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掰开言语的缝隙

2018-10-30刘炜伟

速读·下旬 2018年8期
关键词:老李杨绛亲人

刘炜伟

杨绛先生的作品《老王》,各种公开课观摩和课例研读,自己上课磨课也是多次,但总觉得自己的理解浮于言语意义的表面,并未真正的深入文本。此次授课《老王》,决定抛弃以往的套路和环节设计,用两节课,每节课设计一个主任务,放开让学生去探究。没想到,反倒有了许多惊喜。

第一节课:主任务——假如你是“老王”,请你做一个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要求:①介绍自己的姓名、身份、工作、名声、社会地位;②介绍自己的相貌、身体、家庭、亲人、朋友、经济状况;③介绍自己的性格、品质、为人处世之道。

生1:大家好,我叫老王,是个蹬三轮的,我年轻时不老实,所以害了恶病,瞎掉了一只眼睛。

众生质疑:①老王难道没有名字吗?还是跟阿长一样被别人忘却了?②光说蹬三轮不足以说明老王的工作特征,他还是个“失群落伍”的单干户,是没有组织可以依靠的;③老王年轻时真的“不老实”吗?作者用了“有人说,这老光棍……”,这是不是暗示他是被人污蔑的,因为他没有妻子:就恶意揣测他会犯“不老实”的毛病。所以,作者在第二段最后一句写到“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残疾是不幸的,而因为残疾而被人恶毒的诽谤则是更深的不幸。鲁迅先生批判中国人的人性,这种对弱势群体的群体欺凌是不是也是劣根性之一。

老师提示:还要说说“家庭”“朋友”“经济状况”“性格品质”等。

生2:我家住在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只有几间塌败的小屋。我有一个死了的哥哥和两个没出息的侄儿。因为没钱,也就没什么朋友,只有一个同院的老李,也不知算不算朋友。我很老实,不知道欺负别人多赚点钱;也胆子很小,生怕拿了别人的钱。

众生质疑:①那个大院里塌败的小屋真的是老王的家吗?如果是,那么为什么“我”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的回答是“住那儿很多年了”?答非所问,这中间有什么不可言说的苦衷呢?②说我的“亲人”的时候,作者为什么要把“死了”和“没出息”放到句子的后面呢?就是为了强调,这些亲人“有”还不如“没有”;③同院的老李算不算朋友呢?从文章后面老李跟杨绛的对话来看——“早埋了”,语言里面充满了无所谓和不在意的冷漠,根本就算不上朋友;④在第六段里“他压着嗓子悄悄问我”,足以可见他不是胆小,而是一方面担心我们没钱用,又担心伤了我们这些“大知识分子”的面子。

生3:大家好,人们都叫我老王,我是个蹬三轮的单干户,没有组织,没有家,没有亲人,也没有朋友,甚至连健康和好名声都没有。我是个不幸的人,但我还是挺善良的,我不会欺负弱者,也会时刻体谅别人的苦楚,顾及别人的面子。对我有恩的人,我会全心全意回报他。

第二节课的主任务:在文章里,我们看到杨绛对老王挺客气的,每次该给钱的时候都给钱,还送了鱼肝油给老王吃。但是,文章结尾却说“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疚”,到底为什么愧疚呢?有评论文章也说杨绛先生这篇作品最大的价值在于“不隐恶”?那么,“我”到底做错了什么呢?我的“恶”到底在哪些地方呢?

生1:老王送给我香油和鸡蛋,我却拿钱去侮辱他。

师:为什么是侮辱?

生2:因为老王临终之前,把自己所有的财产都送给自己要感激的人,但是“我”却给钱给他,让老王的感谢变了味道,好像做生意交换一样,老王心里肯定很难过。

师:我为什么一定要给钱?

生3:因为我觉得老王可怜。

生4:但是老王已经不需要钱了,给钱是因为我要表明立场,就是我是一个知识分子,绝对不会占下层劳动人民的便宜,这说明在我心里,我和老王还是有阶层的隔阂的。

师:好像是哦,前文也有类似的情节。但是,这次给钱是不是与上次有点不同。

生5:这次好像给得特别的急,“谢了”“谢了”“转身”“赶忙”这些词都表明了杨绛这种急切的心情,我想她是想打发老王快点走,她心里很害怕。

师:怕什么呢?

生6:怕老王死在她家啊!看到老王的时候,她眼中的老王就是个“僵尸”,接过老王东西的时候,她也是“强笑”着,也是在掩饰害怕的心情。包括,后来老王下楼,她也不挽留他,不扶他,不请他喝口水,我觉得都是因为这种心态。

师:可是,我回屋之后,不是感到抱歉了吗?

生7:是“才感到抱歉”。我们都是这样啊,当灾难临头的时候,我们都会本能地避开,事过之后才会反省。

师:多么可怕,原来人的善良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先不損害自己的利益啊!

生8:“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这也说明我并不是真正的关心老王,要不然也不会过了十多天才问,即使问了,也是偶尔碰到熟人才问的,并不是专门来问的,可见她对老王的所谓关心也就是顺便而已。

师:那老王的善良是不是和杨绛的善良一样呢?

生9:当然不是这样,老王在临死之前,支撑着自己的病体将自己所有珍贵的东西专门来送给我,那就是把我当作了最亲的亲人了。

生10:老王病重还总是记挂着送钱先生看病,托老李来代他传话。

生11:我硬要给老王钱的时候,虽然老王很伤心,但是为了免得我托人捎麻烦我,就还是接了。

生12:与老王相比,我的善良是自私的,而老王的善良更加无私更加伟大。

师:在文革之后,文学界出现了两股思潮,一股是“伤痕文学”,一股是“反思文学”。伤痕文学是记录在文革中,国家、社会、人们所受到的内心创伤。而反思文学,则是在文革中,每个人都暴露了自己人性中最丑恶的一面,于是通过文学作品来对自己的人性中的“恶”进行反思和批判。杨绛先生的作品当属此类。最可贵之处,就在于不伪善,不隐恶。

反思之反思:如何放手让学生去读文本?这是一个难度极高的问题。

有几个关键点:第一:敢于放手。第一课时就一个主任务,老师在讨论过程中给予的点拨指导也很少。但放开让孩子们自己去读,自己去质疑,慢慢从浅层走向深层,尤其是培养了孩子锐利的透过语言缝隙去窥测心灵本质的能力。第二:主任务的指向要精准:第一课时设计主任务时,角度是“体察”,因此用“自我介绍”的方式,设计活动是最合适的。能力是“搜集信息和探究语言的异化”,自我介绍的三个层次14个关键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搜集信息。放开手,让学生质疑又逐渐让学生走向文本深处。第二课时设计主任务直接从评论文章当中“不隐恶”中的“恶”切入文本,如同一本匕首直插文本内核,突破了孩子对浮于表面的人与事的障碍,看到了人性本质的层面。而二人之“善”的对比,又更让孩子们明确了“善”与“恶”根本的不同。从而,阅读的层次也就由文字到人性,由人物到自身。

猜你喜欢

老李杨绛亲人
你是我的亲人
选择
选择
亲人
百变“老李”
给老李过生日
亲人(连载二)
写自己的亲人
“狡猾”的老李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