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病灶大小预后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水平的相关性
2018-10-30王海霞
王海霞
【摘 要】目的:探讨脑梗死病灶大小预后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8月到2017年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颈内动脉系统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及50例行健康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50例,分别将其分为Ⅰ组、Ⅱ组、对照组三个组别,对比三组入院时内皮祖细胞水平及入院时及入院两周后功能恢复差者和功能恢复佳者内皮祖细胞水平比较。结果:Ⅰ组内皮祖细胞水平为213.6±45.1pg/ml,Ⅱ组内皮祖细胞水平为128.4±23.2pg/ml,对照组内皮祖细胞水平为25.4±8.1pg/ml,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功能恢复差者内皮祖细胞水平为215.3±45.5pg/ml,功能恢复佳者为211.3±50.3pg/m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两周后,功能恢复差者内皮祖细胞水平为415.4±78.4pg/ml,功能恢复佳者为277.3±65.3pg/ml,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病灶大小预后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水平具有相关性。
【关键词】脑梗死;病灶大小;内皮祖细胞水平;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1-063-02
内皮祖细胞又称为成血管细胞,取材便利。血管内皮稳定性的维持及血管的再生和修复都可利用内皮祖细胞实现[1-2]。有学者认为,内皮祖细胞的水平可用于反映脑梗赛患者的预后[3],因此在本文中对脑梗死病灶大小预后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水平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到2017年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颈内动脉系统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及50例行健康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50例,分别将其分为Ⅰ组、Ⅱ组、对照组三个组别。Ⅰ组男病人27例,女病人23例,年龄分布在35-61岁间,平均年龄(46.1±5.1)岁;Ⅱ组男病人28例,女病人22例,年龄分布在32-66岁间,平均年龄(50.3±6.3)岁;对照组男病人25例,女病人25例,年龄分布在33-65岁间,平均年龄(52.4±5.7)岁。Ⅰ组、Ⅱ组及对照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学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2)MRI头部诊断确诊;(3)不具有服药历史;(4)意识清晰,无障碍,可以配合完成相关神经系统的检查;(5)入院时间均在发病24小时以内。
1.3 排除标准 (1)具有意识障碍;(2)患有恶性肿瘤;(3)肝肾功能不全;(4)已被给予溶栓治疗;(5)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6)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4 观察标准 (1)对比入院时Ⅰ组、Ⅱ组及对照组内皮祖细胞水平;(2)对比入院时及入院两周后功能恢复差者和功能恢复佳者内皮祖细胞水平,其中功能恢复差与功能恢复佳者依据患者入院2周后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行判定,评分范围为0-45分,0-15分为轻度,16-30分为中度,31-45分为重度,大于16分判定为功能恢复差者,小于等于17分判定为功能恢复佳者。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入院时Ⅰ组、Ⅱ组及对照组内皮祖细胞水平比较 入院时,Ⅰ组内皮祖细胞水平为213.6±45.1pg/ml,Ⅱ组内皮祖细胞水平为128.4±23.2pg/ml,对照组内皮祖细胞水平为25.4±8.1pg/ml,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入院时及入院两周后功能恢复差者和功能恢复佳者内皮祖细胞水平比较 入院时,功能恢复差者内皮祖细胞水平为215.3±45.5pg/ml,功能恢复佳者为211.3±50.3pg/ml,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两周后,功能恢复差者内皮祖细胞水平为415.4±78.4pg/ml,功能恢复佳者为277.3±65.3pg/ml,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梗死,于中医被称为中风,为人熟知。诱因简单,可归结为吸烟、饮食不当、饮酒过量、高血压、缺乏锻炼等。本病发生后,病人血管出现堵塞,血液流量减少,血流不足,血液供应出现障碍[4-5],脑组织受到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加速血管内皮修复的作用,当其进入到缺血的脑组织后,开始帮助进行血管新生。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与腔腺想脑梗死之间是存在病灶差异的,其中体内的趋化因子水平与病灶大小成正比,当病灶越大,趋化因子水平也就越高,同时被动员的内皮祖细胞的水平也会随之变大[6]。因此有学者指出,病灶的大小可通过内皮祖细胞反应。在本文中,对入院时Ⅰ组、Ⅱ组及对照组内皮祖细胞的水平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通过对入院时及入院两周后功能恢复差者和功能恢复佳者内皮祖细胞水平的比较,可知入院两周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以上,可得出如下结论:脑梗死病灶大小预后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水平具有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王瑶瑶.脑梗死病灶大小及预后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水平的相关性[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9(11):1621-1622.
[2] 张海燕,杨磊.脑梗死患者MRI病灶体积与神经损害、氧化应激反应、细胞凋亡程度的相关性[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8,24(03):405-408.
[3] 郭岳霖,张忠平,张桂珊,孔令梅,饶海冰,陈薇,陈璇,沈智威,郑文斌,吴仁华.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诊断亚急性脑梗死进展性的价值[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7,40(06):634-640.
[4] 李建设,车振勇,王慧敏.大脑中脑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病灶类型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关系[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05):31-33.
[5] 程燕. 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水平变化及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6.
[6] 封锐. 冠心病血瘀证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亚群、循环内皮细胞亚群、内皮微粒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