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2018-10-30次白

读与写·下旬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知识阅读文化

次白

摘要:文字承载了上千年的文化与历史,它的伟大更体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中国浩如烟海的典籍、灿烂的文明都是通过汉语言文字记载下来的。读书是一个提高自己的过程。它的意义不只在于知识的获取,更在于提高一个人的自身修养。《高尔基论青年》中说道“每本书都是一级小小的阶梯,我每爬一级,就更脱离畜牲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的生活观念,更热爱这本书”。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竞争强烈,我们要有较强的获取、汇集信息的能力,以适应这个社会。学生应该努力扩大阅读量,不断地提高自己。

关键词:阅读;文化;知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30-0047-02

1.以情诱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对知识、对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产生“爱屋及乌”的效应,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会迁移到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平等、宽松的民主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师生关系融洽,营造一种教也愉快、学也愉快的教学情境。

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教师的课堂教学用语。教师的课堂教学用语,不仅要讲究规范、科学、形象、生动,更要体现出尊重、信任、温暖、体谅和鼓励。例如:当学生回答问题说了一部分就说不下去时,我鼓励学生说:“老师知道你已经学会了,刚才说得不错,别紧张,再想一想。”学生得到鼓励后,增强了自信,于是调整了思路又顺利地说了下去;当基础较差的学生读课文不流利时,我鼓励学生说:“没关系,再练练就好了。”这样,学生以后还会积极举手表现自己;有时,学生会在课堂上对某个问题提出疑问,如果学生的质疑有道理,我就表扬他说:“这位同学很有自己的思想,今后我们大家要向他学习。”于是,提出疑问的学生上课更加专心,希望自己还有表现的机会。教师这样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加以鼓励,充分肯定学生的长处,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尊、自强等独立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师生关系会更加密切。善于表现是学生的天性,良好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2.阅读方法和技巧

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阅读也不例外,好的方法和技巧在阅读过程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1 比较性阅读。著名教育家马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发现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一切的。”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不可忽视的,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新课时联系旧课,实现学习过程中的迁移,收到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在小学教材中,相同体裁而主题不同的作品,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作品,都可以通过比较阅读方法来理解其内容:如《凡卡》和《小英雄雨来》人物与环境的对比;《秋天的思念》、《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爱与母爱的对比;《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亲的对比;毛泽东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主题与风格的对比。另外,还有体裁上,寓言与童话的对比等,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区别与整合的思维过程中,能力有所提高。

2.2 文体性阅读。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体裁广泛,题材丰富多彩,有散文、诗歌、记叙文、寓言、神话、童话等,体裁有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所以不同文体的作品阅读方法也不同。如:写人的文章要抓住人的语言、行动、心理神态、品格等进行分析理解,写景的文章应抓住从哪些方面描绘的哪些景色。寓言、神话要抓住蕴含的哲理和启示等。

3.积极引导,热爱阅读

老师要求学生多阅读的同时,自己应该先树爱阅读的榜样,给学生树立一个爱阅读的榜样,再鼓励学生去阅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该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学同一时期阅读同一本书。然后在课堂上和学生们一起讨论读书的心得。如读海伦·凯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可以讨论生命的意义、我们该如何去珍惜生命,读《少年维特之烦恼》可以讨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这样就深化了学生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有了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提高学生对阅读的自觉性。

其次在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课内加以延伸。如学习老舍的《草原》后,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他的其他作品,如《骆驼祥子》。然后根据书上的内容可以展开一系列的活动,如对人物的点评,对故事的讲解等,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通过这些活动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了解课外知识。

4.教师要促使学生个性语文的形成

4.1 遵循天赋,点燃学生的阅读激情。

学生的语文能力不同,在同一堂课中所收获到的知识点以及能力点也不同,教师要把握每一个同学的不同的语文特色,结合不同内容的语文教学促使学生个性语文的形成。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学习天赋,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教师要讓学生广泛自主地阅读,逐步形成语感,让课堂成为学生燃烧热情的舞台。

4.2 帮助学生选择适合阅读的书籍。

小学生要想得到阅读能力的提高,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了对每个不同的年龄段的学生的阅读量的限制,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因此,教师要寻找到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进行大量阅读。

5.教给观察的方法

5.1 有顺序地观察。学生观察有顺序,不仅能促进思维的条理性,还能使表达有条理。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是作者有顺序观察的结果,包括: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从上而下或从下而上;先中间后四周或先四周后中间;从局部到整体或从整体到局部;从景到人或从人到景;由因及果或由果到因;从静到动或从动到静;由表及里或由里及表等。

5.2 有重点地观察。学习对中心部分有重点地观察,既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又可以使学生表达时突出重点,具体生动。及时表扬了他们观察的积极性,要求他们课外再观察人物,表现特点,并把观察的结果写在观察日记上。第二天,学生的观察日记上涌现了许多生动有趣的人和事。

5.3 持续多次地观察。一种事物,有时经过一次观察,不能把握事物的全部特点,必须经过多次观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观察,才会发现事物在不同情况下的各种特点。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引导学生再找课例,仔细体会多次观察的意外收获,并让学生持续观察一种事物,哪怕是一棵菜、一棵树,或是一种小动物,可在不同时间观察,可以隔三差五,也可以相隔一两个月地观察;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观察,并认真作好记录,就会有意外惊喜。

6.课内与课外联动,培养阅读习惯,让学生多读

6.1 要让学生会选择。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提供或推荐优秀的少儿读物,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指导,使其配合教师,教会学生选择积极的、思想健康的读物。另一方面,还要教学生在有益的读物中学会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6.2 给学生以适当的“强制”。通过来自教师或家长的适度外部强制,逐步使学生过渡到自我“强制”,即强制自己按照良好的课外阅读态度、方法去阅读。这样,就会使习惯成自然。

6.3 要重视抓好开端,由易到难,逐步养成。首先,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向他们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做到循序渐进。其次,教师一旦提出某种要求,就必须坚定不移,尤其是在个别学生身上表现出不良倾向的时候,更要严格要求,毫不放松。再次,教师要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留心发现学生因课外阅读而取得好效果的典型,给予积极正确的评价,使其树立榜样,影响其他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我国对于小学生的教育特别的重视,小学是一个人教育生涯的启蒙阶段,小学语文又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小学语文中阅读又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所以,小学生语文阅读就是教师要抓的重点。

猜你喜欢

知识阅读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习题变一变 思维现一现
爱与知识的力量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