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中“爱”的浅析

2016-10-21肖媛

现代交际 2016年16期
关键词:爱的教育教育思想

肖媛

[摘要]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中,贯穿着对儿童的爱。以爱为主线在不断教育实践中,得出了许多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对现在教育同样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从裴斯泰洛齐爱的原点、爱的教育和爱的启示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裴斯泰洛齐 教育思想 爱的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6-0007-02

约翰·亨利希·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教育家。他的墓志铭上刻着这样一句话:只顾别人,不顾自己。裴斯泰洛齐将爱融入在其一生的教育实践中,不计名利默默奉献着。他留给后人许多著作,如《林哈德与葛笃德》《葛笃德是如何教育她的子女》《天鹅之歌》等等,令后人谨记着裴斯泰洛齐教育时间中无处不在的爱。

一、爱的原点

一个懂得爱他人的人,肯定也是感受过爱的人。从裴斯泰洛齐的生平之中,我们能够找寻到其爱的原点。它来自家庭、来自国家、来自社会。

(一)家庭生活中感受爱

1746年,裴斯泰洛齐出生于瑞士的古城苏黎世。他不幸在5岁时便失去了父亲,家庭经济也变得十分拮据。得益于母亲的坚强和仆人巴贝丽的忠诚,如此巨大的打击并没有压垮裴斯泰洛齐的家庭。母亲意志坚强,很快从悲痛之中振作起来。仆人巴贝丽遵守主人的遗愿,为他们终身未嫁、无私奉献。即使在这样艰难困苦的生活中,她们也耐心地教育着裴斯泰洛齐,呵护着他的成长。在裴斯泰洛齐的著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描述的善良贤惠的妻子葛笃德,就如同他的母亲与巴贝丽一般。成年后,裴斯泰洛齐与安娜·舒尔特斯(AnnaSchulthess)相恋。安娜是富家之女,在与裴斯泰洛齐的交往中,发现了他那崇高尊贵的灵魂。她爱的不是钱财,不是样貌,而是才华。结婚后,安娜为了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实践倾尽所有家产,也毫无怨言。在这三位伟大女性的支持下,裴斯泰洛齐在家庭生活中得到了源源不断的爱,也不断地将母亲般的爱播撒给民众。

(二)先哲思潮与基督教义中理解爱

受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以来民主主义思潮的影响,裴斯泰洛齐有着博爱主义的民主思想。博爱就是广博的爱,是不分贫富、不分等级的平等的爱。在裴斯泰洛齐创办的学校的教育对象中可以体现出这种博爱,如新庄、斯坦兹、布格多夫里的流浪或者残疾儿童,以及伊佛东里的权贵子女等。

裴斯泰洛齐接受了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单子论,认为“构成教育生活的本质就是‘爱,智力、情感、体力是先天地统一在一起的,由‘爱的因素所组成,教育的主要原则是爱。”[1]

同时,裴斯泰洛齐也是一位虔信的基督教徒。他的著作中多次提到上帝的爱。“母亲和服从,上帝和义务,对于我来说完全是一回事。上帝的意志和我能想象出的最好的、最高尚的东西对于我来说也完全是一回事。因此,我不再为自我而生存;我为了我的同胞,为了上帝的孩子,而忘记自我。”[2]由此可见基督教义对于裴斯泰洛齐的影响。他认为母亲的爱是上帝爱人的一种体现,因此他服从上帝的意志,自己也要用母亲般的爱去爱他人。

(三)社会环境中需要爱

佩斯泰洛齐生活的瑞士处于德国、法国、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之处。位于几国之中的瑞士除了思想的碰撞,战争也频发。由于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农民不能再依靠封建生产关系维持生计。因此农民破产,很多的儿童流离失所,沦为乞丐的现象很多。儿童失去了母亲、失去了家庭,又没学校可上,更没有爱可言。裴斯泰洛齐对于流浪的孤儿十分怜悯,对于民众的痛苦十分同情。他希望给予儿童需要的爱,教育他们生活技能,帮助儿童立足于社会,用教育改变民众悲惨的生活状况。

二、爱的教育

面对当时社会民众生活困苦,流浪儿童众多的状况,为了帮助和关爱儿童,裴斯泰洛齐从对儿童的爱,逐渐转化为爱的教育,并先后在新庄、斯坦兹、布格多夫和伊佛东开始了教育实践。

(一)爱的教育初探

为了帮助无依无靠的流浪儿童,裴斯泰洛齐自己出资在新庄开办了一所孤儿院。50个儿童的生活和教育都由他担负起来。裴斯泰洛齐提供食物给他们吃,根据自己的经验教授给孩子们一些基本的读、写、算知识。但是,单靠裴斯泰洛齐一己之力也无法支撑孤儿院的运转,因此,这里的儿童也做一些适合其劳动能力的纺纱、织布等手工劳动。在这个过程中裴斯泰洛齐发现了手工劳动的教育价值,它能够帮助儿童获得生活的技能。这样的孤儿院在当时的情况下非常特别,因为它既不像工厂,也不像学校,而是一个把教育和劳动相结合,充满亲情的大家庭。裴斯泰洛齐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把一切献给了孩子。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裴斯泰洛齐说:“我与他们在贫穷中同甘共苦,我自己生活得像个乞丐,为的是教乞丐生活得像一个人。”后来,由于孤儿院人数剧增,经费出现问题,到1780年,孤儿院停办了。新庄的教育实践失败后,裴斯泰洛齐花费了大量的积蓄,受当时瑞士政府的委托来到了斯坦兹。“孑然一身,没有一点教育手段。我孤身一人,总督、军需官、勤杂工、甚至连保姆都得由我一个人兼任。房子还尚未建成,周围到处是愚昧、疾病,一切都是陌生的。学生逐渐增加到80名,年龄各不相同;有些孩子虚荣做作,有的沿路乞讨,除了极个别外,都是无知识的。”[2]虽然条件艰苦,裴斯泰洛齐还是在斯坦兹建立了一所孤儿院来帮助这80位儿童。尽管在斯坦茨的努力取得了成功,但由于战争的原因,孤儿院又要改作军医院,裴斯泰洛齐的工作又中断了。

(二)爱的教育发展

新庄和斯坦兹的关闭,令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念遭受了很多的非议。很多人说他“民众的改良是一种梦想”。甚至诽谤说他连正确书写、计算和阅读都不会。但是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梦想,认为“我对自己做了些什么并不清楚,但我知道我追求什么,那就是——要么死亡,要么将我的意图贯彻到底”。[2]裴斯泰洛齐的意图旨在用爱的教育帮助贫苦儿童,最终通过教育改善民众的生活。在教育中,裴斯泰洛齐注意对儿童进行家庭化的爱的教育,提出儿童需要“心”“脑”“手”全面发展,并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智力、道德和体力的教育。

其中,裴斯泰洛齐认为儿童需要家庭式的教育,因为人生中最开始需要的是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母爱在儿童的道德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儿童首先从爱母亲,到爱兄弟,再到爱上帝(全人类)。教育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儿童对母亲和上帝的信任情感向着具有新意的世界和世界上一切东西的信任情感过渡之际,就在这个岔路口,你们应该用你们的一切艺术和能力,让爱、感激、信任和服从的情感洁白无暇地保留在儿童身上。”[2]因此,要通过爱的教育将儿童培养成为爱上帝、以上帝般的慈母之心爱待他人的人。

当时的情况下,母亲们的受教育程度不高,教师们的方法生硬,无法完成这项任务。为了发展教育,他不断寻求组成教育的最基本、最简单的要素,希望这些要素能够使没有受过教育的母亲,也能简单地胜任教育孩子的职责。在其要素主义理论中,裴斯泰洛齐还进行了初等简化教育方法的研究和实验,以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三)爱的教育成熟

通过不断的教育实践,裴斯泰洛齐也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布格多夫学院迁到伊佛东,改为伊佛东学院。此后,这所学校存在了20年,在欧洲享有盛名。伊佛东学院从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理论出发,更新了当时枯燥单调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进行直观教学。教学的效果吸引了诸多的教育者竞相到此学习经验,有钱家庭也将子女送来接受教育,学院赢得了大家的肯定。伊佛东学院有了更为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附设了教师训练班,招收学生专门学习教学方法。在他晚年最后一本著作《天鹅之歌》中总结了教学经验:“考察任何事物,都要抓住那些好的东西;如果你相信某事物是较好的,那就真心实意、充满爱心地让它做出更大的奉献。我在这些篇章中,真心实意地、充满爱心地尽力把我设想的较好事物奉献给你们。”[2]经历了失败的洗礼,经历了成功的辉煌,裴斯泰洛齐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一心只为奉献,只为了孩子们爱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情怀令人敬畏。

三、爱的启示

纵观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一生,爱被他诠释得淋漓尽致。他为我们留下的不仅是感动,对于当今我国的教育也有深刻的启示。爱的启示从父母、教师和学校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父母爱儿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儿童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现在已经不再是儿童被迫流离失所的年代。儿童不仅能够吃饱穿暖,还能够享受更多的教育资源。然而,裴斯泰洛齐提倡的父母对于儿童的爱却永远不会过时。现在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有些认为给予金钱是爱,有的认为让儿童随心所欲是爱,常把教育的任务交给学校或者各种培训机构,容易造成孩子的孤独和骄纵。裴斯泰洛齐虽着重强调了母亲对于孩子的教育,但是在孩子教育的后一阶段也提出了父亲的积极参与。因此结合实际来说,作为孩子的父母应该首先承担起对孩子爱的教育。采用适合儿童的直观方法,让儿童在父母的教育中感受到最开始的爱。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共同参与,担当起父母的教育责任。

(二)教师爱儿童

现代社会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越来越多。可能因为任务的琐碎,可能因为孩子的顽皮,甚至出现虐童事件。不仅对教师行业的声誉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也使教师工作者们缺乏职业认同。研读裴斯泰洛齐的著作,常常看到他提到教育工作环境的艰难、人们对于他教育理念不理解的困苦。但每每想到儿童的教育,就让他不断地坚持下去。现在的孩子虽然面对的不是饥寒交迫,但是也有这个时代影响下需要面对的各种问题。比如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知识技能都需要学习,面对这样的压力如何应对,怎样培养能力,这都是儿童面临的困境。因此,教师可以转换角度、抛开杂念,把心放在学生身上。只有从爱孩子的角度出发,才能把一份需要奉献的教育工作做好,才能给予自己职业幸福感。

(三)学校爱儿童

裴斯泰洛齐扮演着集校长、教师、父母于一身的角色,一直致力于给予孩子家庭式的教育,这点值得学习。现在所指的家庭式教育侧重的当然不是指像家庭里一样的规模,而是指要给予儿童家庭般的爱。现在的孩子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在家里的时间和学校的时间比重相当,甚至在学校和教师,同学们交流的时间比与家长还多。因此,学校应该营造一个家庭的氛围,让儿童同样能感受到集体的爱,对学校有较高的归属感。既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总而言之,裴斯泰洛齐在教育中表现出来的爱,在现代而言,依然很有价值。它不局限于父母、教师或者学校,在其他方面仍然很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袁传明,杨汉麟.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爱的教育”浅析[J].教育探索,2010(02).

[2]夏之莲.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97,19,19,188,424.

责任编辑:张丽

猜你喜欢

爱的教育教育思想
小学阶段班主任工作的思考与升华
论叶圣陶教育思想对列五中学的影响
教育要行走在爱的脉络里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
爱在字里行间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