的构成形态决定的。客观世界由物体和变化构成,并且二者密不可分,存在转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所以,人们在认知客观世界时至少需要与这两种构成形态密切相关的方式——对客观事物的认知首先要认定其为物体还是变化。这种认知和哲学上的特性在语言上最基本的反映就是词类中的名词和动词。

(三)形容词

典型的形容词具备三个特征:侧显对事体的评估或多个事体之间的关系;非过程性;概念上是依存的[1]196-212。在认知活动中,人们识解形容词和动词在依赖性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即都需要事体的存在,作为进一步识解形容词和动词其他特征的基础。形容词侧显的评估性一定要有一个事体的存在作为先决条件,然后才能对事体进行评估。没有事体的存在,形容词的评估性无所依存。这种评估性与时间无关,所以是非过程性的,不需要顺序扫描。形容词天然地要与侧显事体的名词发生关系,这种关系的原型是形容词必须对某一事体进行“形容”。名词存在着被形容词“形容”的潜势。当某一名词被某一形容词形容的潜势在某一言语社团文化背景下取得了较大的共识,这种潜势就会转化为“显势”,从而使名词具备了形容词的某一些特点。这也就在认知上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名词具备了程度或者量的意义,从而能进入“很+X”的格式,例如,很淑女;很西藏[2]。

认知语法认为,名词、形容词和动词处在一个连续统。在这个连续统中,名词和动词居于两端,形容词在中间靠近动词。他们之间的界线是渐进的、连续的,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界线。

名形动连续统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名词和动词分别具备四个截然相反的特征,处于连续统的两端。形容词具备三个特征,其中两个特征与动词一致,一个特征与名词一致,所以形容词在连续统中靠近动词。

二、判断动词“是”的认知功能

在现代汉语中,关于“是”的词性,学者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判断动词;另一种是表强调的副词。本文主要研究第一种情况,即从认知语言学词类划分的角度阐释判断动词“是”存在的认知功能及相关问题。

(一)留学生的偏误

在汉语体词谓语句中,判断动词“是”处于主语和宾语之间,表判断说明。

许多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留学生在初级阶段学习体词谓语句时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因为诸如“他是老师”这样的句子与“He is a teacher”在语法表现上基本一致。但是,当留学生学习形容词谓语句时则会出现错误。

①他是聪明。

②我是帅。

产生这种偏误的原因是在英语中存在“He is clever”“I am handsome”这样的句子,学生把英语中的“be”完全等同于汉语中的“是”。这样显然是不对的,那汉语中的表判断的动词“是”到底发挥什么作用呢?为什么在体词谓语句中“是”是必不可少的,在形容词谓语句中又不能加判断动词“是”(表强调时除外,但表强调的“是”是副词,不是判断动词。当学完表强调的“是”以后,留学生更易混淆这两个“是”。这一问题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此外,留学生在接触体词谓语句后就更觉得一头雾水,不明白为什么像“今天(是)星期三”这样的句子,加不加“是”都可以。

(二)可自立分句的成活条件

根据可自立分句成活在信息上的要求,一个句子成活必须具备铺垫预设信息和现实进行信息[3]。也就是说句子要回答“是什么”和“怎么样”两个问题。“是什么”是事体,“怎么样”是关系。如“他是老师。”在这个句子中,首先,存在一个事体“他”,这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其次,存在一个关系“是老师”,这回答了“怎么样”的问题。

在动词谓语句和形容词谓语句中,动词和形容词都可以自由充当谓语。

③他聪明。

④北京下雨了。

因为动词和形容词是侧显关系的词类,回答了“怎么样”的问题,构成了句子成活的二重信息。句子成活的条件是信息的二重性和谓语具备认知活动中侧显关系性的特征。这两个条件分别是句子成活在信息层面的要求和在认知活动中的表现,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

(三)“是”与体词谓语句的成活

在现代汉语中,判断动词“是”出现在“A是B”构式(具体句子形式)中。在这个构式中,A和B均为名词。“A是B”是一个构式,具体的言语运用中,“A是B”是一个句子。如果在这个构式中没有“是”,那么,AB将形成一个结构,这个结构仍然是名词性的,是A和B组合成一个名词。也就是说,在没有“是”的情况下,这个AB结构的认知活动所运用的识解客观事物的能力是组合和物化,A和B组合成一个事体,然后对这个事体进行整体操作。在信息层面,从A、B到AB,该结构只具有一重信息,AB仍然是一个名词。两个条件都不满足,所以句子不成活。例如,“他、老师”是两个名词,“他老师”在口语中的意思是“他的老师”,是一个表领属的偏正短语,仍然是名词性的。

名词B不具备单独充当谓语的能力,是因为名词B没有侧显关系的特征。“是”的存在是帮助名词具备侧显关系的特征,进而使这个“是B”的结构具备侧显关系的特征,可以在句子中充当谓语。所以,“他老师”是一个名词性的结构,而“他是老师”是一个体现了二重信息,回答了“怎么样”的问题,是一个独立成活的句子。

三、有些体词谓语句中为什么没有“是”

在有些体词谓语句中“是”是必不可少的,另一些则无须用“是”。

(一)侧显关系特征在语义上的表现

现代汉语中存在一类特殊的句子,体词谓语句。我们把体词谓语句的格式记作N1+N2。一般谈到体词谓语句,是指下面四种类型的句子(见表 1)。

表1 体词谓语句的四种类型

观察上述分类中出现的N2(谓语部分),我们发现所有N2都具备侧显关系的特征。时间、数量都处在一种顺序、循环和关系的链条中。第三类,表变化的“了”附在名词后,并且这些名词本身就处在一种顺序链条之中。第四类,“状态形容词+名词”的体词谓语句中,形容词是谓语的焦点,具备侧显关系的特征,可以充当句子谓语。张谊生认为可以受副词修饰的名词在语义上有顺序义、类别义和量度义,这些具有顺序义、类别义和量度义的名词都可以进入体词谓语句做谓语[4]。顺序义、类别义和量度义就是认知中侧显关系的特征在语义上的具体表现。

(二)认知活动在语言层面的投射表现方式

“认知机制具体受到文化传统、情感体验等的影响”[5]。时空跨度较大的语言习得者可能有一些差异。在古代汉语判断句中,有一种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的判断句。

⑤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制,岩邑也。《左传·隐公元年》

这种判断句也没有“是”的出现,但仍然成活。这是因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手段不同,对认知活动在语言层面的投射表现方式也不相同。古代汉语中名词直接作谓语的判断句都有“也”或“者、也”等虚词出现在句子中。我们认为,在古代汉语名词作谓语的判断句中,“也”和“者、也”发挥了相当于现代汉语“是”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说古人和今人的认知活动是一致的,认知活动在语言的投射上也遵循相应的原则,只是具体采用的方式不同而已。

四、判断动词“是”的教学策略

语法教学不仅要在形式、意义、语境等方面进行研究,认知的角度尤为值得重视。判断动词“是”所表现的功能是认知能力在语言中的投射,这种投射在语言信息二重性层面的反映最为突出。

(一)能产语法标准的实现

李晓琪等认为,能产语法应该是语法教学的特点之一[6]。能产语法是指学习者可以根据学习的规律产出正确句子和语段的语法。赵万勋也指出,对外汉语中的语法教学首先必须有针对性[7],针对学习者的难点和偏误进行教学。笔者认为,要想达到高效率的能产语法的标准,教学设计里必须回答学习者的“为什么”,因为“能产”与否是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的。所以,在教学中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切入讲解这个问题,也可以从语言信息二重性的角度切入来讲解这个问题。于全有认为,语言学研究是有层次的[8]。笔者认为,不同层次的研究应用于教学中是有差异的。对于留学生而言,显然从信息二重性的角度切入更易理解和接受。

(二)判断动词“是”的阐释方法

一般来说,语法的讲解可以采用演绎法或归纳法,也可以二者相结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判断动词“是”的问题不可能在一个教学阶段完全解决,需要几个阶段系统地学习和操练,最终总结发现其中的规律。因此,笔者建议采用归纳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给予恰当的阐释。这样易于学生内化语法规则、加深印象,“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三)判断动词“是”的分阶段教学

1.第一阶段:讲解“是”字判断句。这是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的内容,在这一阶段,学生学习基本没有障碍。教师可结合所学生词及相应情景给出例句,进行操练。

⑦他是老师。⑧我爸爸是医生。

⑨这是《新实用汉语课本》。⑩那是我妹妹的电脑。

⑪马大为是美国人。

让学生把每个句子都分成两部分,问学生他们分成的两部分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分别能回答“是什么”和“S怎么样”的问题)然后,教师告诉学生汉语的句子都要能回答这两个问题。

练习部分,教师可针对“是”和信息二重性的两个部分设计习题。例如:(1)根据图片,用“是”造句。(2)请对画线部分进行提问。

2.第二阶段:对比判断句和形容词作谓语句的区别,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原因。

⑫她是学生。⑬她漂亮。

⑭他妈妈是记者。⑮他妈妈很忙。

⑯这本是汉语书。⑰这本便宜。

⑱那是哥哥的手机。⑲哥哥的手机很大。

⑳姚明是中国人。㉑姚明很高。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左右两组例子的差异(是否有“是”;第一组为名词,第二组为形容词或副词+形容词)。使学生得出规律:名词作谓语要有“是”,形容词或副词+形容词作谓语不能加“是”;形容词单独作谓语时前面常有“很”。然后,教师启发学生寻找出现上述规律的原因,即为什么名词作谓语要有“是”,形容词作谓语不需要“是”。要求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时,提示学生回想汉语句子的信息二重性问题(也可在本阶段再次讲解信息二重性问题,方法同第一阶段),即名词作谓语时,如果没有判断动词“是”,就不能回答“怎么样”的问题,而汉语句子要求谓语能回答怎么样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当表“强调”的“是”出现在形容词谓语句中,句子仍然是成活的,但句子焦点和意义发生了变化。关于这一点是否讲解,取决于学生是否已学习了表强调的“是”。

练习部分,教师可针对形容词谓语句特点、名词谓语句的特点、两种句式的差异及信息二重性来设计习题。例如:(1)根据图片,用所给的词造句。(2)用“是”“很”“不”填空。(3)请对画线部分进行提问。(同第一阶段)

3.第三阶段:对比“是”字判断句和名词谓语句之间的差别,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

⑦他是老师。㉒今天星期三。

⑧我爸爸是医生。㉓我爸爸白头发。

⑨这是《新实用汉语课本》。㉔他二十岁了。

⑩那是我妹妹的电脑。㉕爷爷长长的胡子。

⑪马大为是美国人。㉖一天八小时。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两组例句中谓语的特点,进而发现名词谓语句中谓语的特点(处在序列链条中,“N+了”表示变化,或有形容词修饰),这些特点都能回答二重信息中的“怎么样”的问题。让学生联想,还有什么样的名词处在序列链条中(火车站点、职位等)。

至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是”字判断句、形容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做列表总结。要知道汉语的谓语部分能回答“S怎么样”的问题,三种句式在回答“S怎么样”的问题时,表现不同(见表2)。

练习部分,教师可针对“是”字判断句、形容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三者的特点和差异设计练习,具体方法参照前两个阶段。

表2 三种句式的比较

在具体教学中,应该按照以上三个阶段来讲解判断动词“是”的相关问题。认知语法为我们研究语言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汉语学习者由于不同的母语背景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不同母语者应该有着相似的认知方式。从认知角度探讨词汇、语法、篇章等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问题会有一个全新的发现。

猜你喜欢

谓语形容词语法
非谓语动词
认识形容词
非谓语动词
跟踪导练(二)4
KEYS
Keys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形容词找家
非谓语动词题不难答 石娟
非谓语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