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农耕材料在区域中动起来

2018-10-30顾海香

考试周刊 2018年86期
关键词:小班幼儿区域活动

摘 要:我园地处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农耕资源。孩子们时常会跟着大人们在田里、路边、河边、农耕园去游玩。在玩玩乐乐中对农耕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幼儿能在乡村氛围中感受农耕材料的多样性。正好今年所带的班级是小班,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如何更好地在区域活动中利用农耕材料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关键词:小班幼儿;农耕材料;区域活动

农耕材料是乡村幼儿园的一大特色,要更好地利用农耕材料激发幼儿的兴趣!针对小班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我班利用家长资源、周边资源收集了很多的农耕材料:芦苇花、麦秆、豆子、毛线等等。在活动中幼儿与这些农耕材料产生了互动碰撞出火花。

一、 材料进区,彰显农耕特色

幼儿平时生活中,看着大人们在与农耕互动!他们有的去试一试,有的去看一看。但没有真正地去关注这些材料。在这次区域活动中,让幼儿进一步接触,了解、感受材料的质地、性质。在做做玩玩中体验不一样的农耕。让农耕材料运用起来!

(一) 材料分区,充分发挥农耕特性

小班区域活动中我们主分5个区域:语言区、益智区、美工区、生活区、建构区。在不同的区域中,我们提供了相对应的材料,让幼儿去探索。

(1)语言区:提供了材料芦苇、麦秆、菜籽秆、麻布等让幼儿去创设阅读氛围。(2)益智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芦苇秆、橡皮筋、超轻黏土、布巾、纽扣、毛线等等,幼儿自主探索玩法。(3)美工区:提供大量的芦苇花、芦苇秆、棉花、芝麻秆、稻草等等,幼儿自主创作主题性作品。(4)生活区:提供大量的毛线、纽扣、旧毛线衣、布巾、海绵、袜子、衣服、花生、玉米等材料。发展幼儿的小手肌肉。(5)建构区:提供粗细不同的竹子、竹筒、稻草、麦秆、纸盒、各类桶、木块、锤子、固定架等等。搭建不同的场景。

(二) 合理介入,让农耕材料动起来

农耕材料进区,是活动的第一步。小班的幼儿好奇心强,对于一些新鲜的事物非常感兴趣。

1. 人的介入

教师就要及时的关注幼儿的活动情况。我们把主动权让给了幼儿让他们说一说自己在玩材料时候的感受和玩法。“要让幼儿游戏,就要让幼儿有事可做。”刚开始幼儿对这些材料是生疏的,他们不知道怎样去与材料互动。《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们通过活动导入、小组学习、分区学习的特点让幼儿自主观察农耕材料,了解材料的基本构造,从而去想象这些材料的可操作。农耕材料芦苇活动中,我们将整根的芦苇让幼儿去观察。把芦苇节节分层,芦苇花像什么,可以做些什么?有的幼儿说:像一把小伞。有的幼儿说:像鸡毛掸子。有的幼儿说:像小树。芦苇秆又可以变成什么?幼儿:变成小桥,变成筷子,变成房子等等。小班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

2. 材料的介入

除了人的介入外,需要材料的及時介入。才能充分地让幼儿有事可做。如在益智区活动中,投入材料芦苇、橡皮筋的材料。幼儿观察学习了用橡皮筋绑造型,有的幼儿绑了一遍皮筋掉了下来,往复了几次,幼儿不愿意去玩搭建的游戏。有的幼儿能渐渐地把橡皮筋绑在芦苇秆上。可是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精细动作发展不完全,针对不同的能力特点,提供了海绵、黏土等多种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在材料投放后,发现幼儿将黏土、海绵粘在了交叉点上,方便幼儿操作。

二、 创意玩法,碰撞思维火花

材料的提供并不是单一让幼儿玩,而是要让他们动起来、玩起来。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孩子的眼、解放孩子的双手、解放孩子的脑、解放孩子的空间。”幼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单一的玩法不仅解决不了孩子的需求,更加不能激发孩子的操作兴趣。

通过“农耕材料多又多”让孩子们了解农耕材料的多样性。农耕材料是易消耗品,需要及时的添加和补充材料,并利用家长资源发动孩子进行材料收集,针对性地实行每周一收。我们班级设立了一个“材料收集站”。让幼儿成了活动的主人,孩子们在过程中不仅了解到自己怎样把材料进行创意性地玩。当孩子们发现材料缺少时可以及时的带一些到“材料收集站”。让孩子们随时随地都能在有需要的时候能及时地拿到所需材料。

三、 成品展示,激发农耕创作激情

成品的展示不仅能让幼儿得到自信,更能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以模仿为主,他们需要榜样的教学。

(一) 作品展示区

幼儿的作品展示给予他们很大的自信。作品的呈现不仅对幼儿进行了肯定,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表扬。为了激发幼儿的创作激情,在每个活动区中我们设置了“作品展示区”。

1. 展示有亮点

首先,教师要有一定的预设性。把展示物进行一个艺术性地摆放,这样能激发幼儿的美感。心里进一步得到提升“我做的东西放上去是美的!”其次,幼儿作品要有层次性。幼儿之间存在差异性,孩子们做出来的作品是不一样的,不要总是千篇一律。最后,要有预见性。教师要能在展示的物品中找出创意玩法,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让幼儿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概念。

2. 介绍有用意

有了孩子们的作品,要让幼儿自己介绍自己的作品。当然并不是无意义的介绍,要让幼儿讲述自己的玩法,让孩子们了解同伴之间的创作才能更好地为下一次活动打好基础。孩子们喜欢把自己的作品放在“作品展示区”展示并介绍自己的玩法和作品。

(二) 家园互动区

家长们对幼儿的作品能进一步地观看、了解,让家长参与到我们的区域活动中。家长资源在区域活动中必不可缺,我们把家长拉近幼儿区域活动中,让家长转变观念与孩子一同游戏创作。他们把自己的作品带到学校,从而就有了“家园互动区”。

通过一系列的区域活动,幼幼互动、师生互动、家园互动,在与农耕材料的互动中,了解、感受到小班区域活动中孩子们并不是漫无目的,而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进步、相互成长的空间。真正做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第二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北京崇文区光明幼儿园自选游戏课题组.幼儿园游戏指导:光明幼儿自选游戏实验的思路与方法[M].北京.

作者简介:

顾海香,江苏省张家港市,张家港市南丰幼儿园。

猜你喜欢

小班幼儿区域活动
小班幼儿角色游戏中篡位与偏区现状指导策略分析
关于幼儿园区域活动设置的思考与探索
浅谈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与评价
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与幼儿的主动发展研究
品三口而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