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脱贫攻坚“新数据”
——4个县摘帽,591万人脱贫
2018-10-31冯雪峰
◎冯雪峰(本刊记者)
集中兵力、尽锐出战,再硬的骨头也能啃掉,再深度的贫困也能拿下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将脱贫攻坚作为全省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全省脱贫591.73万人。延长、横山、定边、佛坪4个县(区)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贫困县数量第一次出现净减少。
现有贫困人口脱贫成本高、难度大、易返贫。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依据现行扶贫标准,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将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开发式扶贫和保障性扶贫相统筹,坚持大扶贫格局,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困难群体,取得了一系列新战绩。
产业扶贫:长线产业覆盖率85.7%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产业扶贫越来越成为重中之重,更是难中之难。今年以来,我省紧紧围绕产业为基础、带动为关键、利益为核心,有序推进全省产业扶贫工作。
——产业覆盖。建成滚动式、竞争性产业扶贫项目库,入库项目6301个。推进“3+X”特色产业发展,逐步形成“大产业、大聚集”“小产业、广覆盖”产业发展格局;以三产融合为重点,推进“农工贸旅一体化、产加销服一条龙”全产业链开发;推进光伏、旅游、电商等产业落地实施,推广产业小镇、森林康养、光伏农业等融合发展模式。目前,全省产业脱贫户长线产业覆盖率85.7%,其中今年计划脱贫的29.9万户中,长线产业覆盖率为89%。
——主体带动。按照“一业一龙头、一村一主体”思路,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带贫激励的政策支持,支持经营主体建设施、强品牌、拓市场,增强带贫能力;总结提炼22种模式35个范例,启动推模式、学范例活动,引导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关系;引导主体和贫困户增强法律意识和契约意识,督促主体履约履责,确保群众精准受益。目前,全省近1.4万家市场主体稳定带动44.8万贫困户实现增收,能够按期履约履责的带贫主体达96.1%。
——品牌营销。持续推进“三年百市”营销行动,先后组织各地参加第三届丝博会、第二届茶博会,以及北京、南京、新疆等地农产品宣传推介活动,促进产销对接。其中北京、南京两场陕西特色农产品大型宣传推介周活动,签订营销协议近70亿元。与中石化、超大集团、京东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完善贫困地区电商销售服务体系,借助大集团销售网络,推进陕西农产品“借船出海”,提升陕西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变”改革。截至8月底,全省成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7510个,其中贫困县成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4594个。全省5397个贫困村成立了集体经济组织,占贫困村总数的91.5%,其中今年计划退出村成立集体经济组织3299个,占计划退出村的98.9%。
——服务指导。发挥技术服务“110”平台作用,吸纳近2万名土洋专家全天候解决产业技术难题,先后开展帮扶52.56万户次,群众满意度超过90%。继续选派百名干部包市联县帮村开展指导服务,推行县级技术干部包联到户,将有发展产业意愿的贫困户全部纳入实用技术培训范围,“定点、定向、订单”式开展免费轮训。
——政策保障。产业扶贫引导资金由去年的2.36亿元增至3.72亿元,对深度贫困县再增加40%;安排农业产业发展资金2.6亿元,重点推进“3+X”特色产业集约化板块化发展;安排5亿元补充省扶贫产业投资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扶持小微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深度贫困地区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由10倍放大到最高15倍;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降费扩面,保费下浮20%,增加猕猴桃、奶山羊等险种补贴,重点贫困县保险补贴2.27亿元,占比达52.6%。
就业扶贫:转移就业26.4万人
今年以来,把就业扶贫作为中心任务,以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贫困劳动力为重点,不断拓宽就业渠道,精准帮扶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截至9月底,全省扶持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6.4万人,自主创业6000人,免费技能培训12.5万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83%、133%、273%。
——扩大就业空间。社区工厂加速发展。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创业人员在贫困地区建设社区工厂,给予一次性岗位补贴、场地租赁费、水电费补贴,促进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实现“楼上居住,楼下上班”。目前,全省共创建社区工厂535个,其中今年新建社区工厂259个,吸纳了7713名贫困劳动力就业。
——增加扶贫基地。将管理规范、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企业认定为就业扶贫基地,每新吸纳1名贫困劳动力,给予一定的职业介绍补贴,并设立一次性奖补资金,鼓励企业吸纳就业。目前,全省认定就业扶贫基地729家,吸纳贫困劳动力13884人,带动其他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10万多人。
——发挥公益岗位作用。在全省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财政拨款的社会组织开发公益专岗,在每个贫困村开发2至3个特设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并将城镇公益性岗位安置范围扩大至“三无”贫困劳动力,为贫困劳动力编织了一张公益性岗位就业兜底保障网。近两年,全省公益性岗位共安置“三无”贫困劳动力80680人。
——扶志扶智更好结合。鼓励支持各类培训、教育机构加大贫困劳动力培训力度,增强转移就业能力。突出加强校企、校校培训合作,开展订单式、项目制培训。同时,各类培训增加扶志教育内容,激发贫困劳动力脱贫内生动力。截至三季度末,全省共12.5万名贫困劳动力参加免费技能培训,累计有5224名贫困家庭子女接受免费技工教育。
——省内转移有效对接。发挥泛西安用工协作联盟作用,组织关中6市与延安市对接、省内11个经济强县与11个深度贫困县结对帮扶,加强革命老区和深度贫困县就业扶贫。目前,包含贫困劳动力在内,398.4万人在省内实现转移就业,占总数的68.87%,2791名贫困劳动力进入国有企业工作。
——劳务输出明显加强。一方面,依托苏陕劳务协作机制,建立两省就业信息采集发布制度,开展联合招聘活动。两省互通就业信息25.3万条,联办扶贫专场招聘会281场,帮助7893名贫困劳动力赴江苏就业。另一方面,在陕南建立28个公益性劳务输出站,将劳务协作向东部其他发达地区拓展延伸。1—9月,组织1万多名贫困劳动力到东部优秀企业就业。
——创业环境优化。开展返乡创业示范县认定工作,设立创业孵化补贴和200万元、10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资金,鼓励企业、高校等按照“市场主体+市场运营+政府支持+创业者”模式创办创业孵化基地,优先孵化贫困劳动力。目前,全省认定返乡创业示范县35个,其中涉贫县32个,在贫困县建设孵化基地52个,共帮扶1.48万贫困劳动力创业脱贫。
——贷款便利度提升。将创业贷款反担保责任人扩大到企业员工、多户联保、企业承保等,降低了贷款门槛,共为1.2万名贫困劳动力提供创业担保贷款9800万元。培育建设创业担保贷款信用村80个,取消信用村人员反担保手续,为690户发放贷款5522万元。
易地搬迁:开工建房28.45万套
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全省国土资源系统的头等大事、最大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截至8月底,已开工28.45万套95.45万人,入住15.96万户54.92万人,入住率57.54%。
——精准施策。形成了“人均住房面积必须严守不超过25平方米的红线;资金用途聚焦安置房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补助方式‘精准到人’;贫困户自筹资金户均不超过1万元、人均自筹不超过2500元”等关键性政策。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规范什么就出台什么”的原则,系列政策性文件体系。
——因地制宜。一方面,将安置项目建设与重点示范镇、文化旅游名镇、县域产业园区、美丽乡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农民向市民、传统农民向农业产业工人转变。另一方面,分类施策,在秦巴山区、白于山区、黄河土石山区,引导群众搬迁至特色小镇、旅游景点、国道沿线等区域。在关中等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遵循发展规律、尊重群众意愿,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探索出了一批有特色、有经验、有前景的搬迁实践,有效防止了复制农村的“机械式”搬迁。
——集中安置。高点规划建设规模适宜的各类安置社区,科学引导多类型搬迁群众进城入镇住小区,避免“穷人扎堆”,便于“以富带穷”。全省集中安置点由2016年的4265个调整到2390个,安置点平均安置规模由377人提高到662人,集中安置率由60.16%提高到90.73%。
——创新探索。紧盯“能脱贫”目标,提出“先业后搬、以业促搬、以岗定搬、订单搬迁,人、地、房、业精准对接”的工作理念。在全省推广“精准搬迁、精确施策、精细管理”工作模式,构建覆盖全过程、各环节的政策体系、操作体系、保障体系、语言体系。在部署安排上,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脱贫措施,做到“搬前精心谋、搬中抓配套、搬后快速跟”。打造了100个安置社区建设服务和后续脱贫双示范典型安置社区,研发涵盖省、市、县三级的信息管理平台,为科学决策、精准施策夯实了基础。
——保障资金。目前,全省累计筹措资金428.2亿元,已拨付372.4亿元,各县(区)资金使用与项目建设进度的匹配率达97%,确保安置项目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又好又快。
苏陕协作:协议投资120亿元
今年4月初召开了第4次高层联席会议,签署了14项政府间合作协议和总投资为120余亿元的33个苏陕合作项目协议。
——推动产业合作。出台优惠政策助力产业合作,2017年有135家江苏企业享受税费、水电气等优惠政策,落地项目232个,总投资50亿元,惠及3.94万贫困人口。推动产业合作扶贫带贫,2017年累计向江苏送电11.99亿千瓦时,2018年计划送电15亿千瓦时,已送电10.6亿千瓦时。
——深化干部交流。通过两地培训、委托培养和“组团式”支教、支医、支农等方式,互派挂职干部552名,我省35所县市级医院与江苏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教育系统交流培训人数超过1万人次。
——推动社会帮扶。江苏社会组织支持延川、紫阳、白河等县资金650万元。南京市浦口区社会各界累计向商洛市镇安县捐赠资金1167.6万元,江宁区向洛南县累计捐赠资金2400万元。积极推进就业扶贫脱贫,2017年实现就业脱贫2750人,2018年在江苏就业贫困人口已达7000多人。
——发挥资金效益。2017年下达协作资金4.5亿元,共支持559个项目建设,拉动投资117亿元,惠及贫困人口30余万。2018年,截至目前协作资金增加到8.4亿元,共支持800余个项目建设,建成后将使30多万贫困人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