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学巧借学习单 以生为本促发展

2018-10-30李南伟

速读·下旬 2018年8期
关键词:学习单课堂改革小学语文

李南伟

摘 要:生本教育体系方法论提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学习理念,倡导教师通过学生“先学、先做”的尝试性学习了解学情,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构建高效课堂。在语文教学中,精心设计及巧妙地使用学习单,不仅能改变学生固有的“教我学”为“我来学”,亦能帮助学生形成习得、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笔者联系学习和实践,阐述学习单的设计与运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单;课堂改革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改革传统低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推进体现学科本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改革,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对话的课堂文化,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该意见再次强调了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倡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尝试性学习了解学情,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构建高效课堂。但对于认知水平和自学能力都处于起步阶段的小学生来说,自主学习需要一定的方法策略,还需要教师的组织指导,“学习单”就结合了这两种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学习单”是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策略指导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教学目标,由教师预设的导学方案,是教师上课思路的体现,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线索。它作为一种学习工具,是为了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实现知识构建,促进能力不断发展,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一、课前导学,指向更明确

传统教学指导学生预习,都只是机械地朗读课文数遍,或者圈出生字词,再无别的要求。真正的预习应是学生面对一个新的文本,有属于自己的初步理解,学会并形成提出真实的语文问题的能力。课前学习单,是服务于预习的,它的布置在生本课堂中其实是一节课的开始,是为接下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准备的,具有相当强的目的性。因此,教师首先要对教材作深入的研究,拟出一份有效的学习单,尽可能让学生的课前预习充分到位。

例:人教版五下《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学习单

(一)预学有诀窍

怎样的预习才是有效的?这需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些“预习要诀”,让学生逐步养成预习的习惯,掌握预习的方法,获得预习的能力。上述学习单中设计的“读好、读懂、写好”这样三个环节,是学生很容易记住并可操作的,有举一反三的效果。而字词的理解和书写是一节课的基础环节,通过预学释疑解难,有助于把握学情,也为下一环节的教学提供了参考。

(二)梳理有方法

学习提示是学生进行预习的指明灯,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提示,带上方法去预习课文,使目标更明确,指向更清晰。上述学习单的“课文梳理”一栏中,让学生边读边抓住首段表时间的词来梳理课文,一下子就分出了文章的段落,再试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完全不是难事。这一题不仅无形中让学生悟出了学习的方法,还培养了他们抓关键词概括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疑学有趣味

学会提问,学会提出真实的语文问题的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启蒙工程。学生对文本茫然无知的时候,他们是提不出任何问题的。提问其实暗示了学生真实的阅读能力。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学习单的第五栏中,教师就设计了这一题,让学生写出自己读完全文后的疑惑之处。经检查后,学生的提问五花八门,但也都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不懂之处。对于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拿来在课堂上讲解讨论,既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也更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不难看出,以这样的形式呈现预习环节,不仅能够让学生清清楚楚地知道预习要做什么、怎么做,还便于教师判断学生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以学定教提供了有效的策略依据。

二、课中研学,感知更深刻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借助老师的导,在课堂中逐步实现。教师可利用学习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扎扎实实地走进文本,着力培养学生的文体语感,在研读感悟中积累和内化语言,从而习得方法。

(一)倚仗学习单,与文本对话

1.点面结合,整体把握

例:人教版六下《顶碗少年》学习单

A.课文是怎样具体写这三次表演的结果以及少年的表现的?可以跟同桌讨论讨论。

B.自由反复地读读这三个句子,当自己就是观众去读一读,关注一下你的心理,前后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C.和同桌说一说你从中明白的道理。

从《顶碗少年》学习单看出,教师找到与教学目标最佳结合的训练点,让学生学会探究,抓住主线,整体把握。学生借助学习单,快速地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了解了顶碗少年从失败到成功的不易。再通过第二次朗读的感悟,设身处地地感受到少年每一次失败到成功时无比复杂的心理,文章的主線和主旨跃然纸上。

2.深入文本,领会表达

理解文本内容的训练,应该有两个方向:一是通过文字符号理解文本旨意,即课文“说什么”;二是理解文本的表达形式,即课文“怎么说”。但是理解内容并不是主要目标,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重点在于理解文本语言及其表达形式。

例:人教版五下《彩色的非洲》学习单

笔者抓住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上,再设计了这样一份学习单。在学生读文的过程中,可以帮助他们掌握文本的表达特点,从而实现学以致用。

3.抓住关键,品字品句

要想培养文体语感,离不开咬文嚼字。咀嚼词句需要学生对文本言语反复、认真咀嚼,才会感悟文句中的妙处。

如四下《乡下人家》,这篇散文紧扣住“独特、迷人”的特点,抓住与乡下人家密切相关的景、物,写出了乡村生活的美好。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学习单的:

这份学习单抓住重点词语“独特、迷人”,引导学生品读批注,由浅入深地和文本进行对话,在充分研读后感悟乡下人家那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二)運用学习单,为文本说话

学习单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自然也是对文本的一种提炼和提升。当学生产生与语言文字进一步沟通的愿望时,他们的收获不仅仅是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对语言的积累,还是对语言形式、文本结构、表达方法的积累。我们应该精心创造言语实践的契机,给学生运用语言的机会,以此实现言语水平的提升。

1.学以致用,在仿写中表达

例:六上《怀念母亲》的学习单

[11月20日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 ]

从学生的表达方面来说,模仿是语言学习必不可少的阶段,起巩固言语基础的作用,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有效手段。《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将季羡林的四篇日记进行对比,发现前三篇都是先写景再抒情,唯有这一篇没有。老师设计了学习单,让学生学习前三篇借景抒情的方法来写一写季羡林无比思念家乡的情感。前三则日记中借景抒情的写法很有典型性,学生在仿写时,就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的表达形式。

2.画面迁移,在创作中抒写

言语的表达离不开特定的情境,因而精心构建言语实践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乡下人家》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笔者和学生一起品字品句,走进一幅幅画卷,感悟着时空交错的美,动静结合的美。然而,我们却没找到清晨的美,于是,笔者抓住乡下人家的清晨,让学生利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将乡村的清晨写了下来。

乡下人家的风景里有春夏秋,有白天傍晚和深夜,有动物,也有静物。清晨,这里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这样的教学在揣摩语言中感受语言的内涵美,感悟到了文章的写法,还享受了审美的乐趣;在语言的运用中,张扬了学生鲜活的个性。

三、课外拓学,训练更有效

学完课文,教学并没有画上句号。如何继续巩固言语实践呢?

(一)文本巩固,及时延伸

例:人教版五下《景阳冈》学习单

[一、前情回顾

1.再读第九自然段,我知道这个自然段主要运用的是 描写。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动作词是 ,我会给这个词换个说法: 。

(思考提示:为什么课文不用上所换的词呢?课文的这个词好在哪里?)

2.10~12自然段中像这样准确运用动作词的地方还有很多,我还能举举例子。

(提示:先把换的词放到句子中读一读,体会不同,再同桌交流。)

二、课外试水

我能联系上下文,结合课文所得,填出下面所缺的动作词。

这份学习单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阅读教学学语言、用语言的目的。它立足文本,是对动词的理解和辨析;它又走出文本,引导学生在拓学中学会了运用语言,是方法的渗透,学法的迁移。它让学生明白,不同的动作折射出来的是人物不一样的性格特点。

(二)阅读引导,丰富涵养

文本仅仅是一个“点”,学生在这里习得了一定的言语能力。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应该将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将言语能力得到及时的巩固。因此,语文课堂要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达到一定量的积累,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景阳冈》学习单的第二题,老师是这么处理的:“欲知动词填得是否正确,作者为什么要填这样的动词,请去读原著原文。”一个简单的引申,已将学生的阅读欲望引得无限深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9).

[3]黄德新.语文练习设计的基本原则[J].语文教学通讯,2011(11).

猜你喜欢

学习单课堂改革小学语文
数学“学习单”,激发学生自主生长的潜力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