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在睡眠障碍中的应用

2018-10-30陈豫平陈旭岸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1期
关键词:睡眠障碍药物治疗

陈豫平 陈旭岸

【摘 要】睡眠障碍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睡眠质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是世界上普遍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对于睡眠障碍的干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药物治疗,另一种是认知行为治疗。传统的认知行为治疗在睡眠障碍的干预当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干预的效果并不理想。药物干预也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睡眠障碍的干预方法,应用的药物主要以镇静剂为主,常用的睡眠障碍干预的药物大多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药物,主要起到镇静作用,虽然一般情况下很多睡眠障碍能够通过药物进行干预,并且能够取得较好的干预效果,睡眠障碍者通过药物干预能够明显改善睡眠质量,延长睡眠的持续时间。但问题就在于,药物治疗的主要弊端就是不适宜长期使用镇静药物,会造成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同时药物的应用也会产生诸多的不良反应。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普遍接受的治疗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笔者通过本文对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在睡眠障碍治疗当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睡眠障碍;药物治疗;发现趋势

【中图分类号】R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1-203-01

睡眠障碍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范围内比较普遍的一种健康问题,这种健康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睡眠障碍就是指睡眠的时间明显缩短或者入睡困难、早醒的情况。睡眠障碍对于心理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功能方面和不良情绪方面,长期的睡眠障碍会影响人们的社交能力,出现多疑、易怒、抑郁、出现偏执型人格等,对于身体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睡眠障碍会影响到身体多个器官的功能,主要包括:睡眠障碍会影响到内分泌的功能,导致内分泌失调引起的疾病,同时,睡眠障碍会导致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还肝脏带来较为严重的负担。还会造成血糖不稳定,血压升高等问题,增加出现高血压疾病的风险。睡眠障碍会导致睡眠不足,就会容易使人感到饥饿,出现暴饮暴食的情况,影响到消化系统的健康。我国大约有半数的居民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因此,对于睡眠障碍的干预对于提高我国的居民健康水平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解决睡眠障碍问题的一种方法,网络认知行为治疗是目前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笔者通过本文重点对网络认知行为疗法进行阐述。

一、网络认知行为治疗的概述

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纠正患者的不合理信念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通过改变患者的不合理信念起到提高睡眠质量的作用。网络认知行为治疗就是采用网络进行这些认知行为治疗的操作,从而达到治疗睡眠障碍的目的。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主要是通过人机对话的方法进行操作的,主要是通过人与计算机的互动实现的治疗过程。在国外,采用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法对于睡眠障碍的患者进行自助治疗。主要的特点是具有节约资源的优势,同时对于治疗之后的相关数据能够及时地收集到,这些优势能补充传统的认知行为疗法上的一些问题,例如:人力资源短缺,技术不成熟,数据收集工作不成熟等。从这一角度而言,网络化认知行为疗法是治疗睡眠障碍的一种发展的趋势,具有推广的意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的人口数量世界第一,睡眠障碍的人数占据总人数的一半之多,就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而言,当发现自己存在睡眠障碍时,只有极少数人到正规的医院寻求帮助。大多数人由于考虑到经济和时间的问题对于睡眠障碍并未引起重视。因此,开发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的软件对于解决我国睡眠障碍的问题具有现实的价值。

二、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在治疗睡眠障碍当中的局限性

目前,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还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对于患者睡眠的情况记录的将诶过存在一定的误差,这些误差给患者睡眠障碍的评价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对于患者由于睡眠障碍造成的风险不能及时的识别出来。例如:睡眠障碍的患者多数伴有情绪上的影响,使患者容易出现抑郁等不良情绪,众所周知,抑郁的患者自杀的风险较大。因此,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的措施需要对患者的抑郁情况进行评价,但目前尚未形成一种比较完善的抑郁情况的评价系统。因此不能够识别患者发生自杀的风险。其次,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主要通过电脑进行,相对于需要出差的患者而言,不方便携带,因此,使用的靈活性还存在提升的空间,使用的方法比较局限。

三、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在睡眠障碍中的发展方向

对于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技术的发展,具有以下方面的发展空间:一是在便携方面,我国的睡眠障碍的人群主要集中在年轻人和老年人当中,对于这些人群而言,便携是使用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技术的主要需求。对于年轻人而言,需要出差的次数较多,工作压力大,需要一种便携的仪器帮助提高睡眠质量。对于老年人而言,便于携带的物品更适合老年人使用。

其次是技术方面的发展空间,就目前的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情况而言,对于患者的睡眠质量以及心理状态方面的评价尚未完善,也就是说,在使用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的技术进行睡眠质量干预的同时,用户不能了解自己的睡眠质量的变化情况。同时由于不能识别使用者的心理状态,因此对于抑郁的患者不能够进行识别,从而不能发现患者出现自杀、自伤的风险。对于患者的安全性的保证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结

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在我国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有助于改善我国居民的健康水平,在某些程度上能够减少睡眠障碍患者的医疗费用支出和时间的消耗。对于节约医院的人力资源也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技术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因此,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是研究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的工作原理,不断改进功能,使相关功能逐渐与用户的使用需求相匹配。

参考文献

[1] 韩芳,唐向东,张斌.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J]. 中华医学杂志, 2017 (24).

[2] 毛洪京,徐莲莲,余正和,刘义,尹岩,唐向东.个体与互联网认知行为治疗失眠症患者的疗效观察[J]. 中华精神科杂志,2017 (01).

[3] 陈金芳,张婷婷,张明,孙曾梅,李文涛,安力彬.计算机化认知行为治疗在抑郁症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6(02).

[4] 叶圆圆,刘娟,李训军,刘雅贞,郎莹,林玲,杨信举,王延江,蒋晓江.失眠症的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疗效研究[J]. 解放军医学杂志,2016(04).

猜你喜欢

睡眠障碍药物治疗
非运动性症状对帕金森病的影响探讨
不同治疗方案对输卵管妊娠患者妊娠结局影响的对比研究
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术后药物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家禽耐药性大肠杆菌病的药物治疗探讨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药物治疗临床分析
中药治疗海洛因依赖患者应用美沙酮维持治疗后睡眠障碍的疗效观察
卡比多巴—左旋多巴控释片治疗帕金森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