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标准下对中学思想教育课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的思考

2018-10-30胡玉姣

考试周刊 2018年88期
关键词:主体性学生

摘 要: 主体性教育中的学生同施教者一样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一,而非单纯接受知识灌输和学习技能的物化对象,发挥中学思想教育课中学生的主体性不仅仅是要求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自我教育,也未忽视教师对于具有受动性的学生主体的方向性和原则性的引导,同时还强调学生主体对于教育的丰富和反哺,这个过程本就应当是双向互动和共同超越的过程。

关键词: 中学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旧版课程标准相比,在课程结构、课程理念、实施建议等多方面都发生了改变,其中课程理念的变化也是较大的,删除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生活为基础和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等表述,新添加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机制”以及“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从中不难看出,新的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发展也做出了更符合时代所需的要求,还为教师实现学生主体地位提出更加明确的方向和指导,也因此在今天我们有必要对学生的主体性做一个更为深入的思考。

主体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本身具有多层含义,南京師范大学的孙迎光教授从四个方面阐述其内涵:首先,主体最基本的概念是“实体”,是事物属性、状态和作用的承担者;第二层含义是指事物的主要构成部分;第三层含义是指逻辑意义上的主词;第四层含义是指“人”,是作为行为的发出者,是关系性范畴,与其对应的是行为承受者。我们这里说的主体性是建立在主体的第四重含义基础上的,在这一重含义上,有主体必有对应的客体,主体性是主体与客体的交往中产生的功能属性。在此意义上我们就可以把中学思想教育课中的学生主体性理解为在思想政治课中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它并非一定是好的,它是中性概念,包含着主体的思考在其中。

一、 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首先,教育者们要明确,主体性是一个对象性范畴,在探讨对象性关系时主体性才有意义,而主体性的体现也是在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才能彰显。在探讨学生主体性的问题时,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同思想教育课教师一样,是思想教育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和承担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承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具有一定的个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个体,即都具有主体性。

而在思想政治(品德)教育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来进行。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叶圣陶也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可见,真正的教育应该不只是满足于知识的传授和价值的输出,教育最终指向的应该是学生的自我教育,使得受教育者能够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才得到真正的体现。中学生的自我教育包含着自主学习、自我建构、积极参与的意味,这即要求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积极主动地学习,也要求学生能够通过主体我对客体我的认识和改造,并在改造的基础上塑造出新我,同时还包括让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课的组织建设、规章制定和活动安排中去。

二、 学生主体性中包含受动性,决定了学生主体性的形成与作用的发挥需要教育者的引导

一方面,中学生还是未成年人,是身心尚不成熟的生命个体,没有办法单纯依靠自身形成和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学生的主体性本身也就包含着受动性,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是马克思也说过“人作为对象性,感性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所以主体性和受动性并不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学生的主体性是受动的主体性,是建立在受动性基础之上的,表现为要遵循客观规律,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正是学生主体性中的依赖性和受动性,决定了学生主体性的形成与作用的发挥需要思想教育课教师给予一定的方向性和原则性的指导,中学思想教育教师可以凭借自身专业素养和经验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材料、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在学生学习的关键点予以指点等等,但是也正如上文所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明确自己的身份,起好主导作用,明确教师的教只是外因,学生的学才是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学习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教师引导必须要有“度”,掌握好其中的张力问题,要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求知,积极探索,自觉锻炼为价值追求。

三、 主体性教育不应固守,必须要有超越、有创造

鲁洁老师说过:“教育的着眼点不在于使人‘接受‘适应已有的,而在于为‘改造‘超越的目的而善于利用已有的一切。”我国大张旗鼓地实施了十多年课程改革的探索实践也是致力于能为中国教育带来进步与超越,然而即使到了今天改革效果并不显著其中不得不提的一个关键制约因素就是凯洛夫的教育思想,凯洛夫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大量传授间接知识的基础上的,过分强调书本知识,注重知识传授,导致急功近利、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没有学生主体能动地发现知识、探究思考、创造新知的过程,而教师也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这种教育模式能够满足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价值诉求”,却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更不利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只能使教育一直停留在原始状态而没有办法实现自身的超越。

这里的超越既是指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实现超越,也是指对中学思想教育本身实现超越。“教学相长”是一句很古老的却又很重要的教育思想命题,它要求教育者摆脱狭隘的权威者情结,提升超越情怀,接受来自受教育者的“文化反哺”;同时思想教育本身也并不是静态的积淀物,而是在动态的过程中不断吸取时代的新内容,不断寻找教育教学的新的增长点,必须承认,现时代的学生在接收信息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往,时代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打下深深滴烙印,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和审美更前卫、更新颖、更具有超前意识,这使得他们在教育活动中具备了“反哺”的可能。

作者简介: 胡玉姣,江苏省昆山市,昆山市陆家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主体性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探究
简析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