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在初心归处

2018-10-30徐志华

考试周刊 2018年86期
关键词:爱的教育

摘 要:孩子有孩子的世界,用兒童的视角去观察、理解他们的愿望、爱好、行动、感受与体验,才能真正读懂孩子内心的世界。让我们“看见”孩子的心之所向、心之所想,给予孩子爱的教育,真正实现教育的本义。

关键词:儿童的视角;爱的教育;教育的本义

柴静的《看见》有一章写去采访那个来中国旅游从此留在山村支教的德国人——卢安克。在采访过程中,卢克安的小男孩学生,察觉到柴静为了拍摄效果而引导他“添柴火”,态度顿时由真诚地劈柴为客人取暖转为排斥,让柴静感到挫败。而卢安克,他和孩子们在木棉树下观察马蜂窝,有两个孩子因为一句“大马蜂会不会蜇人”拉扯着扭打在一起,卢安克没有干涉,继续和剩下的孩子们谈论马蜂的事。柴静觉得不理解,质疑卢安克不去教育孩子。卢安克说:“如果自己作为老师,想象学生应该怎么样,总是把孩子的样子和你觉得他应该怎么样比较,是教育上最大的障碍。”“孩子的行为,是学习的方式。”卢安克这样说,他和孩子们一起画画唱歌、生火做饭、在下过雨的泥地里玩泥巴、在小山涧里捉螃蟹,陪伴孩子做他们想做的所有事。

教育志士夏丏尊先生曾说过:“教育之间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应当怎样去看待身边的孩子,才能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给予孩子他们所需要的,而不是自以为是地去“引导”“教育”孩子呢?

一、 “看见”孩子的心之所向、心之所想

(一) 蜘蛛侠的启示

曾有一个小实验,研究者通过实验发现一只有蜘蛛侠图案的球造成不愉快的争抢导致这个游戏区域成为孩子不喜欢的地方。这个例子引起了我的共鸣,每逢雨天在室内走廊组织孩子们进行晨间锻炼活动时,保育员阿姨会把装着体育玩具的两个大筐子放在一边,由老师请孩子们分组先后去选择体育玩具。而虽然每次老师对孩子们进行了分组,并会事先强调按序拿取的规则,但孩子们仍经常出现整个身体趴在筐子上阻挡同伴或几个孩子争抢同一个玩具的情况。争抢的理由在成人看来或许很难成立,可能这个玩具上印着某部孩子热爱的动画片中的一个形象,可能那个玩具的彩虹颜色最漂亮,可能某个玩具在上次游戏中曾被好朋友选中过……

回想自己童年时,一群小伙伴一起玩踢毽子,毽子是每家自己做的,心灵手巧的父母帮着做出来的毽子羽毛颜色最鲜亮,毽子的底部用漂亮花布包裹住铜钱。在小伙伴中,精巧的毽子总是最吸引人眼球,毽子的拥有者在孩子们艳羡的眼神中洋洋得意,仿佛成了国王或公主。

我们老师和保育员阿姨在为孩子们准备体育玩具时,会考虑到提供不同的玩具种类,然后保证充裕的玩具数量,往往我们不会注意到这些玩具里,有一些是属于孩子们渴望拥有的“蜘蛛侠”般的“神器”。而这些不同寻常的存在,对孩子们来说,有着其他玩具不可替代的价值,是孩子们精彩世界里的“重要角色”!

(二) 做“坏事”的孩子们

自主性游戏时,我们为孩子们创设了多个游戏区,每个游戏区域都投放了大量的游戏材料,安排了丰富的游戏内容。可班里几个调皮的男孩子挂了娃娃家的挂牌,却偏偏不乖乖扮演“爸爸、爷爷”的角色,而是中气十足接着电话,吆喝联络着出门“打怪兽”“占领山头”,在教室空地处兴高采烈地手舞足蹈,扮演成“高手”胡乱比划。时常,又热衷将用来玩创意造型的魔尺玩具,做成各式火枪大炮,在一个个临时组成的“战壕”,发挥着威力,战情激烈、热血沸腾。每每这时,作为老师的我,总忍不住要去“管”他们。

我们认为自己已创设了丰富的游戏内容:娃娃家、医院、点心店、超市、银行,几乎再现了的现实世界。而区域游戏中又有美工、科探、生活、视听等,包含了学习游戏的方方面面。在老师眼里,娃娃家的男孩子们需要买菜、做饭、抱着孩子看病,承担成年世界里“父亲”这个角色所需的相应任务,似乎这应该是很自然的现象。我们太想当然了,总以主观上的判断去看待孩子的世界。而孩子们的种种“叛逆”,让我们不得不去寻找他们“出格”行为的原因,如果老师仅凭主观判断,往往会误解孩子。老师预设的区域性游戏中经常出现的一幕幕“不协调”引发我们去思考:什么才是孩子内心所需要的,什么才是孩子想玩的“游戏”?

我们都曾经是孩子。男孩子们天天“埋伏”在废弃的石灰池里,用铅丝缠绕的手枪和弹弓攻击“敌人”,灰头土脸乐此不疲。女孩子们头上缠着丝巾,细致耐心地照顾娃娃,小药箱里装满了神奇的“宝贝”,青树叶是石头桌上的“美餐”。大人们忙着琐事,从不干涉我们的各种离奇尝试。

而现在,面对满教室玩具和游戏材料的我们,如何又能真正做到,把“游戏”还给孩子自己,让孩子们在自己的天地里能够“心想事成”。

二、 变回孩子,与儿时的自己合二为一

捡起那个印有蜘蛛侠的球,换回童心,让我们回到儿时。

当皮球不只是皮球,而意味着蜘蛛侠的神奇力量;当娃娃家的电话被用来进行联络各种“秘密行动”;当小医院的吸氧瓶成了“消防队员”的灭火器被男孩子们满教室传递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想当然觉得孩子是在胡乱争抢、损坏材料,破坏游戏规则。

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孩子的“出格”行为是有原因的。仅凭主观判断,往往会误解孩子。只有理解儿童,我们才会用更适合儿童的方法去对待他们。

怎样来理解孩子呢?应该是对孩子更细致、客观、科学有效的观察。观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理解,而不只是了解。了解是知道孩子在玩什么做什么,而理解意味着去与孩子合二为一,理解他们的愿望、爱好、行动、感受与体验。对于孩子们乐在其中的这些“坏事”,从儿童的视角来看,你就能发现和理解,孩子的出格“行为”,其实是一种开放的创造,一种学习的方式。他们合理自然、无拘无束。

于是,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兴趣所在,在分区晨锻中增设了CS野战营,迷彩幕布围起的战营里有孩子们热爱的武器,户外娃娃家里是真正的锅碗瓢盆,屋里有灶台、屋后有鱼池,小舞台有蜿蜒的音乐小路,瓶子、钥匙、餐具、水桶都成了可演奏的乐器……孩子们像出笼的小鸟般飞到这些游戏区里去了。

听懂孩子似乎荒谬、匪夷所思、异想天开的需要,让自己再次变回孩子,与曾经的自己合二为一,才能给予孩子爱的教育,才真正实现了教育的本义。

参考文献:

[1]黄进.以“儿童的视角”看儿童[J].幼儿教育,2016(10).

[2]柴静.《看见》.

作者简介:

徐志华,江苏省太仓市,江苏省太仓市新区幼教中心娄江幼儿园。

猜你喜欢

爱的教育
如何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理解与尊重,写就幼儿教育中“爱”的诗篇
小学阶段班主任工作的思考与升华
教育要行走在爱的脉络里
《爱的教育》对中国素质教育的启示
走进陶行知 笃行爱的教育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
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中“爱”的浅析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爱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