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宰相的刺杀
2018-10-30魏风华
魏风华
刺杀事件
唐宪宗元和十年六月初三凌晨,段成式的外公、大唐宰相武元衡被睡梦中的乌鸦的聒噪吵醒。这里是长安。今天,武元衡要上早朝。
武元衡的府邸在靖安坊。长安城的规划是,以中央的朱雀大街为中轴线,分东、西两大部分。东部归属万年县管辖,西部归长安县管辖。靖安坊社区坐落在东城,武家靠近靖安坊东门,每次上朝,出东门,往北走,一直下去,就是大明宫。
武元衡帶着侍卫,出靖安坊东门时,两名侍卫提的灯笼突然被飞箭射灭。武元衡骑在马上,前面有名导骑牵着马。在灯笼被射灭的瞬间,导骑大喊:“不好,有刺客!”随即臂膀中箭。
与此同时,旁边的几名侍卫也倒在地上。飞箭是从大街两边茂盛的树冠中射出的。当武元衡反应过来时,十余名提剑的刺客已从树上跃下,从两面包抄直扑过来!
兵器相接后,武元衡身边的侍卫根本不是对手。其中一名刺客斩杀导骑后,拉着武元衡的马走了十来步,从容地砍下武的脑袋。当武元衡府邸的大队人马赶到后,“持火照之,见元衡已踣于血中”。那已是一具无头尸了。
这起刺杀事件令整个帝国震惊。宰相被杀并不稀奇,稀奇的是被刺死在大街上。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
骄兵悍将
凶手的背景很快就被查明了——来自割据的藩镇。
安史之乱后,藩镇在财政上自收自支,不向朝廷交税;在人员继承上自己说了算,父传子、兄传弟,而且,主帅被部将控制,部将又被小兵控制,所谓“长安天子,魏博牙军”,极好地形容了底层小兵在中晚唐的极度专权。
笔记《金华子》记载:“每日三百人守衙,皆露刃立于两廊夹幕之下,稍不如意,相顾笑议于饮食之间,一夫号呼,众卒率和。节使多儒,素懦怯,闻乱则后门逃遁而获免焉,如是殆有年矣。”也就是说,在徐州,每天有三百士兵提着刀枪,游走于衙门,一有不如意,一个士兵喊,其他士兵就跟着响应喊号,吓唬作为最高行政长官的节度使。所以后世评价那个时代,往往用一个词——“骄兵悍将”。
这一切导致多个藩镇成为独立王国。唐德宗一度试图想改变这个局面,但激起了一系列变乱,最后被迫妥协。宪宗皇帝英武,即位后谋求中兴,重用主张铁腕削藩的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对付跋扈的藩镇,比如淮西节度使吴元济。
当时,山东地区的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与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关系密切。在朝廷用兵淮西后,他上表叫朝廷妥协,但被宪宗拒绝。就这样,李师道开始遣人秘密进入朝廷,在中原最大的府库河阴仓,放火将其烧毁,同时破坏了军事要道建陵桥。此外,又派别动队到洛阳,欲发动袭击,虽最终未成,但制造了恐怖气氛。刺杀宰相武元衡则是整个计划的一部分。因为武元衡在藩镇割据的问题上是不妥协的。在这种背景下,终于爆发了元和十年的刺杀案。平灭强藩
此次事件与其说是刺杀了武元衡,不如说是挑衅了朝廷的权威。长安戒严后,刺客留下这样的字条:“勿先捕我,我先杀汝!”嚣张如此。
武元衡被刺杀时,另一拨刺客已堵住从通化坊府邸出来的裴度。裴度时任御史中丞,是武元衡的鼎力支持者。此次也成为刺客的目标。但由于偶然的原因,裴度逃过一劫。
武元衡被刺三天后,宪宗即以裴度为新宰相。裴度任宰相后,以削平山东和淮西的藩镇为己任。两年过后仍无法决胜吴元济,朝廷的财政也渐渐吃紧。裴度说:“贼臣跋扈四十余年,圣朝姑务含弘,盖虑凋伤一境,不闻归心效顺,乃欲坐据一方,若以旄钺授之,翻恐恣其凶逆。以陛下聪明神武,藩镇皆愿勤王。臣请一诏追兵,可以平荡妖孽!”意思就是,不可罢兵,他裴度要亲自领兵围剿叛军。
元和十二年八月,裴度赴淮西,指挥战斗,军威大振。十月十一,在裴度调度下,大将李愬雪夜袭蔡州,生擒了吴元济。又过了一年,朝廷开始对盘踞在山东的李师道用兵。
朝廷派武宁、宣武、义成、横海、魏博五镇节度使率军合围山东。中唐藩镇,最善战的莫过魏博军。与魏博军交锋的是李师道的部将刘悟,一战即溃。时间是元和十四年春二月。
武元衡死后皇帝没有动摇,继续执行了他的政策;而同事裴度,接连平灭了强藩,为他报了大仇。而裴度自己,也成为一代名相。
(摘自《被封印的唐史:盛大帝国的朝野死角》)